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当下关怀和终极关怀

2009-09-15 09:08李勇斌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9期
关键词:终极关怀人生

李勇斌

近年来,我国在校学生自杀人数不断增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杀者中不乏品学兼优的尖子生。2005年4月,一位走上不归路的北大学生在BBS上写下这样的遗言:

我列出一张单子,

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

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

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二十年回忆中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刻屈指可数,

我不明白,

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无比盼望中学,

曾经以为中学会更快乐。

中学的时候无比盼望大学,

曾经以为大学会更快乐。

……

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最后,

充满了难以再继续下去的悲哀,

不得不靠环境的彻底改变来终结。

……

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位登上考试竞争最高奖台的胜利者,偏偏找不到学业生涯里的一丝快乐?为什么这样一个有着让人艳羡的人生前景的年轻生命,恰恰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育对于学生的当下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双重缺位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先说教育的当下关怀。教育的当下关怀,是指教育应对学生的当下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给予关注和引导。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活在当下的“孤独的个体”,是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诸如恐惧、忧郁、孤独、沮丧、焦虑、绝望等各种人生况味,是人的本真状态。因此,关注学生的当下,关注他们是否学习愉快,身心健康,生活幸福,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是否把儿童当下的快乐、幸福、自尊、纯真和活泼作为人之生活权利的一部分而加以尊重,是涉及到教育是否“人道”、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根本性问题。

但事实恰恰相反,我国教育对学生的当下关怀严重缺失。

第一,中国教育有着崇尚“苦学”的文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悬梁刺股”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更是激励莘莘学子发愤图强的精神武器,它旗帜鲜明地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为了明天出人头地,今天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都是应当的合理的,今天的生活只是手段,明天才是目的。

第二,近年来中、高考竞争加剧,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打着“为了学生未来”的旗号,野蛮剥夺学生休息娱乐和锻炼的时间,把本应拥有完整生活的“人”,变成埋头读书的学习机器,把本应充满“诗意”的校园,变成充满残酷竞争的角斗场。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华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异化,而不是学业失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生存危机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并且他还大声呼吁“当前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采取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有效措施,把孩子的身体从成人的功利主义的驱使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好好睡觉,享受应有的健康的权利。”

教育即生活,而不是为未来完满的成人生活作准备。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因此教育应该密切关注儿童的当下生活。

如果说教育当下关怀的缺位是导致自杀悲剧的直接原因,那么终极关怀的“不在场”则是造成生存危机的深层缘由。教 育的终极关怀在于生命价值的自我建构和生存意义的获得,也就是要引导学生于大千世界、浩渺宇宙中,寻求安身立命之本,使灵魂得到安顿,使精神找到家园。

未经审慎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追求超越自身的有限,寻找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类社会如果不追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就根本无法存在。”

反思我国的教育,其最大的失误之处就是对人生的终极问题缺少观照。中国是个缺少终极关怀的民族,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一下子就把生死的问题悬置了起来。在中国文化的设计中,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而对于比“人应该怎样活着”更高的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缺乏丰富的、富有深度的思考。

中国文化的世俗性、功利性特征,使教育蒙上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这样的教育只能让人感到奋斗的无望,价值的迷失,精神的空虚,甚至许多人功成名就之日便是生存危机之始。

中国教育当下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双重缺位,无疑将学生抛入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和“生命之轻”两重境地。在轻与重的两极,在当下与终极的两端,许多鲜活的生命在呻吟、呐喊和挣扎,在挣扎和呐喊声中,教育也在远离它的初衷和本义。

让我们回到本初,教育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耕耘者和守护者,它像一位温良敦厚的长者,给人内心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般温柔的冲撞,使心灵变得温暖而澄明,使生命变得丰润而充盈。

教育当下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缺失,其实质都是对人的精神和生命的漠视,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它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物化和精神生命的枯萎。我们期盼,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在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推进的过程中,教育回归它的本真状态。

(作者单位:江苏大港中学)

猜你喜欢
终极关怀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