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笛子形制发展概述

2009-08-31 06:46
艺海 2009年7期
关键词:横笛音孔舞阳

荣 政

中国的笛子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出现早;二是形状丰富;三是制作材料多样。

中国最早的笛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管乐器之一——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骨笛,经碳十四同位素放射及树轮校正等相关测试:舞阳骨笛距今已有八千至九千多年的历史,被喻为“中华第一笛”。1990年底,笔者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出土的原件进行了实物测量。当时出土的骨笛共有二十一支,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长约二十厘米左右,系用猛禽的骨管所制,音孔开挖精细,其中一支甚至有开挖音孔时所作的比例刻线。对此,由湖北省教委立项、武汉音乐学院成立了由童忠良教授、蒋朗蟾教授和笔者组成的“舞阳骨笛科研课题组”,对舞阳骨笛进行科研及仿制工作。一九九一年初,笔者和蒋朗蝉先生仿制了以舞阳贾湖骨笛中编号M282:20为仿制对象的木质仿制笛,并进行了吹奏与测音;1998年仿制了相同仿制对象的骨质笛;1999年笔者和童忠良先生创作了当今第一首舞阳骨笛独奏曲《巫之舞》;同年八月,笔者随“中国编钟乐团”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巴黎·中国文化周”的专场音乐会上,用仿制的舞阳骨笛与曾侯乙编钟、长阳猪形磬、商代铜鼓合作,演奏了骨笛独奏曲《巫之舞》,这是舞阳骨笛首次跨出国门、展演于国际音乐舞台,这次演奏中舞阳骨笛那远古的音响给了国外听众极大的震撼。目前,仅就以M282:20为仿制对象的仿制骨笛测音与演奏的情况看:舞阳骨笛至少能吹奏出六声音阶,且音色清亮悦耳,极具穿透力。目前,其他关于舞阳骨笛深层的理论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中国最早的笛子是骨制的。除舞阳骨笛外,一九七三年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一批骨笛(亦称“骨哨”),距今七千年的历史,有多个音孔。

宋代陈炀《乐书》记载:“篪、有底之笛也,横吹之。”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之实物。这两支篪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横吹,能演奏出六声音阶。

以上出土的实物证明:中国笛子的源头绝不是如一些音乐书籍上所说,是由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将笛子引进的。其实笛子在汉代时早已广为流传是不争的事实:一九七三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距今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张骞出使西域归汉时为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距今二千一百多年,何以说笛子是由张骞引进的呢?更何况这之前还有舞阳骨笛、河姆渡骨笛,战国篪呢?另外,许多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也有“横吹”乐手的形象。所以说中国笛子产生于中原本土毋庸质疑。

汉代的笛子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竹笛相仿,而到了唐代,唐笛与现代竹笛就基本相同了。日本奈良正仓院《献物账》记载有多支唐代竹笛,其中一些实物至今保存完好。

日本奈良正仓院《献物账》:

雕石横笛(北仓) 一口,长3 7.1厘米

牙横笛(南仓)一口,长32.35厘米

斑竹横笛(铭“东大寺”)一口,长32.2厘米

竹横笛一口,长38.6 厘米

“北仓横笛是《献物账》记载之品。四口长短不同,音律有差,都是七孔的唐乐系统的。”(《东亚乐器考》之“正仓院所存的乐器资料”日本林谦三著)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其音乐文化高度发达。这时的笛子已出现笛膜(陈炀《乐书》卷一四八)。笛膜为中国笛子所特有,中国笛子也因为笛膜的震动而在音色上与世界所有的笛子截然不同,也因为笛膜的存在,造就了中国笛子音色上的特性:阳光般的明亮、春天般的生气和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灵性。唐《九、十部乐》中记载的笛有:长笛、短笛、横笛、义嘴笛、篪等。唐代出现了专门教授音乐的教坊、鼓吹署。还出现了有史书记载的著名笛师:李莫、刘朝霞等人。现今还存有许多唐代玉制的笛子,其中一些为雌雄双笛,以河田美玉而制,精美绝伦。

笛子的按孔方法一般都为两手顺向按孔,而到了宋代,曾出现了一种双手交叉按孔的叉手笛(亦称“拱宸管”),甚是奇特。《宋史》(卷一二六)记载:“乐器中有叉手笛。……其制如雅笛而小,长九寸,与黄钟管等;其窍有六,左四右二。乐人执持,两手相交,有拱揖之状。请名之曰拱宸管。”

