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气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2009-08-31 06:46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气质类型气质教师

张 禹

气质即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脾气、秉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气质主要取决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在人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如:孩子刚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有的孩子很安静。而教师气质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相互接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一、国内外专家对教师气质的分类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育教学经验的大量积累,人们越来越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气质的作用。有很多学者开始注意并研究教师气质,且进行了分类。Kraft将教师气质分为师生互动型、学生中心型、教师型;我国学者王兆生将教师气质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求美型;李如密则认为对教师气质的划分不应该单一、片面,提出了多层次、多序列的教学风格类型体系图。

目前,国内外教学理论界在对此问题的研究上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也没有设立统一、明确而严格的分类标准。根据心理学家对人的气质四种类型的划分,我们将教师气质也划分为“活泼型”的多血质类教师气质、“强烈兴奋型”的胆汁质类教师气质、“安静型”的粘液质类教师气质、“敏感型”的抑郁质类教师气质。

二、教师不同的气质特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马卡连科曾说过:“教师要以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对于教师来说,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渊博的知识、精湛熟练的教育技巧、无限的工作热情,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个性。如果教师不注重自己的道德素质,对自己的气质有所疏忽,就不仅仅会损害个人的形象,还会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由于教师气质不同,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1.“活泼型”的多血质类型

这一类型的教师性格外向,乐于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自己。他们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善于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喜欢与学生主动交往,擅于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对待学生热情亲切,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但这类老师易懈怠、见异思迁,工作中缺乏耐心和毅力。对基础差的学生不能耐心辅导和教诲,对教材内容深度理解不够,造成讲课内容的肤浅。如果无法克服变化无常的浮躁心态,避免疏忽带来的教学失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就会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

2.“强烈兴奋型”的胆汁质类型

这一类型的教师精力旺盛,兴奋度大。即使接连上几节课也不会感到疲倦,常常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教学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反应迅速,行动敏捷;在教学上喜欢标新立异,组织能力强;在教学遇到困难时,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但是这类教师容易急躁、粗心、易冲动,经常给自己的教学行为带来某些失误,特别是由于心直口快,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或由于直率而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平时说话粗声大气,给学生带来紧张感。讲课讲到兴致高时,教学节奏过快;有时情绪低落便冷若冰霜,使学生接受的知识不够全面具体。这就给学生学习营造了波动较大的学习氛围,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安静型”的粘液质类型

这一类教师的教学逻辑严密,说理能力强,对学生感情真挚,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沉着冷静,做事反复思考,不会有慌乱现象产生。当学生犯错误时,批评教育耐心而且细心,很少对学生乱发脾气。特别注重知识的巩固,教学扎实,一板一眼,富有成效。他们讲课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所讲课程内容井井有条,一丝不苟,条理清晰。但这类教师反映较迟缓,容易造成教学节奏偏慢,而且他们的教育思想偏保守。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很少主动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态度冷漠,从而与学生产生心理距离。讲课没有生气,教学过程不够灵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不愿甚至害怕与老师接触,容易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

4.“敏感型”的抑郁质类型

这一类型的教师做事谨慎小心,情感细腻,观察敏锐。喜欢用抽象、概括的语言。教态稳重,给人一种信任感。看问题比较深入,往往一针见血,办事有条不紊。不求速度只求质量,并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但这类教师有的多愁善感,不善交际,有的会在课堂上因性格关系产生怯场或紧张。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按部就班,语言平铺直叙,缺乏多样的表情。遇到问题或困难易产生退缩心理,工作缺少魄力,处理问题优柔寡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敢大胆去抓、去管,易发生听之任之的现象。一般不主动与学生交往。这样容易纵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同时也失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地位。

不同气质具有各自的特征类型,气质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实践能力的高低和品德素质的好坏。不同教师气质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各有长处和短处,但同样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傲人的成绩。

三、教师要加强气质的自我教育

不同教师气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可见塑造优秀教师气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胆汁质类型教师最大的弱点是“躁”,多血质型的最大特点是“浮”,粘液质型最大特点是“冷”,抑郁质型的最大特点是“弱”。[1]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气质类型,才能正确克制自己的不良气质特质。

气质是稳定的,是典型的心理特征,但同样具有可塑性。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表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表现。大脑两半球具有接受训练的巨大可塑性。个体在后天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如果经常对气质进行自我控制,加强自我教育,气质的改变也是可以实现的。只是这种改变比较缓慢,甚至有些困难。但却为教师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提供了心理学和生理学依据。[2]

教师气质的改变受主观教学追求、客观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共同制约。各种气质类型具有双向性。如果自我认识教育得当,便可以使气质的积极方面得到彰显,克制消极方面,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1.正确了解、认识、确定自己的气质类型

在形成优秀的教师气质之前,必须要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气质特点。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参照四种气质特点,与自己的日常教学现象及教学行为相对比,判断自己属于哪种类型。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大,科学性较差。二是用心理测验量表,如“陈会昌气质问卷”。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信度较高。教师在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后,不应对自己的气质有任何偏见,也不应笼统地认为哪种气质好,哪种气质坏,产生偏爱或厌恶,应正确认识到每一种气质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是优化气质的第一步。

2.分析、思考、汲取所需气质

每一种教师气质都有两个方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主要看教师如何汲取所需气质,为自己的教育事业负责,使自己的事业发展得更好。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他要热爱这份职业,并希望可以成为教育行业中的能手。热爱学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模范。这样才能理智地分析,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所需要的积极的气质,什么是自己要改的消极不良的气质;哪些气质特点会影响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教师气质是学生所需要的等等。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教师气质的优劣,正确分析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优势,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改正不良气质的决心,这是优化气质的第二步。

3.各类型教师气质的自我教育方法

确定自己的教师气质类型、摆正对待自己气质的态度以后,便需要为优化教师气质制定一些措施,改正不良之处,使优秀的教师气质得以彰显。例如:多血质类型的教师易工作懈怠草率,可以先为自己设立很多的小目标,并在完成这些小目标后立即进入下一个小目标,不给自己懈怠的时间和想法;做事前最好与周围其他人商讨一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多与不同教师气质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使自己对课程深度的理解更进一步,避免讲课内容肤浅;对待犯错误的同学,要忍住自己的脾气,以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避免因浮躁而伤害学生等等。胆汁质类型的教师做事前要多想几遍,确定没有因为粗心而产生某些教学失误;平时与学生说话要再三考虑,想一下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控制住自己的教学情绪,尽量不要有大起大落,节奏忽快忽慢。粘液质类型的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锻炼自己的反应速度和办事效率;讲课时适当提高教学节奏,在稳中求速度;多听不同风格教师的课,接纳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思想,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和谐。抑郁质类型的教师要树立强大的自信心,要多看一些积极乐观向上的文章或著作,主动与他人接触,做事要勇敢大胆地去做;讲课要充满激情、充满生气;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不要退缩,要拿出教师的责任心去管理和教育他们。

这只是一部分建议,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想一些其他的方法帮助自己改正消极的教师气质。虽然这些道理容易被人接受,但要巧妙自如地加以运用确实是具有困难的。在优化教师气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意志和努力,有恒心、信心和毅力,才能成为受学生喜爱,尊敬和爱戴,成为学生学习的准则和榜样。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0).

[2]沈国方.教师气质与教育教学效果[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孟凡波.为人师表,独具爱心深沉——谈教师气质优化[C].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2002.

[4]肖耀根.教师气质类型与教学风格的关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猜你喜欢
气质类型气质教师
最美教师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气质类型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
西海岸新气质
大学生气质类型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不同气质类型的散打运动员在噪音影响下反应时变化的实验研究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