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往,别对地域偏见太认真

2009-08-28 09:17
环球时报 2009-08-28
关键词:经理人小镇笔者

翟 华

据报载,日前“莫拉克”台风造成两岸航班晚点,一位台湾旅客在与东方航空公司人员交涉时,竟被指为“台巴子”。消息一经披露,且不说岛内亲绿媒体借题发挥,大肆渲染,很多台湾民众都有受辱之感,连内地网民也是一片批评声,认为这件事折射出部分上海人的狭隘地域观念。

这件事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不过这件事既然发生了,就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我们不妨过过脑子,从文化的角度上琢磨一下,看看有什么有益的启示。虽然中国有句老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是笔者觉得不管百里还是千里之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每一个地方的人都自我感觉超好。早在数千年前,在“天下”地处中原地区的人们说起周边的邻居,就会用些不屑的语气和不大恭敬的字眼,“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等叫法不一而足,到了现在却蓦然发现其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习惯成自然地分出“乡下人”、“外地人”甚至于“老外”、“鬼佬”。当然,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说法只是习惯用语,并不一定带有歧视色彩。笔者的一位在香港教书的朋友提起自己的同事,会很自然地说有几位来自大陆的“表叔”,还有几位是欧美的“鬼佬”,其实并没有贬损的意思,只是一种地域观念。

这种地域观念并不局限于中国人,在“老外”们的老家也不例外。举个例子来说,前一阵子在法国有部喜剧大片《欢迎到北方》很火,内容是一个法国南方人到了法国最北方的一个小镇后遭遇的种种“意外”。对这位一辈子生活在南方小镇的法国人来说,法国北方简直就是传说中的“西伯利亚”。然而,“冒险”来到北方的这位南方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北方小镇的人们都是豪爽幽默、热情好客的热心人,和想象中拘谨无趣的“北方佬”完全不是一码事。

话说回来,虽然上海人动辄就把“乡喔宁”(乡下人)挂在嘴边,其实也是刀子嘴,豆腐心。况且,上海人自己也饱受地域偏见之苦。笔者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到上海朋友苦笑地说,外地朋友对他最由衷的赞许就是“你不像上海人,真的!”。说起来,这种来自外乡人的“赞许”实际上就是“清口”版的地域歧视,其雷人烈度绝不亚于海派“俗口”。

笔者知道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台湾经理人,就很大度地与朋友们分享“一个‘台巴子对上海的体验”。在这位台湾经理人看来,上海有台北不能比拟的“大气”,是有志气的台湾人可以大显身手的好地方。仔细想想,这位台湾经理人之所以不在意他人带有贬义的称呼,首先是因为自信,自己作为一个“成功人士”的地位和品位绝不会因为某种蔑称而改变。还有,也是更重要的,用这种“谦谦君子”的方式来谈论上海的“大气”,更显得那些损人者的小气和不智。

总之,地域偏见和歧视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现实,如果我们暂时无法改变他人的偏见,至少可以努力避免自己的成见,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一事当前不必总是以“感情被伤害”的面目出现。具体到内地和台湾的交往来说,在两岸的财富差距不断缩小的情况下,特别需要以大度的心襟创造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大气场,让出言不逊者无地自容。▲(作者是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官员。)

猜你喜欢
经理人小镇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穿毛衣的小镇
性能相差达32%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