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的“智囊”

2009-09-04 03:58萧惑之
中关村 2009年7期
关键词:智囊厉以宁经济体制

萧惑之

中国发展出版社,响应著名经济学家王梦奎先生的倡议,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旨在“继续推进这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出版一套“中国经济学家改革论丛”,《厉以宁改革论集》则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经济学界是有巨大贡献的知识群体。他们是这场伟大变革的亲历者和实践者,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抑或对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建言献策,都抱有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大无畏精神。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则是其中之佼佼者。

厉以宁教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以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支撑和解读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早已享誉中外。这部《改革论集》是先生的“自选集”,虽然精编后不足18万字,读后仍让我们对厉先生的经济改革思路一目了然,对许多可操作的具体建言尤感亲切。也是一部在深化改革实践中,难得的“温故知新”之作。还有一些建言,诸如《论新公有制企业》中的一些观点,“中国并非实行私有化,中国正在进行新公有化”,似嫌尚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勾勒出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计划经济”——“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从国民经济的具体情况出发,按照统一计划来管理的国民经济”——主宰了中国经济发展长达30多年。然而,这种“屠龙”思维,却没有取得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妙成果;相反,却让我们与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之差距,无论是经济指标还是技术水平,都越来越大。如果不尽快赶上去就有被开出“球籍”的危险。

“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厉以宁教授为中国经济改革把脉,切中时弊地抓住改革的“命门”。因之,在“自序”中着重谈的两个问题之一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厉以宁教授凭借他的潜心研究和深刻观察,指出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可能顽强地存活下去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管理,又不能自负盈亏。第二,计划经济体制是由若干个次一级的体制组成……盘根错节,难解难分,此存则彼存,此损则彼损。于是,想要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对任何单个的企业或单个的居民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三,计划经济体制有一种被认为是正确无误、不容怀疑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的支柱,这种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辩护,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唯一选择,把任何违背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行为都说成是修正主义的。”

冲破思想樊笼,不比推翻“三座大山”容易。如果从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为“改变中国命运”,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进行了重大创新”算起,又经过了近8年多的时间,即1986年4月25日,厉以宁教授终于在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影响巨大的“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这篇报告就是《改革论集》的首选之作——《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共讲七大问题,阐明28点要义。作者自云“其中有些看法可能会引起争论”,然而“没有争鸣,经济学就不可能繁荣”。今天重读这篇文章,仍感意义重大,生发出一种浓重的“温故知新”的感觉。

“所有制改革是改革的关键”。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真正“自负盈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价格改革的成败与否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集体所有制企业是可以实行股份制的;股份制也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体制改革的可行措施之一。所有制改革要因地制宜,视行业、地区和企业规模分而行之。

“需要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市场本身可以使需求和供给趋向平衡,但是又存在局限性,因此,有必要进行政府调节。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是并存互补的,一方不可能代替另一方。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不是靠引进的,而是自然发育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应包括四大市场:即“商品、资金、技术和劳务”市场。

“应当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高效率的政府部门表现为有效的“经济决策、政策执行和经济监督”。行政改革势在必行。“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代法,则是政府无效率或低效率的标志”。政府改革以后,管理经济不是容易而是更难了。干部要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有上也有下”,能者上,差者下。

“提倡社会主义企业家精神”。中国需要一大批社会主义企业家,更需要提倡企业家精神。特别要注意原来条件不好的企业,包括乡镇企业,那里是容易产生社会主义企业家的场所。大学里的经济系,可以使学生增长一些基本知识,不一定能培养出企业家。因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企业的新陈代谢是经济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的经济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诸如“公平”、“就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通过思考和宣传,都要予以新的解释。“价值观念的转变是比经济体制改革更深刻的一场革命”。绝非一代人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艰巨性。

“当前需要认真注意的问题”。扩大经济中的横向联系是近期改革的重要措施。惟有横向经济联系,打破条块分割,才能统一商品市场,才能形成资金市场。必须处理好“基建投资”和“消费增长”的速度难点,既要调节需求,也要调节供给。“需求略大于供给”和“供给略大于需求”,都是基本平衡。平衡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分析方法而已。

