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校园雕塑的形态语意设计

2009-08-31 06:46
艺海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意雕塑受众

章 勇

一、雕塑的形态语意设计

雕塑的形态是由造型、色彩、材料、结构、表面处理等视觉要素构成。其利用形态的凹进、凸现、空隔、断裂、

穿透等在三维空间内塑造可视的静态或动态艺术形象,引导观众进入到艺术家拟定的语境中寻求某种象征或隐喻的意义,即通过外在形态使人对雕塑产生一定的认知和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象征、隐喻的意义和某种情感体验正是雕塑整体造型的形象意化,是外部形态所呈现或表达出来的语言含义,即形态所要表现出来的语意。雕塑的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

雕塑形态塑造具有空间组织、视觉引导、教化和装饰等功能,由于雕塑的公共性和永久性对公众的视觉有强制作用,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雕塑所传达的人类精神的熏陶,其“耳濡目染”的教化功能(即积极的语意)非常强大。教化功能必须通过形态的有效组织,通过受众群体的联想、体验而感受到雕塑家所要传达出的积极文化精神,即语意,这是雕塑教化功能得以实现的最有效方式。

二、高校校园雕塑的形态语意设计问题

校园景观雕塑作为校园中重要的设计元素,近几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雕塑不乏优秀之作,但一般化、雷同化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有一些雕塑存在着“缺少内涵”、“看不懂”等问题。究其原因是雕塑形态塑造所传达出的语意或语境的歧异,是对雕塑空间行为受众心理把握的不足。高校校园雕塑形态语意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雕塑标志性、识别性特征缺失,文脉语意设计不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一个学校赖以生存的背景就是其深厚的文脉。脱离地域特点、人文历史的雕塑作品,尽管看上去似乎有“现代感”和“时代感”,但实际上只是采用大同小异的“抽象线条、球体、几何体”,丧失地域文化基础,失去文脉的主线,难以形成经典、差异化的、与公众感情交融的雕塑形象。

雕塑,尤其各高校标志性的雕塑往往不能体现该所学校的特点,不以区别于其他地区、其他高校的学校品牌特色为语意传达符号,而往往是采用翅膀、地球、书本等形态符号来表达知识、腾飞、青春等语意。导致各大高校校园雕塑形式的雷同,缺乏特色。我们知道,各大高校都有自己深厚的底蕴,都有各个领域的大师和杰出校友,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品牌形象,为什么不将这些特色符号物化成雕塑,创造一种唯独我有的标志性、识别性语意特征呢?

除雕塑的高校识别性语意特征缺失外,对高校所在地的地域识别性语意也甚少关注。大学除了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同时也是面向全国各地求学学子、家长和大量来访者展现大学所在地域特征、推广大学所在地域文化、产业等重要的窗口。如湖南大学,虽然没有围合的校区和醒目的大学校门,但其以湖南最为社会大众熟知的地域特征——毛主席故乡为塑造符号的毛主席雕塑广场自然地成为大众心目中校园的活动中心,成为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标志性雕塑。又如长安大学的青春彩虹雕塑,其主题与采用的造型符号是贴切的,青春的少女托起(或创造)一片彩虹。然而该雕塑被网络恶搞成“拉面女郎”,不必评说恶搞的对错,但足见社会大众评审中将雕塑形态与地域特征融为一体的解读习惯。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雕塑体现地域、高校特色语意的心理期望。

(二)雕塑责任感、使命感题材的单一,启示性语意设计不足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责任感与使命感无疑是这一现代人力资源的核心素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校园雕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责任心,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前的“引水思源”、北京大学的“一·二九运动”雕塑。纵观大学校园责任感、使命感主题雕塑,主要集中在科技教育、建设祖国、经济发展等主题教育,而激发人们对自然、对环境、对社会问题关注与思考的主题较单薄,雕塑责任感、使命感教育题材比较单一。

雕塑设计在考虑艺术问题之外,更多地去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状态,正视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环境恶化、国家危机、国际粮食等问题,完全可以成为校园雕塑题材,运用含蓄的、非直白的符号物化成具有启示性语意设计的雕塑作品,设计师通过雕塑激发人们对自然、对环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来影响和激励着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雕塑以观赏代替体验,娱乐性功能语意不足

现实中,校园学生娱乐休闲区域雕塑作品仍然以观赏为主,缺乏可亲、可玩、可用的体现生活百态的雕塑。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雕塑也应该朝着更加人性化、感性化的方向转变,雕塑与受众、周围的空间活跃起来,给公众一个心理释放的情感场所,让公众在娱乐体验中认识事物,理解雕塑创作者的思想主题。强调公众的体验、供人参与,不再是选择最佳视角和最佳视距去观赏,而是强调雕塑与受众的亲密接触,可游、可人、可摸、可触的参与感,强调玩在其中,这样的雕塑就十分轻松、随意,富有人情味,越来越显示出生命力。雕塑不仅是生活中的艺术品,同时也是大学校园组织、引导的功能性“指示牌”。此外,如果将泛雕塑观念引入,那么校园雕塑应该也是可以使用的,或可以成为校园公共设施。

三、高校校园雕塑造型语意传达的要求

校园雕塑形态语意传达要求具体表现为鲜明性和艺术性。

校园雕塑形态语意传达要具鲜明特性。校园雕塑形态语意传达鲜明性的要求,就是要建立自己独特的雕塑形态,以形成雕塑的差异化特征,以成为能够指代所在高校的特征符号,提高区别于其他院校的学校品牌形象,提升雕塑的高校识别性。校园雕塑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大学是代表着先进知识、先进思想的敏锐性场所,因此其校园雕塑要能体现时代所关注的问题,甚至引导时代关注可能即将发生的问题,以确保与大学校园前瞻性、敏感性、先进性性格特征相对应。校园雕塑要具有鲜明的受众群体特征,必须以学生、教辅人员为主要目标群体,针对该群体的社会地位、群体特征进行语意设计。校园雕塑要具有鲜明的文化背景,易于形成情感激励。校园雕塑要具有鲜明的功能指示性。大学校园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有不同院系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和行政办公区。不同区域的雕塑需要具备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功能指示特征。

校园雕塑形态语意传达要具艺术特性。鲜明并不是直白的表述,而是具有一定的含蓄性、隐晦性色彩,需要受众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解读,提高雕塑的艺术感染力。由大学受众特征和大学文化共同促使校园雕塑强调艺术性语意传达,反对雕塑造型符号直白的陈述,这会泯灭受众解读的乐趣,更反对故弄玄虚复杂的不知所云。带有启示性、含蓄性、隐喻特征的形态总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变知识的强迫消化为让人主动地接受。

我们知道,校园雕塑对激励学生奋进、美化校园等方面承载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校园雕塑是思想、情感、美感等人类崇高精神的物化表现,其鲜明的艺术特征与强大的语意传达功能使之成为校园景观中重要的文化标志,成为塑造大学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不着一字,尽显风流”,运用鲜明的、艺术的、恰当的语意和语境来提高雕塑的可读性,使雕塑通过形的表达,让公众理解、领悟到设计师的意图,使雕塑充分发挥美化、教育的功能。这是从事校园雕塑设计师们创作中的永恒追求。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河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语意雕塑受众
巨型雕塑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我的破烂雕塑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