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创作

2009-08-31 06:46伊善斌
艺海 2009年7期
关键词:前奏曲德彪西印象派

伊善斌

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是20世纪最伟大、最具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生涯跨越了两个世纪,其音乐作品尤其是中晚期作品,已形成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完整体系。德彪西的创作理论与方法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通往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桥梁,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世界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德彪西在钢琴演奏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赋予了钢琴这件古老的乐器以新的生命。

印象派音乐与传统的古典音乐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和声的运用,以及对音乐内容“具象”的表达,是纯粹的“抽象”主义。他的音乐正如印象派绘画的主张一样,试图排除明确的线条或轮廓,只借着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气氛,或一种印象。他将一般作曲技法中受到各种约束的不和协和弦彻底地解放了。不论是平行五度、增三度和弦,还是九度与十度和弦,都和三弦一样,被当作音乐的画具或材料自由地使用。在旋律法中,他无视调性,频繁使用半音的变化,有时还使用曲调构成最贫乏的全音音阶,这种音阶虽然缺乏魄力,但旋律纤细淡雅、能产生出色彩清幽的气氛,而乐曲内容并不表现主观的热情,或悲怆、喜悦或憧憬,而是在意把握瞬间的客观印象,这就是印象派所特有的感觉。一种与传统古典音乐完全不同的听觉艺术。德彪西虽然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者,但在年轻时曾受马斯内等人的影响,创作了许多保守的浪漫风格音乐,直到德彪西受到新崛起的印象主义绘画与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后,才逐渐尝试着写作新音乐即“印象主义”音乐,根据法国大诗人马拉梅曾写作的一首美丽的象征诗《牧神的午后》而创作的《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才开始展开德彪西划时代的印象乐派作风。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创作也如贝多芬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中期和后期。

一、初期(1884—1900年),这时期的作品还未形成真正的印象主义风格,仍有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印迹。代

表作《贝加摩组曲》、《两首阿拉伯风格曲》。

在德彪西最早的钢琴曲《两首阿拉伯风格曲》中还强烈地留有着法国浪漫主义的色彩,从中可看出德彪西对当时所研究的巴赫的倾倒,以及一些印象派音乐的早期征兆。如在第二首诙谐的快板中,一方面有模仿巴赫的复调左右手交替突出旋律的特征,另一方面是德彪西在此使用了“古典和声法”中严禁的“平行五度”作曲技法,破坏了传统和声的机能性格,和弦并不是在串连的位置上,而是各自具备某种用意或职责,体现了早期的印象派音乐风格。

《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创作初期较为重要的钢琴作品,写作于1890年,曲中有多处显露出受福雷的影响,但冷峻的风格,和声音响却是德彪西所特有的,从这时起,他也逐渐摆脱了浪漫乐派的影响,真正进入印象乐派的创作中,《贝加莫组曲》第三曲中的“月光”已充分流露出印象乐派的独特风格气氛,全曲可分为三段,最初的第1—8小节出现的主要主题是反复着同一音形的下行乐句,中段的伴奏使人联想起竖琴,上面流泻出八小节的主题,共反复出现三次,但每次都稍加变化,接着又回到第一段的主要主题,伴奏部分使用中段的伴奏音型,最后进入中段音型的尾奏后静静地结束,类似奏鸣曲式的结构中运用的是印象派的和声技法,营造的是安祥、甜美的意境,也是德彪西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

二、中期(1901—1913年),印象主义风格成熟的阶段。1903年,德彪西创作了著名的《版画集》,这也是德彪

西扬弃古典式标题,跃入表现幻想世界的作品,德彪西在该部作品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印象主义手法,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形式一直延续到晚年。《版画集》第一曲“五重塔”是描写梦幻之国的寺院景色,并效仿了中国的五声音阶乐音体系,体现了德彪西的作曲融合性。第二曲“格拉纳达之夜”是喜爱西班牙的德彪西运用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创作而成,体现的是德彪西创作的多元性。

1905年,德彪西有创作了《意象第一集》,这也是德彪西自《版画集》后最重要的钢琴作品。其中三曲的表现意境各不相同。第一曲《水中倒影》是印象派作曲技法的巅峰之作,全曲几乎是用即兴风格写成的,曲调与旋律的关系比较模糊,表现出钢琴音乐中新奇未知的世界,纤细而精妙的琶音,只有在德彪西的感情世界中才能看得见。第二曲《向拉莫致敬》是德彪西对法国音乐前辈拉莫表示由衷敬仰之作,本身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就是跨越浪漫乐派与法国古典乐派相融合而创作出的音乐风格形式,因此,通过此曲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

1907年,又谱写了《意象第二集》,在这部作品中,除了延续印象派的作曲技法外,对于演奏技巧的关注也是德彪西此前的作品中所没有的,和声的选择与搭配非常具有技巧也更加耐人寻味。如第二曲《月下残寺》,在美妙的旋律中进行的是五度加二度的和声搭配,表现沉思的气氛,但这并非伴奏形态的和声,而是融化在旋律中的,听觉效果很是奇特,营造出一种独特飘逸的美感。自此,德彪西印象派的作曲技法日趋成熟,也影响着同时代及后来的作曲家,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德彪西音乐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色彩清幽、纤细、淡雅、出人预料的音乐效果,得益于德彪西新颖的作曲法。首先,就是平行五度的运用,这在此之前是绝无仅有的作曲技法,而德彪西在巴黎音乐院求学时就开始尝试平行五度构成的音乐,后来,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使用这种在传统理论上被认为效果恶劣的和声进行。如在《第二号阿拉伯风格曲》和《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第九曲《中断的小夜曲》中,都有大量的平行五度运用,声音效果很是生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彪西在使用平行五度时,不见得就会流露出近代感觉,有时候他还会追溯到中世纪的作曲法。在他的旋律进行中部分和九世纪的“奥尔加农”完全一样,如在《前奏曲》第一集中第十曲“沉没的教堂”里,他就使用了极似奥尔加农平行四度或五度作曲技法,用以制造神秘而庄严的音乐效果。在同一作品的第八曲《棕发少女》中,也可以发现同样的曲式进行。

