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快,还是慢?

2009-08-28 04:35王洪刚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8期
关键词:船儿孟浩然黄鹤楼

王洪刚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文章饱含别情,诗文情真意切,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从中体会他们的深情厚谊。为了更好地体现送别的场景,我给学生播放了个PowerPoint动画(我在网上搜到的,画面展现的就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看着孟浩然的船不断远去的情景)。我想,动画的播放一定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看着动画,先是一阵惊奇和赞叹,很快就传来了这样的声音:

“老师,孟浩然的船走得太快了!”

“是啊,船走得太快了,我们看得不太清,再放一遍吧,老师。”又有不少学生跟着说道。

其实,我也感觉动画做得不够好,船儿远去的速度看上去真有些“迅雷不及掩耳”。于是,我又重放了一遍,希望孩子们能看得更清楚些,可是看了这一遍之后,又有学生说话了:

“老师,不太可能吧,船儿不会走得这么快吧?”

“是啊是啊,怎么可能呢!”这个学生的回答又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原本想利用这个动画增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学生们怀疑的焦点。怎么办?正在我犹豫间,班里又传出了另一种声音:

“老师播放的课件没问题,船就应该走得快些!”

“不对不对!怎么可能这么快!”反对的声音立刻出来了。

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渐去渐远。正常的教学已经难以继续进行。看着孩子们各执一词,争论得热火朝天,我突然想起,与其让他们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争个面红耳赤,倒不如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

“对于船儿远去的这个画面,有的同学认为该快,有的同学认为该慢,到底该怎么样呢?咱们再到课文中去找找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记住,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哟!”

听了我的问题,学生们变得理性了些。是啊,得寻找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学生有的到书里寻找答案:有的则凝神静思,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林立。

“老师,课文中‘依依惜别这个词告诉我们,李白和孟浩然是舍不得分开的,就算离别,也会恋恋不舍的,不会走得那么快的。”

“我们常在电影电视里看到分别的场景,分别时人们总是难舍难分,总想着时间能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是啊,他们的情谊这么深,孟浩然就算上了船,也会边走边回头看看岸边的老朋友。谁也不知道这一去要等到何时才能再见面,怎么舍得走得那么快呢?”

这些孩子说得很有道理。

“刚才认为应该快一些的同学不想谈一谈自己的见解吗?”我进一步引导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的水流是很快的。孟浩然既然是顺流而下,那船行进的速度一定很快。”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开始发言了。

“我认为小船应该走得快一些,因为孟浩然说,他们只是暂时分别。我想,他一定是想快去快回,这样他们又可以在一起饮酒作诗了。”

“老师,我也认为船应该走得快一些。他们的感情很深,彼此难舍难分。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终究还是要分开的。既然一定要走,那就当机立断,走得干脆些,犹犹豫豫的,反而会生出更多的伤感!”

我要感谢这个课件,是它给了我的学生一个交流思辨的机会。该快该慢,孰对孰错,我想,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通过阅读、思考,生成了自己的见解,这个过程是弥足珍贵的。它是学生“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学生“自我本质的深化和升华”,更是语文课堂上最为美丽的一环。

猜你喜欢
船儿孟浩然黄鹤楼
“黄鹤楼”安全教育更上一层楼
船儿勇向前
难忘黄鹤楼
春晓
黄鹤楼
春晓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