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落幕的上海艺术博览会

2009-09-15 09:08胡凌虹
上海采风月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艺博会画廊艺术家

胡凌虹

亚洲规模最大的艺术品交易盛会——2009上海艺术博览会将于9月9日至13日在上海世贸商城璀璨登场。今年的上海艺博会有哪些特色?十三年来上海艺博会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上海艺博会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在本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即将开展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嘉宾提前畅谈上海艺博会。

嘉宾:

顾之骅:上海艺术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上海艺博会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中)

张泓:著名画家(右)

吴晨荣:著名画家,东华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左)

今年上海艺博会突出中国元素

上海采风: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的影响下,国际和国内艺术市场出现了剧烈的动荡,面对这样的局面,今年上海艺博会采取了哪些对策?

顾之骅:因为整体形势不好,上海艺博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到今天为止还有一些定了展位付了展费的机构提出不来了,估计还是经济上的原因,我们也体谅他们。针对金融海啸艺术品市场受挫的状况,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对策。艺博会前期热身展览很多,比如上海美术馆的达利展,举办得很成功。今年上海艺博会的展示面积仍然保持在2万4千平方米的宏大规模。同时,我们大幅度增加广告投放量,为展商创造商机;提供人性化服务,努力降低画廊参展成本;中韩三大艺博会携手互动,在亚洲范围内整合共享艺术资源。总之,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反衬,越是艰难的时候,我们上海艺博会越是傲然挺立,我们不会降低价格,放松标准,我们会一直保持这样的体态,给更多艺术家、画廊树立信心。

上海采风:今年的上海艺博会与往年相比有什么特色?

顾之骅:今年的艺博会与以往相比,更注重国内的艺术品,当然也不排斥国际上的优秀作品。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核心就是文化和艺术,经济大国发展一定伴随着核心部分的发展,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被世界认同的文化艺术的话语,怎么和西方竞争呢?而且中国的艺术种类非常多,现在也是推广我们中国文化艺术的有利时机。所以这次艺博会我们特别重视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的元素。首先,今年艺博会设有一个海派国画黄金区,聚集了海派书画历史中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第二,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军旅名画家专题展”。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是一支威武之师,也是一支文化之师。军旅艺术家是我国美术创作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在历届全国美展中他们的作品都取得过优异成绩。本次展览汇集了各大军区大校级军官以上的职业画家,其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著名军旅艺术家张道兴都是将军领衔。第三,是主体展,如今上海是一个充满设计创意的城市,我认为设计到了一个高度就是艺术,所以今年我们举办了首届“上海艺博会高校艺术设计创新作品展”的评选活动,联合上海11家艺术高校,推出最具潜力的设计新锐,评选出的精品在艺博会有专区展览。这在全国也属首创。第四,举办中国陶瓷展。陶瓷也是中国元素之一,如果说中国的水墨是中国的名片,那么中国的陶瓷则是中国的代号。今年的陶瓷展,我们都进行了有代表性地选择,五大官窑、景德镇等地的陶瓷精品都有展示,告诉世界我们有精彩的中国陶瓷。除了上述四点外,今年的艺博会我们还会重点推出“空间艺术”的雕塑展,地点在上海世贸商城对面的公园,那里有13万平米绿地,树木郁郁葱葱,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参差其间,环境非常好,中外优秀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汇集在此,将打造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空间雕塑艺术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将打造一个365天每天都有变化的、永不落幕的艺博会。

张泓:把世贸商城对面的公园变成展示雕塑空间艺术的“上海艺博园”,是和上海长宁区政府一起合作的,这在国内是首例,既是上海艺博会这个品牌的扩容和延伸,更是迎接上海世博会。

吴晨荣:刚刚顾总介绍了今年的上海艺博会,我听了以后有这样几点体会:第一是上海艺博会通过若干年的建设后,已经不再局限于买卖市场的概念,已经从绘画的概念提升到大美术的概念,这是整个上海文明建设的作用,也是国内文明建设的作用。第二,设计与艺术是没有界限的,当到了一个高度后是互通的,上海艺博会非常敏锐地发现这一点,设计的介入将对推动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觉得,今年艺博会的特点在于内涵的发展与不断扩张,从原来仅仅是交易市场的平台,发展到推动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张泓:上海艺博会超越了艺术本体的哲学范畴,更具有艺术的社会性。像这一届开创了“上海艺博会高校艺术设计创新作品展”的评选活动,更多的是让艺术具有应用性,艺术需要有一个让人接受的生态环境,我认为这是艺博会精神领域的一个主旨。

从艺术嘉年华到高端艺术殿堂

上海采风:上海艺博会与北京、广州等地的艺博会在定位上有什么不同?

