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先锋 引领农民发家致富

2009-09-08 06:32周占先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兴文冬雪西红柿

周占先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夏日,记者如约来到吉林省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农艺师张兴文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的马克思的那句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办公室里,许多人围着张兴文。“张老师,你再给我讲讲冬茄子的栽培技术吧!” “我想要玉米边行清种优质高产技术材料。”“无支架‘冬雪西红柿现在种植行吗?”……

在吉林省农民中,只要提起张兴文的名字,大家都熟悉他,而且老百姓都喜欢他,因为他走到哪里,就将农业科技传播到哪里,深得老百姓的爱戴。

张兴文的头衔很多,不过,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这些头衔他们是记不住的,他们记住张兴文是因为几个致富名词,如:冬茄子、冬雪西红柿、玉米边行清种……对于一个关心致富的农民来说,把张兴文看作“科技财神”绝对在情理之中,人们虽然不是很清楚他的理论和科研,但人们知道他能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奔小康!

2008年,吉林省又是一个丰收年。那累累硕果之中,不仅有农民的辛勤汗水,更浸透着科技人员的奉献与追求。农艺师张兴文就是其中之一。

张兴文从小就对农业生产非常热爱,这也使他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当年,他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吉林农业大学。1990年毕业后,他便开始认真钻研农业技术。

有人说,搞农业科学研究的专家,就是科技战线上的“农民”,既要能吃苦,更要能耐劳。是的,由于农业科研的特殊性,农村广阔的土地就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主战场。张兴文时刻谨记一位老前辈说过的一句话,“要想搞好农业科技,必须从田间开始。”一年四季,田野是张兴文最向往的地方,只有到了田里他才感到踏实。对农业的爱已深深融入张兴文的血液之中。

农村的艰苦生活从小就在张兴文心里留下了烙印,如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的生活?他一直苦苦思索着。他要把土地种成与祖辈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我一定要把農业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是张兴文从心底发出的呼唤。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多年来,张兴文有一半时光都是在野外度过的,足迹遍及吉林大地的角角落落,沟沟岔岔。他为农业科技献了自己的青春,把丰硕的成果献给了他热爱并为之奋斗终生的黑土地。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专家,张兴文先后研发、培育、推广了冬茄子、玉米边行清种、无支架冬雪西红柿等农业致富项目,其中,冬茄子品种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及东北农村在冬季贮存不了茄子的空白,是发展庭院经济的最佳项目;无支架“冬雪西红柿”是反季无支架耐贮存西红柿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填补了西红柿采收后冬季贮存不了的空白,并荣获第七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蔬菜大赛”金奖,是广大农民种植二茬蔬菜的最佳项目;边行清种玉米栽培是玉米高产、稳产、高效益的一种最佳模式。一项项事业成功的背后,张兴文经历的确是鲜为人知、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但张兴文的态度非常乐观,能为农民朋友真正做点事情,这是他最欣慰的。

采访中,张兴文给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那和蔼可亲的仪态和富有激情的言辞,并用很多生动的事实将高深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从中国农业的发展、国内外技术的对比到市场的发展趋势,他都娓娓道来。

兴致使然,张兴文特地朗诵了同行写的一首词:“万里神州胸怀,师后稷务稼,民富国强。大漠险岭,留君身影,江河清山川靓。赤子报国心。业绩献社会,无怨无悔。休道青春已逝,歌舞庆盛世。”这也正是他的抱负、经历和业绩的真实写照。

工夫不负苦心人,辛勤的攀登终于让张兴文到达风光旖旎的高峰处,为他的科研生涯点上了绚烂的一笔。然而对于他来说,每一个终点又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登高处不仅有俯览的收获,更有临望更高山峰的渴望。攀登的艰辛,是路途的崎岖曲折;攀登的快乐,却在于回首艰险的欣慰。他深知:自己的路还很长,很长,追求,没有尽头,攀登,永无止境,顶点,就在前方……

猜你喜欢
兴文冬雪西红柿
辞寒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
西红柿
Convection effect on an arc plasma evolution process in a two parallel contact system
兴文蚕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这 里 是 北 京
薛冬雪教授简介
211369 Expression of Nanog in brain tumor stem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