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2009-08-25 09:37丁文胜熊向军
党史文苑 2009年12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丁文胜 熊向军

[摘 要]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和理论升华,也体现了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但要对社会的实然状态作出科学回应,而且要对社会的应然状态提供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深刻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它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和理论升华,也体现了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集体的理论核心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科学发展观,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层次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第三层次是完成上述战略任务的条件和保证,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组成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其他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政治、文化、军队、国防、祖国统一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延伸和展开。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就掌握了理解和把握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就能深入透彻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是全方位的,在全部战略思想中处于统领地位,是新一届中央集体的理论核心。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渊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依据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据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理论强调全面发展,依据社会发展的系统性理论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依据人与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理论强调可持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厚理论底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期成果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直接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等问题均已作出了积极探索。“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思想等内容均属于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范畴;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思想以及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种关系等内容均属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范畴。科学发展观是在牢牢抓住了发展主题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期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华而逐步形成的。

3、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践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都是在实践中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近3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如生态恶化、官员腐败、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日渐激化等,尤其是“非典”疫情启示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正是是基于此,胡锦涛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现实问题应运而生的。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吸收了经典作家和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和充足的理论依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与新的时代特点和当前国情相结合,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发展目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理论创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理论成果的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1、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更加鲜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物为本,将财富、财富的增长及其增长速度视为发展的基本尺度和根本目的,这样价值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也显然存在历史局限性,不仅导致很多人迷恋物质利益而鄙视精神价值、欲望恶性膨胀而疏远神圣体验、热衷追逐名利而背弃理想信念,而且导致社会系统失调、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等更为严重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在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利益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P18)

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自身发展的完整性,矫正了过去发展过程的方向偏离和价值缺失,增强了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向度和道德关怀,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从效率优先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让大多数人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只有牢牢把握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才能牢牢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真谛。

2、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更加科学。经验表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必将在实践中产生什么样的发展结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最为科学的模式选择。

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强调全面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全面发展就要注重发展内容的整体性,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缺少任何一个因素,整个社会都不可能有序发展,甚至可能陷入无序和危机之中。为此,我们必须尽快走出追求单一经济增长的认识误区,树立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全新理念,确保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要注重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在科学发展观中,协调是始终贯穿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的因素,是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要求。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过去的发展有时出现顾此失彼,甚至严重失衡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思想。现在,“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1]。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协调思想体现我们党的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的大大增强。

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发展时间的延续性,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过去我们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对资源实行无限制利用和掠夺式开发,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造成了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改变了长期以来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外延扩大轻内涵提高的传统发展模式,缓解了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科学发展观既能解决我国快速发展中的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也能解决其他国家面临的问题和不足,顺应了世界人民求和平、求发展、求合作的历史潮流,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是当今世界具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的科学发展战略,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而且开辟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道路、新方法,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3、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更加具体。坚持以人为本,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做到总揽全局、兼顾各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只有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中的各方面因素,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需求,才能有效地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非常具体而明确地提出“五个统筹”,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集中概括。只有牢牢把握了“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才能牢牢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现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一颗耀眼的明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形态。它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也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