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2009-09-09 05:42钱晓东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温度计课例研修

钱晓东

一、问题的提出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永远存在遗憾的艺术。”教育的遗憾程度与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密切相关,让教师积极参与学习、提升自己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是降低这门艺术遗憾程度的有效途径。当下农村学校因资金短缺,无财力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也不太可能频繁地请专家、名师来校指导;自主式、主题式的校本研修就成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校采用了骨干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即进行课例活动。利用课堂展示、教师间交流、师生间沟通、教师自我反思等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有多位教师在市区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课例的活动组织形式有:一人同课异构多轮、多人同课异构两种形式。

二、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施

学校在起初将课例活动的相关计划要求制订在校本研修计划之中,课例活动进程分三期,前期为准备阶段。包括对应研修主题的理论学习,确定活动课例展示任务的人员、活动时间、活动课题;中期课例活动为活动展示(三次分三天展示)、同伴互助(讨论课堂中的得与失)、组内反思(重新设计);后期为反思整理,写成总结或论文。

案例1:本次科学组活动主题是“关注细节,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下面的片段是选自2008学年第一学期第八周课例活动中的片段,介绍干湿球湿度计原理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课堂展示内容

活动:空气湿度的测量

操作:(1)先观察温度计所显示的气温,并记录__

(2)用湿纱布包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此时所示温度值,并记录____。

(3)讨论:a,为什么两支温度计会存在温度差?

b,温度差的大小与空气温度有什么关系?

第二节课堂展示内容

活动:空气温度的测量原理

操作:(1)先观察温度计所显示的气温,并记录_____。

(2)用湿纱布包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此时所示温度值,并记录___。

(3)讨论a,为什么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

b,如果温度差越大说明空气越_____?

第三节课堂展示内容

活动:空气温度的测量原理

操作:(1)先观察温度计所显示的气温,并记录_____。

(2)用湿纱布擦一下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此时所示温度值,并记录____ 。

讨论:a,为什么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

b,温度差的大小与空气湿度有什么关系?

如果湿度差越大说明空气湿度越小。

反之,湿度差越小说明空气湿度越大。

第一堂课的问题设计:讨论a,为什么两支温度计会存在温度差?结果学生回答的是温度几乎没有差别,并且大多学生都是这样的结论,与教师设计的问题本意完全不同,其实问题的答案在问题中已经有所提示;从乐观角度来说,学生已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不会因为外界的原因而人为修改实验结果;同时也说明实验活动的设计中存有缺陷。于是在课例活动的第二个环节——组内讨论中,大家提出:可能是学生用手捂住温度计导致温度不能下降(当时气温大概28℃左右,也有学生用手捂住温度计);也许是当时环境中的湿度太大,蒸发的不明显,所以。建议第二天打开电风扇以加快蒸发的进行;也可能是包裹温度计的棉球太大,水分蒸发发生在棉球的外面,水与棉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导致棉球外部的温度降低了而里面的温度并没有怎么变化;同时。大家建议将原先的问题稍做改动,将“存在温度差”改为“温度示数下降”,使问题更加明确化。第二天的课例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活动前发给学生的棉球小了很多,同时,强调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手捂住温度计,也按照第一天的讨论中的建议:开启电风扇(当时的气温也比较高)。再组织学生讨论a,为什么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第一组发言的学生认为第二次测量的是湿棉球的温度,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其他组的学生大多表示支持。课后,我们进行再一次的讨论分析认为:蒸发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知识,相关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有所遗忘;同时认为用湿棉球裹着温度计,学生很难将其与蒸发联系,更想不到蒸发吸热了。于是大家建议,将湿棉球裹着温度计改为用湿棉球擦过温度计的玻璃泡。第三天的课例活动中,开课者按照组内讨论的结果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课堂内组织学生进行“温度计示数为什么会下降?”的讨论,这次终于有部分学生能回答出是蒸发的原因,另外一部分学生在知道答案后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表情,意味着学生真的是理解了。虽然本案例中描述的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教学设计策略,属于一个细节问题,但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就不是细小的了。通过这样的课例活动,师生都有这样一个体会,细节关乎成败。细节问题还是有学问的,只有将细节做好了,教学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案例2:活动主题是“关注细节,注重引入”,科学组选择了《汽化与液化》作为课题,下面是本节课的引入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晾过衣服吗?晾过的请举手。

生:晾过。(有部分学生举手并回答)

师:(做了简单的点评)你们是怎样做的呢?

生1:先用洗衣机将衣服的水分拧干,再将它晾好。

生2:将衣服甩干,然后再晾。

师:你们都将衣服晾在哪里呢?(预设:学生回答出阳光下)

生1:晾在阳台上。

生2:晾在屋外。

师:根据晾衣服的科学知识,你能猜测一下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有哪些吗?开展小组讨论,写下假设。

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最后得出的猜测结果有:可能有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

师:液体都能蒸发,而液体有很多,所有的液体蒸发快慢都一样吗?

生: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这就是我第一堂课得出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过程。

本节课的引入有将课堂生活化的功效,由于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将回答的重点放在洗衣服与将衣服晾在何处,并没发现老师的意图——如何使衣服干得快些。所以花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以及不断的提醒才引出课题,效率可想而知。在反思与讨论中,大家认为该“引人”必须修改,问题中要突出干得快的意思。

片段二(第二节展示课):

师:晾衣服是利用液体的蒸发来达到目的的,你们晾过衣服吗?你是怎么做的?怎样才能使衣服干得快?

生1:晾过衣服,先用洗衣机将衣服拧干,再晾好。

生2:将衣服晾在户外有阳光的地方。

生3:将衣服晾在有风的地方。

生4:尽量将衣服铺开得大些。

师:将衣服晾在有阳光处—提高液体的温度;将衣服晾在通风处——提高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将衣服铺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师:(追问)根据你的做法,你能推测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吗?

生:可能与液体的温度高低有关;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有关;可能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有关。

师:液体有许多,都能蒸发,它们的蒸发快慢都一样吗?

第二堂课的引入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衣服干得快?”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

素,二是蒸发吸热。“怎样使衣服干的快?”已经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包括在内,同时,还能影射出蒸发需要吸热,可以说包罗整节课的全部内容。问题设计也非常明确突出“快”,所以学生回答的也非常利索,很快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轨道”。课后的讨论中,大家都认可这种引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可以左右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凝聚与激发学生的思维热度,可以使整节课变得和谐统一。

三、课例研修的意义

1课例研修促进教师不断积累知识,增加实践智慧

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能依赖教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或在职的课程导向的培训来实现,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认为教师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以及同伴之间的听课与交流。莱夫和温格把教学伙伴的关系称之为“实践共同体”来说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中活动的重要性。课例活动正是为教师创设相互听课、讨论、交流的平台,实践也证明了课例活动能促进教师在处理教材、问题设计、处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等方面的进步。所以开展课例活动的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2课例研修促使教师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新课程要求教会学生合作,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个合作者。在课例活动中,每一次的教学设计都注入全组教师的思想,容纳全组成员大多的建议与意见,虽说是一个人的课堂展示,不如说一个人为代表的全组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示。这种同伴互助使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加强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为教师所有”,“为教师所参与”及“为教师所享”。课例为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平台,促进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机会。

3课例研修促使教师发展自我反恩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课例活动其实含有多种形式的研修,包括骨干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通过课例活动,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后记,养成教育教学反思的习惯。反思成功与失误之处、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处理、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以及应如何解决。反思既研究,研究将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总之,开展以课例活动为主的校本研修,其实质是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型团队。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失误,提高课堂效率,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温度计课例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课例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