德彪西也很喜欢九和弦这种音乐形式,这种和弦具有发问的性格,如果不予解决,就会产生不满足的感觉,其效果有如琢磨不定的阴影,引发一种神秘感觉。使用“全音音阶”也是德彪西作曲法的特征之一,这种音节和传统的大小调音节不同,是由六个全音组成的,根据这一体系所创作的曲调会给人一种迷惘或朦胧的印象,体现出典型的印象派音乐风格。

在创作完两部《意象集》后,德彪西的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代表作就是《儿童乐园》组曲,德彪西于1905年和第二任夫人爱玛生下一个女儿后,随着爱女的成长并在穆索尔斯基歌曲集《儿童的房间》的启发下,德彪西创作了这一组曲,印象派音乐风格依然存在,但理智的成分,以及对传统作曲技法新的理解都在这部作品中有所体现。《儿童乐园》是以交织的梦与幽默,来表现儿童直觉的世界与感知的世界。曲中巧妙地运用了各式各样的钢琴技巧,代表有第一曲《帕纳逊博士》。在意大利钢琴家克莱门蒂练习曲中,有一首题为《帕纳逊山的台阶》的乐曲,至今仍被采用为指法练习曲,德彪西戏谑地为这曲子加上“博士”的称号,以表达儿童憎厌弹奏此曲的心情。第六曲《木偶的二拍子南美舞曲》,是一首奇特的舞曲,也是这一组曲最后一首作品,节奏轻快明朗,旋律简洁优美,是人们最熟悉的德彪西音乐作品之一。

在创作完《儿童乐园》组曲后,德彪西于1910-1913年先后出版了两集共二十四首的《前奏曲》集,是其印象主义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品,题材更广泛,音乐语言更复杂,演奏上更难以诠释。标题性的氛围,给演奏者一个理解想象、发挥的空间。其中大家较为熟知的是第一集《前奏曲》,在这些作品中充分表现出作曲家对遥远国度的向往之情。德彪西在《前奏曲》第一集中,把他一贯的印象手法淡化了,运用了很多传统的作曲技法,从中可感受到音色的微妙变化时而忧郁、时而神秘、时而幽默、时而沉思,表现出一股纤细的音乐色彩,耐人寻味。

此外,在两部《前奏曲》中,德彪西创作了许多自由、柔软、而有富于变化的节奏,如第一集第一曲《德尔菲的舞女们》,在这首乐曲中,拍子记号一直在3/4与4/4拍之间作不规则的变化。第二集最后一曲“烟火”,开始于4/8拍子,经过三十一小节后,拍子记号就在每一小节中发生变化,由3/8到2/8、4/8、3/8、4/8拍子,维持五小节后,又被5/8拍子所切断,表现出变幻莫测的音乐意境。

三、晚期(1914—1917年),《12首钢琴练习曲》。在德彪西晚期的钢琴曲创作中虽然有渐走下坡之势,但他仍强烈地倾向于古典风格,并锐意追求音响的纯粹美感,代表作就是他杰出的《十二首练习曲》,这时的德彪西表现出更为理智的成份,相对于这位印象派大师一贯的、不拘一格的、有违常规的,音乐色彩飘逸的“创作习惯”而言这《十二首练习曲》无疑是革命性的。这《十二首练习曲》德彪西所题是“为了回忆肖邦而作”,每一首都有具体的练习内容,除了第一曲、第二曲,比较传统以外,其它各曲对于研究作曲技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第五曲“为八度”。是用三段式创作而成的,也是颇具节奏效果的作品,曲中并没有多少八度连贯音阶,而是跳跃的八度技巧练习,第六曲“为八指”。双手除拇指以外其它八个手指的练习,很有特点。此外,第十一曲“为组合的琶音”,第十二曲“为和声”也有各自的特点,可以说德彪西的这《十二首练习曲》是对各种钢琴演奏技巧,以及对音乐的新的和声发展可能的一次大探讨,表现了晚年的德彪西对音乐的重新思考。

纵观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深受印象派绘画与象征派诗人的影响,并非直接地叙述事物,而是记述同这些事物所感受的情绪——即印象主义。这也是贯穿德彪西整个成熟音乐作品中的主线,他的音乐不再考虑曲式的问题,而是改用不受之前的规律所束缚的特殊和声音响,和音色的各种效果,制造出独特新鲜的音乐。在旋律的作曲上,德彪西频用半音、全音、音阶,或是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曲调中常出现变化音,与大家所熟知的浪漫派音乐创作中所使用的七声调式结构下的大小调音阶体系截然不同,体现出鲜明的印象派风格,对于拓展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丰富音乐的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他为世界钢琴音乐文献宝库增添了许多独特新颖的珍品,他对世界音乐创作的重大改革,及对后来几代音乐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作曲家的鼻祖斯特拉文斯基曾真诚地说过,“我们这一代音乐家以及我自己多归功于德彪西”。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石油学院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李薇薇

猜你喜欢
前奏曲德彪西印象派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印象派画家」金农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钢琴前奏曲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印象派大师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