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构图原则比较及其差异性分析

2009-08-31 06:46曾祥斌
艺海 2009年7期
关键词:群组物象中国画

曾祥斌

构图美学原则是一切构图形式设计的基础,而东西方对这些原则的表达方式和侧重点都存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从思维方式上讲,二者的区别可能体现在一般原则和分类框架等问题上;而从表达方式上看,中国绘画的这些原则、要求似乎并未以纯抽象形态系统地存在。

中国画中的宾主关系和西方绘画中的主体和宾体的关系,原则是比较相近的,都是说画面的主体的,都提到把最适合表达主题的形象作为主体。中国画中说的“宾”和西方绘画中说的“配角”是一样的,“宾”就是画面上起陪衬作用的形象,它的作用就是让它所陪衬的对象的形象更加突出,让观者的视觉停留在“主”的位置上。“主”往往就是画面中心,虽然这个中心可以不在画幅的最中间,但它应该是画面上最能体现、表达主题的形象,它和西方绘画中说的“主体”的作用性质是一样的。画面上其它物象都是为突出这个“主”或“主体”而存在的,都应该是“主”或“主体”的烘托。当然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宾主”强调的是“主”在画面上的主导地位,强调的是主体对整个画面的统摄地位,主体是画面上“势”的决定因素;而西方绘画说的“主体和陪衬”强调的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他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使画面完整

景象的近、远、中和点景和宾主的关系也是有相同点的,在处理这三段景象时,必须有一个画面最需要最能体现主题的景象作为“主”,其他两段景象都只是起到烘托的作用,点景的作用就更明显了它是点缀主体的。但是它和宾主关系也还是有不同的,宾主关系是以主体为出发点的,而近、中、远和点景在强调它们的相互关系的同时,也还是有他们的独立性的,这三段景象的描绘既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对三维空间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呼应在中国画中说的是画面上各个物象之间的顾盼、对话关系;西方绘画中群组化和连接说的是通过群组化把各个物象连接起来,使画面看上去更紧凑不松散。这样一来,呼应和群组化连接就有很大的相似性了,都是如何让所绘各个物象之间产生关系,组成一个画面。呼应是通过物象个体之间的顾盼情感对话使之联系起来,强调的是这种顾盼、联系在画面上的移动,使画面有视觉和情感上的动感,让画面生动起来。这样就和西方绘画说的“连接”很像了,它也是通过强调物象之间的关系,使物象联系更紧密。中国画中也讲群组化,比如山水画中的每一座山就是由群组化的石头组合成的,但是他们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西方绘画在强调连接的同时还非常注意群组化,群组化可以把一些看似没有多大联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使分散的个体组合成一个集中的单位,同时也让分散的视觉集中,这样可以更加抓住观者的视觉。虽然中国画中也有群组化,但是这其中的群组化更强调物象之间的呼应关系,所以中国画中的群组化是建立在呼应关系上的,各个物象之间是一定有联系才组合在一起的;但是在西方绘画中的群组化既可以是有联系的组合,还可以组合一些为画面需要而出现的不同类别的物象。相比起来中国画的呼应就更有统摄性,但是西方绘画里的群组化连接则更具有广泛性,各有所长。

虚实在中国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画的意境除了前面提到的呼应、开合体现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虚实。虚实相生,方能有意境,方能气韵生动。可见虚实在中国绘画中的作用。“虚”是指画面上相对不很吸引观者视线的部分,它可以是画面上刻画不细致或不是很清楚的部分,也可以是画面上的空白部分。“实”是指画面上被描绘物象的部分,是画面中给观者直接感受的部分。在西方绘画中说的是图和底的关系,在西方绘画中“底”往往是主体物象的周围或后面的事物,是被处理成“虚”的对象的,而“图”就是主体物形象或其它的陪衬物,是被处理成“实”的对象,西方绘画里的“虚”并不是处理成空白,而是一些和主体物象相呼应的物象,和中国画的“空白”是有与无的关系,这是两个画种在这方面最大的不同。

藏露和比例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其实联系非常紧密的,只是中、西方采用了不一样的说法,藏露在中国画中说的是主题的显现和隐藏,显现和隐藏多少就具体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了,没有具体到显现多少和隐藏多少会有什么样的特定效果,那只是根据个人的认识去安排。但是在西方绘画中什么样的比例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都是有具体数值的,其中黄金分割比例就是西方人发现的变化和稳定的结合点,相对中国绘画中的“藏露”,“比例”这个说法就显得更有科学性,具体的数值对应具体的形式美,在西方绘画中都有细致具体的研究,而中国画的“道法自然”,使得中国画对具体的数值没有过多的关注。

画面上物象的疏密变化,会带来节奏的起伏感,这是把疏密和节奏一起讨论的原因。相对于西方绘画里的“节奏”,“疏密”的说法显得更加具体,它把节奏的起伏定位在了所绘物象的疏密聚散上,使得节奏的体现有了具体的做法。但是相对于中国画中的具体对象,西方绘画中的“节奏”,就更加广泛了,绘画语言(构图形式、色彩、笔触等的所有因素)都应考虑节奏的变化,这样一来画面就有很强的统一感、形式感。

在西方绘画中,“均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在西方绘画中“平衡”原则是最直接的一个解决形式美的法则。它要求在变化的物象和画面上求得平衡,使得画面既生动又不失稳定感,这样就是“变化统一”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西方绘画要求的平衡犹如西方的衡器——天平,追求是一种均等的平衡,所以在一些书中也称之为“均衡”,中国画中的“平衡”没有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在每一组原则的表达中“平衡”是一直贯穿其中的,在对立中求得统一,它是一种相对的平衡,是一种“势”的平衡、“意”的平衡,也就好像中国的衡器——杆秤,“秤砣虽小压千斤”。最为独特的是这种平衡是通过题款和钤印来实现的。

从以上的比较来看,虽然东西方的艺术发展是按照各自线路发展的两条平行线,但是从深层次的纯粹意义上看, 两者却有很多是相似的,都是讲求绘画主旨的表达,以及让构图更能为主旨的表达服务。当代中西方的各种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其中我们不但要保留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又应该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在相似中寻找独特性创造出更符合这个时代的作品。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群组物象中国画
中国画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关系图特征在敏感群组挖掘中的应用研究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基于统计模型的空间群组目标空间位置计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