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艺术

2009-08-26 05:59段天海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黎民周瑜扁担

段天海

何为“导”,叶圣陶先生解释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导的课堂运作在于“引”,它不是单一地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引导”是因文、因人、因时、因地的进行相机诱导,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这并不等于无规律可寻,从大量的课堂实践中可以归纳提炼出一些有普遍意义的运作策略,谨供参考。

一、直述式指导

所谓直述式指导,就是教师以直接讲述的形式,给学生以指导。这大多用在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信息量很大,给学生的自读活动作直接的铺垫。这种直叙不等于是“灌输”,关键在于直述的效果能否引导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临近结束,教师问学生:“周瑜与诸葛亮谁的年龄大?”大家一致认为诸葛亮年龄大。有的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诸葛亮胡子特别长”;有的认为:“诸葛亮足智多谋,如果年龄不大哪来那么多经验。”这时教师可直述史实:“周瑜生于公元175年,死于210年;诸葛亮生于181年,死于234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周瑜34岁,诸葛亮28岁,比周瑜小6岁。这么说吧,当周瑜在孙权帐下威风凛凛当元帅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个农村‘待业青年呢,他可是自学成才的。”教师亦庄亦谐的一席话,是直述其事,但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原来诸葛亮比周瑜还小6岁”这一史实,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读书兴趣,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思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妒忌”,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借用式开导

为了引导学生能自己读懂课文,教师就要充分借用即时即境的各种条件,为“读”所用,使儿童化难为易,化深为浅。这种借用某些条件为读懂课文作必要铺垫,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记得教学《给颜黎民的信》这篇课文时,因时代背景的阻隔,加上信中有好些内容是针对来信作答的等原因,给学生读懂课文带来一定困难。我便在安排读课文略知大意的基础上,先设想一下颜黎民给鲁迅先生的来信提了一些什么问题,是怎样写的。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要求学生把来信的要点一一记下:(1)报告鲁迅先生带去的书已收到;(2)表示颜黎民专爱看鲁迅先生的书;(3)报告春天到来,桃花开放;(4)请示鲁迅先生写给颜黎民的信可不可以发表;(5)信的最后署的“颜黎民”是假名。这样再读课文进行对照,就把来龙去脉梳理清楚了,从而大大帮助了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三、启迪式暗导

所谓暗导是指教师用含蓄的间接的语言、行动、情景显示等手段,对学生自读课文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从而推进自读的进程。

记得教《朱德的扁担》一课,对课文中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字样后,战士们看到字就不好意思再去夺他的扁担了这部分内容时,一位学生说:“那时战士都是穷人家出身,不识字,怎么会认得‘朱德记三个字呢?”这一问把我的话头打断了。我事先没有考虑到,临场便作了还算机智的应急反问:“是啊,他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但是他们不可以想办法识字吗?”于是有的学生说:“朱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一边打仗,一边学文化。”“并不是每个红军战士都一个字不识。”有的说:“即使一个字也不识的极少数战士,也会认得这是朱德的扁担的,因为上面有记号了。”在课文教学中采用启迪式的“暗导”,更有它的特殊意义和价值,这从上述教例中就不难看出。课文多是生活图景的反映,这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有一二个难解处,教师也能唤起学生相似的生活经验,进行启迪并化解。“是啊,他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但是他们不可以想办法识字吗?”这一反问,就暗示了应当如何正确理解这一问题。

四、震慑式反导

震慑是一种威力性引导方法,它与正确鼓励相反,而是通过阻断学生某种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展示这种认识和态度的不可取,予以警戒,或通过“归谬”法强化它的不合理,来达到正确引导的目的。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从反面加以引导的方法。过去我在教学《罗盛教》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质疑:罗盛教救了朝鲜儿童,朝鲜人民为什么不去救罗盛教?固然,我可以向学生正面说理来回答这个问题,但这样就颇有“灌输”的味道。如果能让学生用自读来领悟,不是会更好些。于是我便采用了“反导”法给学生以强刺激:“你的意思是朝鲜人民对罗盛教会见死不救吗?”这一反问,把问题推到了极端,引导学生再度深思。“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最后一致认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如果有朝鲜老乡在旁边,绝对不会不去救罗盛教的。根据课文中的叙述,可以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冬天的清晨,天气很凉;地点是石田里的山野。再看课本中的插图,除滑冰的几个孩子外,没有一个大人。在这里,我从反面切入的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变“讲”为“导”的设计,是新课改精神的要求,我们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讨。其实,“引导”在人际沟通中具有普遍性的重要价值,是今天国内外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而且正在形成“引导心理学”这一分支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以“引导”为介体,实现“教”与“学”互为转化的前景同样也是广阔而美好的。

猜你喜欢
黎民周瑜扁担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金扁担
国祭
山坡羊·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看大唐歌舞
熊爸爸的扁担
挑扁担
赞群众路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