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的美丽画卷

2009-09-09 09:40刘树林董培勤
草原 2009年6期
关键词: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

刘树林 董培勤

1

在贺兰山以西腾格里沙漠无垠的沙浪里,在乌兰布和芳草萋萋的绿洲中,在巴丹吉林腹地波平如镜的海子边,在弱水河畔无边无际的胡杨林内。在巴音木仁的黄河岸边五谷飘香的田野上……有一位儒雅执著、爱深责切的歌者。他在这片被誉为中国秘境——阿拉善的辽远地方,进行了广阔地巡睃和不倦地行走,用心和真情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篇章——《纵越巴丹吉林》、《横跨腾格里》、《环绕乌兰布和》、《走进贺兰山》、《漫步胡杨林》等。他对中国秘境阿拉善的深层关照和真情溢美,感动了很多人,他就是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现为阿盟盟委委员,组织部长谭景峰,一位典型的官员型作家。

这些年,我们常在《草原》、《鹿鸣》、《内蒙古日报》等报刊上读到他的散文。

2

谭景峰散文创作出道很早。在兴安盟时就颇有建树,上世纪90年代就加入了内蒙古作家协会。可能是他多年从事政治、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缘故,他在文学方面的建树和才华有时却被人们忽略了。这些年,他一直在浩瀚纷繁的理论书卷中探求真知的光芒。他的视角敏锐而独特。新鲜且深刻,这在他出版的理论专著<发展战略研究>和《实践与探索》中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示和体现。其实谭景峰是一位多面手,他一面在理论战线严谨而宽泛地思索着。一面在形象思维的海洋驰骋。用他的生华妙笔,对身边的生活、社会的鳞爪。眼前的美丽和希望的明天,进行了开掘和梳理。他对这片博大土地的人文思考和美学发现,常常使读者眼睛为之一亮。

3

这些年,谭景峰从东北到西北,从苍茫兴安到秘境阿拉善。从突泉县领导到阿盟政法委书记、组织部长。时空方位、个人位置、思考方式和心理感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他惟一不变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内蒙古对阿拉善这片土地的挚爱和赤子之心,在众多篇什中《大漠纪行》(包括《纵越巴丹吉林》、《横跨腾格里》、《环绕乌兰布和》)便是他的代表作。

《大漠纪行》叙写了作者在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的游历,面对这里的一沙一壑、一山一湖、一草一木。都使作者叹喟和震撼。在大自然面前,作者倾听着来自大漠深处的天籁之音。夜深人静时孤寂的仰望和沉思。这时诗和激情一同在笔下喷涌并聚集。

《大漠纪行》是作者心底流淌的歌,是心灵深处的结晶,是众多文化元素在作者胸中的撞击,是他多年内蒙古生活的总爆发,厚积薄发使然矣。

崇尚大自然。折服于巴丹吉林的鬼斧神工,在庙海子的清波里就有他的背影和,湖畔叠印的蹒跚步履。诗性的语言在这里得到升华,而慎密的思考都得益于他多年形成的哲学思考方式。这也是学者型作家与我们的异同。而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的他,公务繁忙,却多年笔耕不辍,确乎难能可贵。

4

谭景峰文如其人,他为人朴实。干事历练公道,直人快语。他常说,要朴朴实实为人、实实在在做事、真真切切写文。

他的散文语言近乎白描,却句句是生活的原汁和提炼,如同从牧民的羊圈、蒙古包和浩瀚大漠中湖畔的梭梭枝上、驼蹄印上……信手拈来、毫无做作、自然天成。但细品之。却感觉到了是本色的大漠芬芳和馥郁。能闻到手把肉刚撇出沫子的清香味,能感到西戈壁的胡杨林带着露珠的清纯气息,能听到古老的弱水生生不息的涛声。读后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

这就是谭景峰想告诉我们的。

这也是谭景峰散文魅力之所在。

散文是仰仗语言而安身立命的,谭景峰深谙其道。他的散文语言不雕琢、不张扬、不奢华、不浮躁、娓娓道来、轻声细语、层层推进。十分到位。像大漠中九月的秋雨,滋润过后。便是一片葱茏的美文了。

然而他的散文语言同时充满一种力度,显得饱满且充盈,这一点谭景峰拿捏得恰到好处。由于他散文的平民化,不生硬、不晦涩,因而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审美和阅读需求,这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显示了他对散文真谛的深刻理解。

谭景峰的散文思想深刻、敏锐。是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思考,宣扬着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散发着浓浓的忧患意识,使人如沐春风,使人感悟,催人奋进,任凭风生水起。

