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视阈下的中职教育适应与改造

2009-09-01 03:09孔祥富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适应终身教育改造

孔祥富

摘要: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强调终身教育开始于生命之始,终止于生命之末。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提倡“全民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终身化”。由此,我们的中职教育需要拓展教育功能,调整价值取向,体现开放理念,在多维、立体、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准确定位,有所作为,才能孕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真正复兴。

关键词:终身教育;中职教育;适应;改造

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概念以来,终身教育理念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领域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种教育理念,正如查尔斯·赫梅尔所述:“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可以与哥白尼式的革命相比,它是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终身教育孕育着真正的教育复兴。”在我国,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引用,到《教育法》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到十七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适应与改造的必然选择。

一、拓展中职教育功能,致力面向人人

传统中职教育功能单一,以从事学历职业教育为核心,非学历培训被边缘化。终身教育背景下,需要我们拓展中职教育功能,致力面向人人。

(一)拓展中职教育功能

终身教育是指“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强调终身教育开始于生命之始,终止于生命之末,包括了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正是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下,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TVE)大会上提出了“全民职业教育”的口号,建议将传统的TVE(技术与职业教育)改称为TVET(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出职业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面向各类人群。由此。中等职业教育需要确立“大职教”观,使中职教育服务涵盖职业预备、就业、职业转换教育以及技能提高和再就业培训等。并把岗位提高培训及再就业转岗培训作为中职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善待每位在校学生

功利主义思想侵蚀下的中职教育,使大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望学生畏”,游离于职业学习之外,有的不久就成为流生。“面向人人”的中职教育需要我们尊重学生差异,创造出使学生感觉友好的学习氛围;承认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能力上的个体差异: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理性分析学生的学习处境,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足与缺失;教育过程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单向抱怨、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长远考虑;让中职教育成为这部分学生终身教育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三)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终身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学习型社会,学习机会均等。而以知识的优胜劣汰为基调的传统教育。忽视了不适应这一模式的学生群体的教育,忽视了包括残疾人、妇女、失业人员等边缘化弱势群体的教育,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学习型社会形成,甚至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理当也完全可能给予他们以特别的关注,通过建立弹性、灵活、开放的教学体系,对他们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他们的有效发展,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并为他们今后的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二、调整价值取向,关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有效发展

传统的中职教育价值取向常常带有功利化色彩,或关注对口升学,或关注就业学生的技能训练,未能关注学生生涯发展需求。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改造就是要调整价值取向,关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有效发展。

(一)适应个性化选择,“谋个性之发展”

1发展方向多样化

职业教育要“进一步面向外部世界。并应使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和在校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尊重个人的多样性和特性是一个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应导致摈弃任何标准化了的教学形式。”因此,中职教育要在观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允许学生中途转换专业,并结合学分制的执行,建立已修课程的学分互认机制:还可通过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及选修课等方式,允许学生学习第二专业。

2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中等教育阶段使课程结构多样化。进一步重视教学内容和为职业生活做准备,这些都应是任何改革追求的目标。”因此,中职教育应通过课程设置的模块化,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在规定有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广泛的选修课程或选修课程组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留有接口。

3学科目标层次化

为适应学生差异,教学可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两个方向进行“双线分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划分A、B两个层次,其中B层次为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A层次为根据专业学习和升学需要选学的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要求上,对于上述B层次的学生须达到的认知要求叉作了层次的区分。而对于A层次须达到的认知要求不再作层次的区分。通过双线分层,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不同个性需要。

(二)审视教育内容,谋终身教育之基础

1重视普通文化知识基础作用,提升继续学习能力

“今天,一个真正受到全面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少量的学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促进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因此,中职教育须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从终身教育视角,考量普通文化知识的基础作用,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设法让每位学生有所进步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夯实基础。

2强调宽厚的专业基础,增强就业转换能力

终身教育背景下职业岗位体系已成为一个动态大系统,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和重新创业能力,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为宽厚的专业基础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能力。从而,“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

(三)培育学习的愿望与方法,应终身学习之需求

在终身教育视阈下,培育学习的愿望比单向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知识的缺失以后可以弥补,而关键时期学习愿望缺失的影响是终生的。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因此,中职教育要通过区别化改革,让学生广泛参与学习过程,有经常性成功体验,以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潜能,提高学习的愿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体现开放理念,关注整合协调功能

传统中职教育办学方式封闭,常常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改革就是要体现开放理念,使中职教育主动融入“大职教”体系中。

(一)体现开放合作,强调双向沟通

1加强校企合作

中等职业学校应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弱化学习与工作的界限,一方面,借助企业的设备与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优势为企业技术更新、产品的更新换代、职工的提高培训及再就业转岗培训进行有效服务;更为重要的,通过校企合作,弱化学习和工作的界限,增强学生回归教育意识。“通过边学习、边参加一些职业活动,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这种能力和资格在许多情况下是较容易获得的。这说明学校与工作之间各种可能的交替形式应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2加强与行业、劳动等部门的合作

中等职教通过加强与行业协会、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的合作,一方面,使中职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技术等级证书教育融合,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强化学生就业准入意识;另一方面,使中职教育有效延伸至行业、企业、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各级各类培训,拓展中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不仅如此,通过相互间的合作。还可以提高对在校学生对上述各种培训的认识,增强其成人后从事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适应能力,减少学习障碍,为终身教育各阶段教育间的衔接创造条件。

3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

国际著名远教专家德斯蒙德·基更认为:“远程教育是各国政府在21世纪为国民提供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也是21世纪进行终身教育的首选方式。”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努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要通过网络教育资源,使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调整的独立学习、弹性学习变得更加容易、更加灵活;使工学结合的组织与管理更科学、更便捷;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网络优势,提高自身有效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重视上挂横联,关注协调整合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纵向与基础教育相衔接、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沟通,横向与成人教育相联系(均为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教育)、与社区教育相关联(均为提高社区成员自身的生活质量的教育)。因此,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这从客观上要求中等职校关注与各类教育的协调整合功能。

1关注与高职的衔接

中高职的衔接与沟通。是建立与完善职教体系与终身职教体系的需要。是最大限度发挥中职学生潜能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等职校应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主动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

2强调与成人教育融合

中等职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利益优势。积极开拓成人教育市场,努力成为成人教育市场的主角;要充分关注成人教育特点。把“职业技能教育、科学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以及文艺欣赏、审美教育、家政教育、休闲教育等丰富的内容纳人教育的范畴,并不断充实、完善、提高,以帮助人们完成向现代人的全面转变。”当前,要研究国家停止成人学历脱产班招生的新形势,根据“各高校应开展非脱产的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设置校外教学点”的要求。主动与高校联系,开展非脱产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和推进全民学习。

3密切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本依托;中等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关注,积极介入社区教育,参与、指导社区教育的开展,向社区开放自身的教育资源。要将更多的社区教育资源,引入学校作为学习内容,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从而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健全学生心理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公民形象;要不断学习、研究社区教育特征与规律,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相互融合渗透。

当前,生源的急剧减少使中职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在多维、立体、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准确定位,有所作为,才能迎接挑战,从而孕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真正复兴。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2

[2][3][4][5][6][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0,122,41,119,77,9

[7][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9,108

[10]陈乃林,终身教育纵横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1

猜你喜欢
适应终身教育改造
关于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研究报告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加快终身教育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