顾之骅:其实定位各有特点,上海的主题就是多元,同时举办各种系列展,北京的定位基本上就是当代。

张泓:上海艺博会更多的是起到孵化作用和培养作用。其他博览会可能搞一次就结束了,上海艺博会可以说是永不落幕,虽然每年只举办5天,但所阐发的精神意义是每一天的,通过它我们可以延伸更多的城市文明建设活动。

上海采风:上海艺博会已经办到第13届了,这几年是否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

顾之骅:这些年来,上海艺博会一直在不断成长中,调整是必不可少的。总体而言,上海艺博会从一开始的艺术嘉年华和艺术市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走高端艺术殿堂之路。

吴晨荣:作为一个画家,我感觉这几年上海艺博会变化很大。一开始上海艺博会是画家都能进来,后来是一般的画廊能进来,发展到现在是经过挑选的画廊才能进来。同时每一届艺博会的主题概念都有提升。

顾之骅:我们要做的就是规范艺术品市场。市面上各画廊良莠不齐,我们会考虑画廊的诚信和经营规模等情况,经过专家评委的审定决定其是否参展,打造真正专业的市场。现在我们除了很讲究展会的服务外,更讲究提升整个展会的品味情调。硬件软件的提高同样重要。

上海采风:这几年,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上海艺博会的学术性在不断提高。

顾之骅:军旅展和青年艺术家推介展都是赔钱办的,青年推介展我们每年亏一百万,但展览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学术梳理,这就是学术,我们不光是建立标准搭建平台,更是让中国的文化艺术通过这个平台有更大的提升和发展,最终走向世界,获得地位和话语权。我们要有一个全局化的观念。

吴晨荣:我看过一篇关于中国陶瓷的报道,世界上的日用瓷大多是中国制造的,但是不值钱,反而是欧洲、日本的很多陶艺设计变得很高贵,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所以我感觉对中国陶瓷进行梳理,考虑如何把中国陶瓷的品牌做好,这是刻不容缓的,也是使命。

顾之骅:陶瓷起源于西周,现在艺术无国界,其他国家也有陶瓷艺术。工业瓷方面,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技术赶得上中国,唯有艺术瓷还达不到,但是国外很重视在中国学习各种陶瓷技术,若是中国无法系统诠释这个概念、无法掌握话语权的话,那是很可悲的。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会让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演绎地更加淋漓尽致,当然这一定是缓慢的过程,我们都有所考虑。

上海采风:除了关注陶瓷等传统经典艺术,上海艺博会也非常重视当代新兴艺术的发展。像国际当代艺术展已经是第三届了,当初设立是出于怎样的目的?

顾之骅:是想通过办这个展建立一个通道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和引进国外优秀作品提供信息资源。

吴晨荣:作为大学老师, 我一直对学生说,你们在上海读书真的很幸运,在上海的环境里可以看到世界一流的设计和理念。上海艺博会的国际当代艺术展就是让上海的市民包括艺术家更直接地了解到世界一流的艺术品,包括他们的艺术画廊是如何经营的,他们的高端文明史是如何形成的等等,这里的资讯相当发达,从事艺术的人会感到更加自信,避免因为看不到之间的差距而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所以上海艺博会不但挖掘、推动了中国文化,而且让人们有机会向世界学习优秀文化。

顾之骅:这是个双向交流的文化发展渠道。所以我们说搞当代艺术是出于战略考虑,引进国外优秀艺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壮大我们国内的艺术,最终目的是提升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

吴晨荣:上海艺博会这个平台对推动当代艺术作用很大,上海艺博会里所陈列的艺术完整表达了当下艺术的状态,促使了整个社会对当代艺术理解和认同,从学术角度说,对整个文化艺术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海采风:现在一般以怎样的标准来评价上海艺博会是否成功?

顾之骅:评价是多方面的。国内国外的业内人士的专业评价,是很重要的。其次是市民的关注度。从我们的目标来讲,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我们最终是希望做成一个具有上海文明文化标志的艺术盛典,得到广大观众认同。第二,在整个展览过程中,让交易的艺术画廊有更大的成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达到一个高度。

张泓:成交的次数越多,也可以侧面反映艺博会的成功,说明有更多的人愿意了解艺术。

上海艺博会与上海文化

上海采风:上海的地域特色对上海艺博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同时,上海艺博会对上海的文化起了怎样的作用?

