当前语境下中国美术发展的失语

2009-08-21 07:35
学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西画人本中国画

刘 勇

中西美学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西方是偏重于再现的艺术而中国则偏重于表现,偏重于再现的更重于对事物的模仿而形成物本的艺术,偏重于表现的更倾向于对创作者内心感情的表达而追求人本的艺术,物本的艺术强调真实而重视实证,人本的艺术强调内心的洒脱注重“取以像外,得其环中”。中国是一个拥有上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中国上千年的发展中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明,使中国一度处于文化的中心地位,但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打击了中国自以为是的传统思想,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发展就在此时起,开始慢慢地走向失语。在西方出现了具有灵感的创作者的创作群,而中国并不缺少具有灵感的艺术家,但中国缺少灵感的创作环境。在以再现主义为基调的物本和以表现主义为生命力的人本被认为是缺少了灵性之后,以灵感为基调的能本艺术融合两者之所长,逐渐为先锋艺术家们所掌握,但在中国20世纪艺术发展的经历来看,却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20世纪的中国艺术的发展,先以绘画为例。“绘画造型的‘写实观,在世纪初弃旧求新的浪潮中,成为一个在艺术形式上和思想观念上最直观的变革切入点。著名美学理论家孔新苗先生认为,20世纪以前中西美术的交流与融合是一种自发性活动,中国古典美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从文化意识形态的角度“将西画的意识形态的特征,与西方近代以前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成果相联系;将中国明、清文人画的艺术形式特征,与中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封建文化相比附。从这一角度出发,西画的写实特征及其造型手法,在中国热心变革的知识分子眼中,就具有了远远超出它自身内涵的重大文化变革意义。拿西画来改良中国画是融合派画家们的初衷,而代表西画最高成就的应属西方的油画了,西方自其古希腊时期就主张写实。中国画主要是借鉴了西方的写实传统,但是中国画家们在这种写实的基础上究竟发展了哪些东西呢?中国不乏有灵感的画家,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涌现出了一批极具想象力的绘画者,虽然从技术上来说,他们的创作还未成熟,但是他们迈出了以西洋画书写内心感情的第一步,《初踏黄金路》、《毛主席去安源》、《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等等作品以油画的形式表现了内心的理想与愿望。笔者认为,中西结合到目前为止成功的就是这样的两类,一是类用油画的形式表现内心,另一类是用西方的材料来重新创作中国画并有所突破,他代表着两类灵感的创作群体,而中国的油画的写实性并未超出西方古典,而是将西方流行过的东西再次引起中国人的兴趣而已(只限于当代)。试看《山村小店》和《塔吉克姑娘》,除了表现的内容是国人以外,其余全部是西方的。我们借鉴了,但是没有发展。中国画是重写意的,将写实的东西加进写意的内容应当是中国画的一种出路。

是什么因素困扰着当代的艺术家们呢?也许是一个简单的字就能概括清楚的:静。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在他的论著《中国艺术精神》的自序中曾经提到“我国三百年来,因过分重视笔墨趣味,而忽视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意境,以至两者皆堕退,尤以画论方面的堕退为甚。当代名家中,只有白石老人,拈出一个‘静字,为真能道出他的体验所至,接触到艺术中某一方面的真实。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书画传统已经受到西方的冲击是不值得怀疑的,也是需要改进的,但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一定要遵守,我们不需要因循守旧的墨守成规,但是胸有成竹的大气决不能丢,市场决定了一部分艺术作品的走向,但的确也需要非功利性的艺术作品的回归,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脱依旧重要,“一间茅屋负青山,老松半间我半间”的超远更加珍贵。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万忙之中一点“静”的时候,也许就是中国艺术开始寻求灵感的时候。中国不缺少灵感的艺术家,只是缺少灵感得以发挥的环境。徐复观先生的话也许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定位,中国艺术真正缺少的是不断探索的、充满创造力的先锋群体,只有他们的灵感,他们的创造力,他们所竭力创作的“能本”作品,才应当代表着中国艺术的未来。

猜你喜欢
西画人本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中国艺术陶瓷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新疆早期西画发端概述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人本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