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的思考

2009-08-25 09:37杨万军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5期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非计算机专业任务驱动法

于 飞 杨万军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顺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各个高校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视。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该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文化基础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10144-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础能力。因此,加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就势在必行。

一、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存在差异。由于地区和城乡差异以及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同,使大学生

在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学生在高中时就已经开设了和计算机基础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而且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普及,逐渐步入家庭,大多数学生家中也有电脑,经常上网,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而不少农村学生由于地域条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可能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设置都是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开始讲起,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能将计算机应用到本专业中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的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无论什么专业,教学内容都相同,都采用同统一的教材和上机指导方式。没有适合于本专业的侧重点,学生也很难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同本专业结合起来,满足不了行业的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大部分知识需要演示操作,而这种演示是一闪而过,学生没有时间记录课堂笔记。所以大多数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理论课时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上机课时需要自己实际操作时就无所适从。课堂授课理解与上机动手实践不能很好的相结合。一旦变换题目就不会做了,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代同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都很快,而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使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没能实现无缝连接。

二、计算机教学改革思路

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所承担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大学生中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所教授内容一般都较简单,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等。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已成为今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现将笔者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案例教学法。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例如,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而对于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则应侧重于Excel表格处理软件的学习。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

(二)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抛锚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郑日昌说: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鱼。人类知识在不断膨胀和更新,靠生硬的灌输和被动的接受永远赶不上科学的飞速发展,所以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后,可以布置一些不限题目的综合实验,如Word综合排版、名片的制作、幻灯片制作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验喜悦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出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

(三)教师演示法。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教师必须首先示范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所以如果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边讲解边演示,在演示时注意使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在多媒体教室,结合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讲解一遍后,可以立即上机实际操作,加深理解记忆。使学生确实看到该软件的强大功能,产生强烈的想学会用的愿望。

(四)加强实践环节,切实掌握软件的操作。《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对实践性环节的要求很高,在完成了课堂教学后,实践环节不容忽视,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布置生动有趣的上机操作作业。使学生在上机的时候进行主动练习,巩固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看似简单,但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求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教学相长。还要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的结合点。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基础业务水平,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科知识,努力设计和探索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创设出更加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素质为本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跃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教学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146-147.

[2]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06):70-72.

作者简介:

于飞(1978-),女,满族,辽宁抚顺人,抚顺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杨万军(1977-),男,辽宁辽阳人,抚顺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研究。

猜你喜欢
计算机文化基础非计算机专业任务驱动法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法在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任务驱动法在车工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