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分层“学生成长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09-09-01 03:09梅亚萍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五年制导师制职业

梅亚萍

五年制高职是五年一贯制的初中后职业教育,如何适应较高的社会需求目标、较大的学生年龄跨度现状,探索一种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管理模式,正是摆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十分紧迫的课题。对此,我校围绕“贴近学业、贴近专业、贴近就业”的学校德育工作理念,进行了五年制高职分层“学生成长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模式重在进一步在全校教师中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推动德育工作创新,切实加强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有崇高职业理想、全面职业素质和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提出

1理论渊源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进行深入学习。近几年。导师制逐渐走出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培养这一象牙塔。随着各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学也开始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如北京大学2002年已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浙江大学2002年已在本科生中全面实施导师制。

2提出的必要性

我国五年制高职学校采用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6世纪的西欧。人们从工业大生产带来的高效益想到教育的改革,于是,集中统一的教育——班级授课制就在“效益原则”的指导下产生了。在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并不发达的时期,班级授课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愈加凸显:学生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不够充分,受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个性发展受到制约。目前高职学校班级普遍是专业班大、人数多,同一专业学生人数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一二百人。由于每个专业的学生规模大,批量培养,不仅校内专业教师难以具体指导。而且企业接纳实训实习也比较困难。这样将直接影响高职教育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在现行“班建制”课堂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导师制,增加课外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大班教学和实训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其次,从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看也极为必要。有人说,高职教育说通俗一点就是“技艺教育”,突出或强调能力的培养,如同音乐、美术类教育一样,需要建立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关系,以获取专业教师的更多的指导。并重复学习反复训练。再者。从高职院校普遍推行学分制的要求看,学生选课、职业定位等也需要教师辅导。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特点

与普通高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相比。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培养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见表1),这决定了五年制高职学生成长导师制不可能等同于已有的模式,而应该凸现自身的特点。

1职业性

从表1可见,中专受学制限制,更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就业岗位的适应性。与中专相比,五年制高职在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更重视教学的前瞻性和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这一点上。五年制高职与高专培养方向基本一致,它们与本科有完全不同的培养方向:高职高专主要培养操作技能方面的人才。而本科则主要培养理论研究与技术方面的人才。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基础和专业理论而言,高职教育也不等同普通高等教育,前者是“职业技术实施型”,后者是“工程技术”。职业技术是由人类建立的技术体系。如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技术实施型是以已知的、成熟的实施技术为主导。以任务为中心构建的教学体系。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纯粹的自然体系,遵循的是学科系统性原则。

所以,高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定位不应再局限于学术性教育,而应定位于职业性教育,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

2发展性

从表1可见。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年龄一般为17至22周岁,相当于跨越中专和大专两个阶段,其特点是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仍处于转折的“断乳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逐步形成。一方面,他们积极上进,渴望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因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分化期,加上高科技时代信息传递渠道的增多,他们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产生心理失衡与情绪浮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从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看,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在单位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如自私自利、贪图安逸、不讲奉献,心理过于敏感和激动、诚信缺失,不能很好适应工作岗位。究其原因,是职业素养的缺失。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内涵。

职业素养对高职生在社会上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校学生成长导师制不仅仅有技能导师。还有心理导师、生活导师等,关注学生的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团队协助辅导等,以保证学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3层次性

我校五年制高职教学实行“分类招生。一二三分类”人才培养制度,学生在进校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文化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四年级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方向,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锻炼职业技能;第五年顶岗实习,走向社会。

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专业学习的需要,我们采用“五年一贯,二二一分层”学生成长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见表2。

我们的做法是紧紧围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总目标,分层次确定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工作重点。但分层决不等于割裂,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优势)是“五年一贯制”,这要求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五年当作是一个整体,这个过程是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之基础,而后一阶段则是前一阶段之提高与升华。

三、我校五年制高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

2005年,我校提出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制定了相关制度,至今开展了两轮研究实践活动。在近3年的摸索探求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实施方法,对一些难点问题的解决初步形成了一些方法。

1谁可以做导师?

最初我们要求:担任学生导师的教师要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要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关爱学生,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或专业特长,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我们选择的大都是在教育教学方面有较高资历的

猜你喜欢
五年制导师制职业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我爱的职业
浅谈五年制教育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五花八门的职业
五年制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