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人文性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2009-08-25 09:38赵志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人文底蕴语文教育

赵志静

【摘 要】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通过语文常规活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挖掘语文的人文底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人文底蕴 人格品质

当今社会是人性化的社会,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挖掘人文底蕴,创设育人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引导学生注重文化内涵,追求美好的人生,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通过常规活动,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刻也不会平静的,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感情渲泄,以满足他们树立信心、摆脱逆境、显示才华的需求。但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很容易在物欲膨胀,人性贬值的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迷失自我。因而,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让他们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形成健康人格以终身受益。

古代哲人圣贤的人格观照和警世言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语文学科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常规活动中,我们应推荐学生阅读《伟人的足迹》等著名传记,组织学生通过智者故事会、诗歌朗诵、三分钟演讲、正义辩论等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认清低劣人物的丑恶面目,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生活中学会明辨是非,明大义,识大理,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通过阅读教学,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

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因此,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氛围,使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教师要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使学生在同文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思想性极高的古今名篇,不乏文笔犀利,思想深邃的历代佳作,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我们要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式有机地融入、转化到个体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充溢的生命的鲜活和质感。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如教授《伐檀》时,联系到《诗经》“国风”中的一些篇章,我们会被诗歌中那样单纯明朗、胸无渣滓,那样自然质朴、毫无造作,那样胆大率直,不加掩饰的真情深深打动。这种真情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烟尘拨动了一个个现代人的心灵琴弦。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漫润的情感的体悟。教读小说,是启发学生对现实人生的冷静思考。我们从多重人性的角度出发,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才能让他们克服人性的弱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作文其实就是说话,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开阔胸襟,学会关怀,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一次成功的写作往往是热情参与的结果。

此外,教师在作文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下一番工夫,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注意贴近生活,要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尤其注意要尽量拓展学生的作文领域,使他们的作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产品、先进武器装备、预示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演示模型后,以“几年后的我”为话题作文,将学生的视野引到最新科技和想象创意领域。在观看了一组沙尘暴袭击、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全球气候变暖等新闻报道后,以“我们的家园”为话题,将学生的视野引到人和自然、环境保护领域……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学会作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最后作文讲评也有很大的讲究。衡量一篇文章好坏,除了看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风格、修辞润色以外,更主要是看其立意是否高,立意不高,全盘皆输。而立意的高低又和为文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有直接关系。因此,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把握好评文这一关。对于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找出其闪光点,先肯定其成绩,再以婉委的语气指出其不足。在某些问题上,教师应当只是探讨者、建议者的身份,而并非是一个指手划脚的角色。

总之,语文学科是人文底蕴最为丰富的学科之一,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最能引起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本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积累、顿悟的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等的介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批判的精神,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曹福成.大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江苏教育出版社

[2]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语文学习,2000(1)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无名氏.语文教学与环保意识培养.教育网,2000

[5]戴苏伟.重在培养人文关怀精神.教育网,2000

[6]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7]田慧生等.活动教育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人文底蕴语文教育
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人文底蕴
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创新
落实“文化基础”改变设计理念
浅谈新课程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