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游牧民族”人居环境刍议

2009-08-31 06:46
艺海 2009年7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家具流动

钟 畅

1、研究背景和范围

笔者在研究大众消费审美对家具产品的影响时,发现一类比较有特点的消费群体,他们有个共同的生活特点——居无定所。他们被人称为“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外来人口”、“打工仔”,同时这个族群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他们的居住形式上业界也作出了众多分析,但针对其居住的内部空间的分析暂时还未见,因此笔者利用现有资源,将此课题系统纳入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中,将教学和研究联系起来。同时为国内家居用品企业、家具企业,特别是原来OEM型企业,提供扩大内需的视野,同时为提高此类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居住环境,做实际意义上的探索。

研究范围界定:在本文中,笔者侧重研究的正是“新游牧民族”族群的生活习惯以及可能影响消费选择的一些特点。以居住空间室内环境为重点,分析此类人群在家具产品上的需要,即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分析能满足他们消费需求的家具设计要素。瑞典宜家在国内的不断扩张与占领市场,大中型连锁超市、杂货铺、旧家具市场的逐渐繁荣,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新游牧民族”族群的消费需求。

2、新游牧民族释义

传统游牧民族本是指居无定所的流浪民族,包括草原民族和海洋民族。他们追逐水草而生,没有固定的城市和不动产,哪里有利可图便流向哪里。18世纪开始,新型的西方工业文明就取代了几乎没有立锥之地的游牧世界。(赵林《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P37,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这种状态代表了一种生活的方式,目前,传统意义上的的游牧民族大多逐步走向定居的生活,但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延续了下来,只是追逐的不再是水草。

这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新游牧民族”,他们同样以有利可图为流动目的,同样居无定所。只是这种流动或是为生存,或是为追求理想,总之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有各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后面有所叙述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新游牧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对于时间状态上“新”的界定,更不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类似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完全不是同一回事情。

此概念与“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外来人口”、“打工仔”、“农民工”等概念不等同,它是从生活方式角度进行定义,以便于提炼族群生活的共性以及各分层次之间的个性,是社会多元化的体现。

3、新游牧民族类型及特点

3.1 基本类型与特点

3.1.1 “半城市化”的农村游牧人口

农村往城市的流动,从流动迁移角度有:城镇定居形、城乡双向循环流动和向迁出地区回流三种。笔者以此为依据结合他们的背景将之分成三种型:高学历型、技术工人型、传统劳动密集型。

笔者为什么定义“半城市化”的农村人口游牧族呢?从他们流动的目的来看,是为提高生活水平,不在某一城市间固定流动,其次他们中很多人已经城市化,但多数仍选择农村为最后的居住地或者选择在居家附近的城镇为长久居住地,传统中国农耕社会的叶落归根的思想在他们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他们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很多人不再是早几年的传统“农民工”形象,他们也出现了不同的分层现象。

高学历型,他们工作地点与关系地不一致,这部分人群有着与下面叙述的城市移民相同的背景与相似的特点。但要注意的一个趋势是,由于流动得越来越频繁,并且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由原来将档案关系挂靠于工作地的人才市场或者是毕业院校所在地的人才市场,到现在迁移回原户口所在地的农村。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他们或许将成为农村新一轮改革的领军人。这种类型人群目前流动地点多在城市,或者产业集群相对集中的城镇,城市中白领与企业中中高级管理人才多属于此类人群。他们对于生活要求相对较高,由于来自农村,多数没有经济支援,相对城市移民来说,他们的家庭负担、家族负担比较重,居住形式多以城中村或者合租的形式为主。同时通过长期积累,以及年龄经历等变化,有在城市中或者在距离家附近的城镇置业的打算。他们的居住空间中要考虑较多的公共空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部分人群长期有大量亲戚、朋友、老乡不定期居住。

技术工人型,他们比高学历人才更固定的流动地,根据目前中国工业集群相对比较集中的特点,他们一般固定于某一范围内流动。他们是有着较好状态的人群甚至带上了家庭进行流动,也有某些夫妻共同流动,小孩安置于老家上学状况,这些人中不少已经成为高级蓝领。对于生存状态,他们有着中国农民实用主义认知态度和相对排外的典型特点,他们注意力相对集中,较少关心外面世界,重经验、重实用,对闯入他们生活的新鲜事物并不一概排斥。产业集群集中地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居住多选择工厂提供的宿舍、产业集群集中地附近的民房,甚至有民房与棚户区结合部分。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交往群体性相对较强,即使不是集体居住的情况下,也长期成为“集聚”点,尤其比较有号召力的高级技工乃至管理人员。根据笔者个人在中山大涌、深圳与东莞交界以及南海的家具企业员工交流以及南京、苏州、无锡公寓式集中居住对居住人行为时间约束使居住人普遍反感,劳动密集型中居住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宿舍中工人也有此心理。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又分两种:一是民工型、另一种为服务型。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他们居住地点有所差异。但共同特点是生存状态相对较差,企业宿舍、城郊结合部、甚至工棚中,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极其简单的生活用品、简陋的生活条件,居住人口高度密集,是他们的现实状况,相对他们是弱势群体,改善提高他们的生活状况是必须的,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3.1.2 城市游牧族