吴晨荣:我觉得上海艺博会最大的特色还是海派特色。现在国内北京、广州、杭州等地都有艺博会,但上海艺术博览会的特色是和城市密切相关的。上海艺博会有着丰富的资源,建立的是国际性平台,不仅仅是把国际上的东西拿过来,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文化进行融合和发射。

张泓:今天,法国的某个艺术机构到上海展览,一定具有法国气质。同样,上海艺博会必定是具有上海特色和中国特色的。同时上海艺博会承担的更多的是一个整合作用。上海艺博会发生的地点是上海,但是所要辐射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世界。上海艺博会其实已经跨越了地理位置构架,具有了国际性。正像鲁迅说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际性其实就是交融性。

吴晨荣:上海艺博会是推动本土的、传统的、经典的、当代的艺术,这些因素包容、整合之后成为多元的东西,不再局限于画廊和画家,而是包容了城市精神。上海艺博会不局限于展览本身,还参与了城市文明建设,像世贸商城对面的雕塑园,就是配合上海整个文明城市建设而建立的,具有标杆性的意义。我们城市的发展定位就应该是这样,应该站在哲学政治社会层面,有高瞻远瞩的眼光。

张泓:其实上海艺博会在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从历史角度讲,工业革命以前,艺术更多的是御用的、宫廷的,但上海艺博会做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小众概念,让艺术渗透到民间,渗透到每家每户,让艺术真正具有文明建设的作用。任何一个品牌除了商业运作,更重要的是理念价值的东西。艺术一定是贴合整个世界的政治环境和精神环境发展的。

顾之骅:所以我们肩负着双重使命,一个是大的使命,是为中国上海的文化建设、为弘扬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贡献;二是要为培养高端的艺术欣赏、为普及美学教育、为完整体现艺术家价值做贡献。这双重使命十分重大。我们的重要使命不光是艺博会本身,更多的是激活、建设社会文明。

张泓:中国当代艺术的开放始于1985年,算到今天不过20多年,而上海艺博会有13年历史了,是国内乃至亚洲历史最久的。上海艺博会作为上海城市文明的表征,最关键的是已经具有了国际性,除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比较出名外,接下来就是上海艺博会。上海艺博会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国际性,不仅是博览会的属性,更提升到了文明建设的精神层面,对打造上海本土文化具有很积极的作用。

吴晨荣:上海艺博会成功的背后是一个有文化理想的团队的不断努力。上海艺博会一方面推动了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划和发展,另一方面诠释了传统文明、实现了文化理想。

上海艺博会:让艺术家、画廊、藏家游刃有余

上海采风:上海艺博会与艺术家们有着怎样的联系?

顾之骅:上海艺博会规范了艺术市场,也就为艺术家创造了一个健康长青的艺术平台。

张泓:像“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上海艺博会高校艺术设计创新作品展”等都很有意义。新锐是需要提携的,同时提携也是要有一定考量的。上海艺博会这个品牌给了艺术或设计专业的新秀舞台,让他们有一个通道展示自己。上海艺博会的模式是很宽广很博大的。

上海采风:张老师、吴老师你们作为画家,对上海艺博会有着怎样的期待?

张泓:作为我,当然希望往后的上海艺博会的学术性更高,为画家带来更多商机。今天的画家和以往的画家概念不一样了,如今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复合型是非常重要的。从另一层面讲,我希望上海艺博会更具有品牌感,具有艺术制高点的地位。那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

吴晨荣:上海艺博会的发展繁荣大大刺激了艺术家的发展。上海艺博会已经从单纯的商业平台变成了文化产业的晴雨表。我们的期待是,第一,上海艺博会的品味越来越高,给予我们更多触动;第二,上海艺博会本身的发展促进我们观念的转变,艺术家在艺博会上体现的是个人的价值观和体验,高品质的艺博会会有一流艺术家的作品,这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第三,上海艺术家有愿望进入艺博会,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理念,这也是一种触动、激励。这三个是艺术家最直接的诉求。

上海采风:听说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价值通过上海艺博会实现了三级跳?

顾之骅:很多画家包括现在的一线画家都是通过上海艺博会的平台提升了作品的价值。他们的感受是,想不到艺博会的推荐展会将他们的作品推广得那么快。

吴晨荣:上海艺博会让世界各地的人看到了他们的作品,并被传播出去,大大提升了权威性、学术性。媒体效应很厉害。

顾之骅:上海艺博会发展到现在的影响力是,圈内人要是没有作品在上海艺博会展示的话,别人可能会对其有所评论、质疑。

上海采风:除了与艺术家关系密切,上海艺博会与画廊和收藏家是怎样的关系?

顾之骅:上海艺博会,上游是画家,下游是藏家。我们积极为画廊培育藏家买家,通过各种形式来健全收藏的队伍。通俗来讲,艺术品市场要有艺术通道,要让中国艺术家和画廊游刃有余,架起交流交易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很有价值的,无论从市场的角度还是艺术繁荣发展的角度看都是如此。

上海采风:在艺术普及教育上,上海艺博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顾之骅:我们可以配合企业或是某一些公司楼盘开发商的营销需求,注入文化。我们愿意为大众贴近艺术文化、近距离赏析艺术作出努力。

猜你喜欢
艺博会画廊艺术家
艺博会“围城”背后的城市战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画廊
画廊
画廊
第14届广州艺博会多措施吸引高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