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浅见

2009-08-25 09:38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情感作文

李 敏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教学效果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那样“少、慢、差、费”。作文教学的改革,应是使学生乐于写作文,轻松写作文。作文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积极体验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生活既是作文,作文既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这丰富多彩的生活,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教育心理学的“积极反应法则”也告诉我们:“让学习者自觉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主动激发学习动机,达到学习目标。”事实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一面,因为它更具人文性,更为感性,更有感染力,容易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它直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2.改变学生的写作意识,激励写作的信心。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让学生学习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写出文从字顺、表情达意、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的文章来。作文教学启迪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做的事用文字写出来,从心理上减轻学生作文的压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中学生年轻而富有憧憬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带来美好的文章。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地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3.利用教材的美感,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炼,历来脍炙人口,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语言美、情操美于一体,是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材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白杨礼赞》的托物言志;《春》的借景抒情;《背影》的因事缘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直抒胸臆等。在教学中准确而充分地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课文的美,从而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4.扩大阅读面,夯实写作基石。作文教学创新的改革,除了要着力丰富学生的生活外,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离开了丰厚的积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是作文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步懂得广泛阅读是自身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需要。同时,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精要、精彩部分,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进行剖析、咀嚼,让学生动心、动情,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实现主动探求。

5.作文课要轻松自然。作文课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接受要写作的话题。采用谈话式引入,将时事热点、家庭的人物或事件、学校的新风,作为一个话题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谈论。也就是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入角色,产生不吐不快的激情。作文形式、内容要避免单一化,应走向多元化。启迪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

6.改变老师评改作文的方式,是提高评讲质量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学生互改作文,相互交流与沟通,既拓展了思路又提升了情感。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可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往往不会修改,学生互改作文的方式却解决了这个难题。作文教学中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让大家共同议,适当的时候老师点评。要针对一些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和特殊性去讲评,评出特色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提高。这种评讲作文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当然乐于接受了。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情感作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情感
台上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