此类人群产生的背景与单位组织改革(住房自有化、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化、后勤服务市场化)和近20年来的大量“非单位”从业部门的产生,使得多数社会人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也造就了这部分人的两大流动点:一类是城市移民型游牧,另一类是市内游牧。

城市移民型游牧族与“半城市化”的白领有着非常多的共同语言,同样处于对更好生活状态的追求,他们在游牧,但不同的是这些人家庭环境相对较好,能够有所支援,开始以合租,单独租赁的形式在城市内居住。类似于广州万科万汇楼以及市区内、地铁周围等交通便捷的项目成为他们的首选,相对“半城市化”的农村人口游牧一族高学历层次人群来说他们的习惯差异在私密性的要求没有前者强烈,他们独居的形式较多。同等户型选择,内部布置也应做适当变化。

市内游牧民族多发生在大城市中,由于城市较大,工作地点距离固定居住地较远,或者由于小孩上学等问题,他们在市区内流动,出现人户分离现象。他们之中也有几种情况,一是集体户口型,二是缩短上班时间成本型,三是小孩上学型。

第一种,由于上述所提到的住房制度改革,大多数单位不提供住房,或者异地的周转房,集体户口住房分离,他们多以租赁形式居住。第二种人或者将自己房屋出租给他人,然后再在单位附近租房;或者自己在城市周边远郊购置豪宅安置家人,自己租房而住,周末回去;第三种往往在孩子学校附近租房,周末再带上孩子回“家”。由于居住地具有相对的长期性,此类人群多以自己配备家具或者是部分配备的形式出现,用后即抛弃是其选用理念,环保是选择的首要条件。

3.1.3 地球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固定在一处居住,尤其是因为工作需要、精神追求等原因,他们往往在多个城市多个国家间流动,每个城市居住最多三五年间,甚至更为频繁地流动。问其哪里人?他们的回答往往只能是“地球人”。这些人在很多城市可能都有着固定资产,但没有固定居住地。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高品质加上适当的“地域”风格,特别是软装上的风格化与家具赋予的情感性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可能一两件家具花费了“大”价钱,但多数居家产品选择仍以实用为主。

3.2 设计要素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从功能、造型、包装、以及成本控制四个方面着重分析适合此类人群家具的设计要素,并以2009届广工环艺专业家具小组毕业设计为例。

3.2.1 功能

图1是陈晓燕同学根据东莞石碣西南管理区南浦村提出的城郊结合部或者城中村建设设计的复合型内部空间的户型模式,在此类型空间中的家具应该具有经济节约、灵活可变、融合参与、配套完善、舒适适合的特点。这为城中村的建设、企业内部员工宿舍建设以及经济型廉租房建设提供了一种空间形式。此类型空间中家具具备了分割空间、调节空间感以及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作用。根据空间特点,家具应该具备多功能、移动方便、易拆装、高收纳等特点,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空间的灵活可变。因此,少占空间、功能强大,方便拆装都成了这类型空间家具的首选。图2是关益全同学设计的多功能工作台,底部带有滑轮,方便移动。合页等五金构件连接的多个操作界面,能满足两人同时使用,展开的托板是放置书籍的用具,非常适合空间不大的城市游牧族。同时满足了他们的小资情结。收纳性方面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如图2家具本体的收纳特点,高效率地利用空间。还有另一种,便是作为储物的空间使用,如图3。

2005年深圳家具秋季展上,某企业的功能家具,同时具备书柜、书桌、床的使用功能,虽然当时价格不菲,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非常适合居住效率不高的游牧一族。一间房,常作办公用途,偶尔居住;小型客厅或者书房功能,偶尔家人过来也可居住使用,都是机动灵活的空间。平时不使用时直接收纳起来,室内空间开敞舒适,还节省了打扫时间。