今人对笛子形制的研究多重于远古,于近代的笛似顾盼不足。笔者于一九九八年四月随我国首次组成的“中国笛子友好访日团”出访日本时,有一个意外的惊喜发现:明末,随海运通商的发展,中国明代的笛子传到日本大分县日田市一带,那里的日本朋友沥经数百年而将当年的明笛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甚至还组成了专门的民间演奏组织“日田祗园口杂子保存会。”这种明笛与现代竹笛基本一样,有膜孔,只是音孔等分,第三孔为e1。中国的笛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能世代相传,发挥光大,这真令人无限欣慰。

中国笛子——这一世界上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其真正科学、完备、规范的发展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律制:随着演奏各种音乐风格乐曲的需要,制作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竹笛。

二、音准:制作时,通过科学仪器的测量,使笛子在各种律制中的音准程度大为提高。五十年代初,著名笛子演奏家孔建华先生首先在笛子上增加了调音套管,使笛子在不同温度中音高的适应性大为加强。这种调音套管现已普及全国。

三、制作材料:笛子的制作材料有竹、骨、石、玉、木、铜、铁金、银、塑料、玻璃甚至玻璃钢等多种。而竹制笛子最为常见和普及。现在的笛子制作者通过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了竹笛的防裂能力和笛管在不同温度、湿度中的稳定性。

四、形制:

①出现了调音套笛:即从大G调低音曲笛至小C调梆笛一套十一支的套笛。还出现了倍大F.D.C调低音曲笛。

②赵松庭先生五十年代创制的“排笛”,将数支笛子绑在一起演奏,极大地扩展了笛子的音域,丰富了笛子演奏的音色变化。赵松庭先生用“排笛”演奏的《荫中鸟》,音域宽广,模仿鸟叫时高、低音丰富,维妙维肖,真可谓妙绝天下。

③南京艺术学院蔡敬民先生研制的“新竹笛”,巧妙地借鉴了外国长笛的制作方法,用加键使笛子演奏半音时顺畅自然,而且膜孔能自由开关以变幻音色,极大地丰富了笛子的表现能力。

④俞逊发先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制的“口笛”,长仅盈寸,堪称世界上最小的笛子。

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浙江歌舞团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先生和笛子制作家常敦明先生制作的“巨笛”,甚至有三米多长,需三人合作演奏:一人吹、两人按音孔。此“巨笛”堪称世界之最,已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⑥笛子演奏家邓邦国先生八十年代研制的“加键笛”别有异趣:在保留传统六个按音孔不变的前提下,于笛尾加键,其键全部用竹制,使竹笛的音色不变。其中,增加的高音键使高音吹奏极为轻松;增加的低音键使笛子的音域向下扩展了一个纯四度,同时又保留了笛子全部传统的演奏手法。此“加键笛”已获国家专利和科技进步奖。

⑦原湖北省歌舞团的笛子演奏家尹维鹤先生八十年代研制的“双音笛”,使自古以来就是单音发声的笛子吹奏出了双音。其原理是:将吹孔加宽分隔,吹孔左右各有一截笛管,右边笛管为常规六孔,左为三孔。吹奏双音时双手交叉按左右笛管上的音孔,吹出的气流可同时分别进入左右笛管而发出双音,也可只吹奏右边笛管作常规笛使用。

此外,弯管笛、弧形笛、龙头笛等都使得中国竹笛的形制异彩纷呈。

本文所叙,仅是我国汉民族所使用的笛子,而且是浅显叙之。如果要把我国其他民族所用的笛子都详尽介绍,那就得一篇鸿篇巨制了。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参考资料:

1、《舞阳骨笛测量资料》武汉音乐学院

2、《乐亚乐器考》[日]林谦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3、《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4、《中国音乐词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李佳烜

猜你喜欢
横笛音孔舞阳
论阮音孔的改制与变迁(下)
月光下的舞阳河
河湾春夕
河南舞阳铁矿田铁山庙组矿层下盘地质体成因
代表助力脱贫攻坚的舞阳“四重”
春上山村
探究陶笛发音频率与开放音孔组合总面积的关系
浅谈红河州哈尼巴乌的制作
浅谈红河州哈尼巴乌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