“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设想”。从长远来看,“全民所有制企业不一定很多,大量企业可能是混合经济或者是集体的”;“指令性计划不是不可取消的,指导性计划可以成为我国惟一的计划形式”;“工资的调节下放到基层”。“将来中国经济面貌的最明显变化,可能反映在农村经济面貌的变化上”。

……

重温厉以宁教授22年前提出的改革思路,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思想都已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所采纳,成为治国方略的一部分。一个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坦诚的建言”如此受到青睐,既体现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也表明政府对经济学家的重视。厉以宁教授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可谓透彻,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可谓精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可谓了如指掌,最难能可贵之处更在于一位经济学家的人格魅力,“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热情投入,冷静观察,实事求是,敢于“为民请命”。“荷戟彷徨”笃信真谛,“身居高位”淡定处之,“厚德载物”桃李满天。1987年,厉以宁教授为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干部班毕业生作《南歌子》词云——“手掌官衙印,须知百姓情,犹如晒谷盼秋晴,最怕连绵细雨下难停。慎独人人敬,兼听心内明,秉公执法似天平,切莫一头偏重一头轻。”可作为先生撰写《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时的心境佐证。

《论城乡二元化体制改革》为“待富”群体奔小康指路

厉以宁教授在《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的结末,即第28点要义中,有一段预期改革发展趋势的文字:“将来中国经济面貌最明显的变化,可能反映在农村经济面貌的变化上。土地向耕作能手集中,家庭承包的农场规模扩大,劳动生产率提高,多余的劳动力主要进入乡镇企业,小城镇将普遍兴起,大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形成多层次的经济网络。小城镇将成为生活服务、文化教育、文娱和商业中心。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不是看现期的货币收入,而是看家庭财产存量的不断增加。”毋庸讳言,22年前读到这样的描述,似乎有一种进如“桃花源”的恍惚,今天重读蓦地感到这不正是我们的现实吗!最令人钦佩的是厉以宁教授的这种追求,愈老弥笃,于2008年初发表《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论文,也就是我们现在拜读的《厉以宁改革论集》的压轴之篇章。作为中国改革的亲历亲为者,目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风云变幻,肩负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和道义,既高瞻远瞩,又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深化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意见。

“城乡二元化和计划经济”是旧体制的“两大支柱”。在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处于“二等公民”和国企“乐吃大锅饭”,皆源于此。特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建立对计划经济的存在和延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年来,“城乡二元体制基本上未被触及,至今只能说‘略有松动而已”。

“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应成为人们的共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满足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关键还在于“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机会。这才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中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建言“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宅基地置换抵押”。这些看似非常具体的问题出自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之中,让人联想起马克思从研究商品开始而成为《资本论》的最活跃细胞的研究方法。厉以宁教授曾有一首《相见欢》的词吟唱道,“边城集镇荒丘,大山沟,多半见闻来自广交游。下乡怨,下海恋,下岗忧,了解民情不在小洋楼。”可以佐证厉以宁教授研究的经济理论课题都是“源于生活”提炼的结果,因之最朴素也最有实际指导意义。

当务之急是必须“基本实行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关系到能否继续深化发展的关键。厉以宁教授明确指出,“这是城乡居民最后一道生活保障线。其它的各种保障(如就业、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都是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延伸”。这一保障不仅要覆盖全社会,而且费用只来自财政,由专门机构负责发放。厉以宁教授算了一笔“国家大账”,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完全有条件支付。

“迎接内需的大突破”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厉以宁教授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可以期待的前景。前提就是要“迅速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调整农民的消费结构”。全世界最大的待开发的市场在那里?就在中国农村。中国的农民,包括迁居城市和继续留住农村的农民,是一个数量十分庞大的“待富”群体,一旦走向小康、富裕的道路,那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之中谁能说得准!