读谭景峰的阿拉善系列散文仿佛能听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前进的脚步声和真切的心跳。

疲惫了。谭景峰时常在向自己挑战,给自己的散文创作一个理由。对生态的忧虑,对牧民真诚的讴歌,对生活火热的向往,对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美丽。对古老寺庙昭示的许多启迪和思考,使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这一切经过他的哲学思考和文学过滤。加之尽美的散文语言。都得到了最大化的铺陈和张扬,仿佛沙尘暴也变得温性起来。

这片土地和人们是真诚和善良的。他们建设着自己的日子,谭景峰也是遥望着自己散文的明天,伴着额济纳河畔袅袅升起的炊烟和乌斯太日益高耸的脚手架。他常说。阿拉善、兴安都是我的最爱,我要把自己全部回报给这第一、第二故乡……

5

从《纵越巴丹吉林》、《横跨腾格里》、《环绕乌兰布和》、《走进贺兰山》、《漫步胡杨林》谭景峰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篇一个亮点,全景式记录了阿拉善的风貌、风俗、风情……精心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万籁俱寂时,还是在茫茫沙海时,还是在繁忙工作之余。

从经济的角度解读巴丹吉林,谭景峰能读出许多资源、价值来,那是许多个旅游景点和地下蕴含的矿藏以及未来形成的经济产业链和发展新思路;而用生态的眼光打量腾格里。那便是蓝天、白云、氧吧、纯净、忧患和治理。是通往新世纪的绿色生态长廊,地久天长,和谐而自然;再从文化的角度凝眸贺兰山、胡杨林,则是浑厚的文化积淀,长调伴着法号长鸣,敖包连着黑城遗址,阅尽阿拉善千年沧桑和一路春色,充满新时期的文化元素和要件。

谭景峰的散文处处新意盎然、独具匠心,荡漾着一个官员作家的使命感、忧患意识和战略前瞻。他在散文申为阿拉善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新思路、定位和方向。简直就是他阿拉善《发展战略研究》理论专著的文学诠释。散文中蕴含着“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对外开放”、“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等论题。具有切实可行的现实性和指导性。这是许多纯文人、书斋作家无法企及的。

几年功夫,谭景峰走遍了阿拉善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连巴彦浩特土生土长的许多人都未去过的像哈什哈这样的沙漠腹地最遥远的苏木他都去过。据悉:在他调来阿盟工作的三个月时间里,就基本上走遍了全盟苏木(镇)以上各地方及限额以上各企业和他分管的政法系统各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武警、消防部队等。边调查、边思考、边研究、边指导他分管的工作。千里戈壁处处留下了他风尘仆仆的足迹。正是这样,生活回报了他的辛劳和坚持。让他收获了这些沉甸甸的美丽文字。

他的系列散文就是中国秘境阿拉善一幅长长的水墨画长卷,工笔、细腻、从容,美轮美奂、奇思妙想,若漠风梳理、瀚海滋润;把阿拉善的广袤、旷远、幽静、神秘、富饶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把阿拉善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描绘得精彩纷呈。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谭景峰的系列散文就是宣传阿拉善,让中国、世界了解阿拉善的一本精美画册抑或一张精致、美丽的“名片”。

6

走出巴丹吉林沙漠有些时日了。谭景峰还惦记着比鲁特山峰下的那些梦幻般的海子和绿洲,那些胼手胝足的乡亲们,因为那里留下了他太多的牵挂。

谭景峰的散文创作无疑是成功的、独特的、个性化的。他的理论功底深厚,文学才华横溢,因而在自治区散文之林、社科园地应该有着属于他的位置,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公社书记、县长、盟政法委书记、组织部长。他的人生历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他的文章也是从豆腐块到大部头,从散文到论文一篇一篇写出来的。浸透了作者的聪明才智、多年的睿智思考以及心血和汗水。

今后的日子还很长。愿年富力强的谭景峰在自己钟情的散文创作上写得更厚实、更葱茏、更深邃、更辽远。愿他未来事业和生活的匆匆步履走得更为精彩……

[责任编辑任建]

猜你喜欢
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
皇家猎场乌兰布统
向日葵
《传承生活情感,崇尚“腾格里神”的永恒之音》——美学视域下论马头琴的传承嬗变与如何发展
巴丹吉林高陡沙漠区低频震源勘探技术攻关
内蒙古:冬日草原 雪地奔马
寂寥·腾格里
推荐
一个人的腾格里
一个人的腾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