图3是胡筱灵同学设计的空间,其中客厅的三种类型的家具,都具有很强的百搭性,角几能做床头柜使用也能叠合做高柜,结合布质地、塑料质地、纸质地收纳盒使用能形成百变空间,同样多功能茶几也具备床头几功能,抽拉出来空间更大,同时能当作三两个人的餐桌使用,最有特色的还是其沙发的设计,图片上能看到她所做的实物模型,功能性也诠释得很清楚,收合起来可作为凳子,脚凳、茶几等,拉开靠于墙边便能变成沙发,两个同时组合又能形成沙发和床。最为出彩之处在其坐垫。根据第一、第二类“新游牧民族”生活的共同特点,他们往往不希望购置太多用品,而此垫子便是用布做的收纳袋,内部收纳的是棉被。不用的时候,可以放置作为靠枕,使用时拉出来,极为方便。十分有意思的是,毕业设计答辩与展览期间该同学背着一个大布袋,便将此家具轻松搬运。

移动类皮箱产品的多功能性,同样也可以纳入此类家居产品范畴,它们能从实质上改观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半城市化”的农村游牧人口的生活状态。

3.2.2 造型

当代家具造型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家具的情感性,家具设计师通过创造获得乐趣,生产者通过其感受家具本身的生命力,使用者获得满足感。不以家具价格低廉便丧失家具本生的情调与诗意。图3中,通过对表面涂饰、陈设装饰赋予了家具不同的情感性。

通过虚实空间的处理手法,以及非常理性的思维打造家具本身的情感,更容易表现家具本身打造的更丰富的情感。如图4中两个画框的处理,一个以仿镜面的形式,框置一个室内场景,使得人们产生视觉错觉,无意中扩大了空间,白色的空画框后放置的装饰物,简单的处理,马上丰富了空间。图5,也是广美05级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玻璃与图案的结合,同样不合常理的思维,很好地诠释了材质的本身,丰富了产品的造型,丰富了新新人类的选择,同时,为确保家具本身的高质地,本套家具如投入市场价格不菲。

不同层次消费大众对造型的审美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如多年来采用“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全有家私,坚持把握目标消费者的价值取向。针对多数“半城市化”的农村人口游牧族,传统审美中厚重体量带给他们扎实可靠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处理设计时要根据此类人群的审美心理。如图6,陈伟乾同学为出租屋内人群设计的多功能餐桌,造型简朴,非常适合此类人群追求结实的心理。廉价的凳子经常使用时可插于柜桶之上,不使用时打开桌面可直接放置柜桶内部,柜桶下部有两个暗抽屉,同样非常方便收纳。

3.2.3 结构

如图2、图6,利于五金件结合的结构,和板式插接结构十分有适合类消费群体。如图7,移动脚几、中式靠背椅、小凳和垃圾桶,为05级同学家具技术课程上所做的家具实物模型作业。它们全都采用插接结构,直接依靠板间榫的咬合连接,不必施胶施钉。此结构类型方便多次拆装,在这点上性能甚至优于五金连接结构,值得在适用此消费群体的家具类型中推广。

3.2.4 包装

此类型家具较好的几种销售渠道模式:一是连锁超市(同样是两类,一类是类似宜家的大型家具连锁超市,另一类是普通超级市场)、二是社区杂货铺形式、三是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因此平板式包装是较好的包装形式,尤其是考虑的包装能够与家具同时保存的是最好的选择。日益成熟的物流网,为多次搬家的重新包装利用提供了可能。

3.2.5 成本

用后即抛弃成了此类家具特点,因此价格优势是最大保障,与宜家在欧洲的销售理念一样,经济、实用、美观应该成为此类家具的特点。因此,控制成本,形成价格优势是此类家居产品真正进入市场的可行性保障。虽然貌似利润微薄,但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与较短的循环周期使其有消费量的保障。向宜家、无印良品类企业借鉴其产品逆向开发流程,重视产品二次设计,建立完整企业成本概念,都是以此类型消费群体为目标受众的企业应该借鉴的经验。

4、结论

蒙古包形式代表了传统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它在结构上的各种差异,演化出了各种形式:“撮罗子”、“蒙古包”、“毡房”、“帐篷”等。而“新游牧民族”也有不同分层,他们的居住空间也应各有特点,他们之间的具体分层以及差别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还需要借鉴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法、比较研究法等进行深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各种不同类型的需求特点以及细微变化,结合建筑空间特点,对家居空间形式进行探索,为其选择的家具产品作出家具种类、造型、制作与使用的详细分析,并系统化,形成指导性的建议,为对此消费群体感兴趣的家居产品企业提供参考,同时为原创性设计的产生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家具流动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