2008年的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传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令,新华社的文章准确地概括为七句话:“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地位”,“目标任务——全面描绘农村未来美好图景”,“三大部署——勾勒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路径图”,“制度创新——夯实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八大举措——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三个要求——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我们不难看出,厉以宁教授等著名经济学家的建言多被采纳,使经济学的研究者成为“非常活跃和卓有贡献的群体”。这对曾经流传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是一种无言的反驳。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是破解经济改革难题的金钥匙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是经济学“洛桑学派”的奠基人,他于1874年推出的名著《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是最早用数学方法对一般经济均衡进行全面分析的著作之一。其独特之处是将古典力学的联立方程式体系用到经济学领域。“瓦尔拉在完全自由竞争社会制度这一假设前,创立了一种数学模型,其中生产要素、产品价格会自动调节达到均衡。这样,他把生产、交换、货币和资本各方面的原理联系起来。”根据瓦尔拉的“均衡学说”,“生产的过剩、商品的滞销、经常性的失业,以及与超额需求有关的通货膨胀都不会出现。”

谙熟世界经济史的厉以宁教授,深知“这一不符合经济实际的‘均衡理论,早已被诸如凯恩斯这样的经济学家从怀疑到否定,并提出‘非均衡理论”。厉以宁教授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视角看问题,明确地提出:“在市场不完善和价格不能起到自行调整供求的作用的条件下,各种经济力量将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被调整到彼此相互适应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衡。换言之,非均衡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只不过它不是瓦尔拉学说中所论述的那种均衡,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均衡。这就是非均衡的含义。”

“非均衡”学说的确立和宣传,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制定予以理论上的支撑。厉以宁教授在“两类不同的微观经济单位和两类不同的非均衡”的论述中,明确告诉我们,“具有活力的微观经济单位是搞活经济的基础”,它们的必须条件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够按照自己的利益进行各种投资机会的选择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能够按照自己的利益进行各种税后利润的分配,并且需要自己承担投资和经营的风险。”结合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双轨制”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是完全可以按照上述要求进行改造的。厉以宁教授特别指出,“应当把微观经济单位具有充分活力这个条件看得比市场完善这个条件更加重要。这是解决市场活动参加者的利益、责任、刺激、动力问题。”对于当前一些缺乏活力的微观单位,厉以宁也做出透辟的分析,“主要是由于它并未成为真正的利益主体,生产经营的成果同它的利益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它也不为生产经营的失误或投资失误而承担应有的经济损失。这样,微观经济单位缺少动力和刺激,又缺少压力和责任。”在经济出现失调或危机之时,往往政府出来干预,针对这种情况,厉以宁教授对这种惯用的方法不以为然,他指出,“从时间上看,等到最高决策当局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下决心‘纠偏、‘调整政策,肯定已有较大的‘滞后,这给经济造成的损失也肯定是相当大的。”

厉以宁教授对“非均衡经济理论”极为重视,在自选的《厉以宁改革论集》中,保留两篇相关的文章,一篇是前面提到的即1988年撰写的《论两种类型的非均衡经济和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另一篇则是199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及数学模型”总结会上的报告,即现在《改革论集》选编的《非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若干理论问题》(简称《非均衡理论问题》)。

《非均衡理论问题》最为精彩之处,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以及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有较深入的认识”。对当时的“价格改革主线论”和“宏观调控主线论”予以分析,明确指出不能由于“两个主线论”“不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现实而认为非均衡分析是错误的”。在这篇文章中,厉以宁教授对“非均衡理论中的‘短线决定原则的理解”,对理论界提出的“短线顽症”予以把脉,“可以归结为‘无信息、无动力、无渠道所致”。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是可以采用生产要素的“替代”和“重组”予以设法缓和的。当然,“替代”和“重组”都是极为困难的,解决的惟一办法就是“改革”,“改革”的关键就在“政府”。

我们之所以对厉以宁教授提出的《非均衡理论问题》十分重视,因为这对我们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真情实情犹如增添了“一双慧眼”,也是为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中的难题找到了“一把钥匙”。可见,走出“象牙塔”的经济学家,一旦融入中国经济的沃土中,就一定能够“生根、开花、结果”。他们不仅能用知识解释经济“现象”,更能用智慧改造社会。“唯独民族的,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我们可以预言:中国经济学者摘取“诺奖经济学的桂冠”为时不远;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将影响世界。

猜你喜欢
智囊厉以宁经济体制
厉以宁:心宽无处不桃源
黄守宏:总理的“首席智囊”
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近期中
关于《智囊》和《智囊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