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与伟大

2009-09-17 13:10韦庆媛
读书 2009年9期
关键词:老先生清华大学清华

韦庆媛

二○○六年五月,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图书馆赵熊副馆长将原馆员毕树棠先生翻译的遗稿手稿《圣·罗南之泉》拿给我,告诉我这是毕老先生的子女历经磨难保留下来的,现在决定捐给学校,图书馆准备内部出版,让我负责书稿的编辑校对工作。

毕树棠先生,名庶滋,号树棠,一九○○年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十六岁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二○年毕业,回家乡任小学教员,后到中国驻海参崴领事馆做翻译。一九二一年到清华图书馆工作。在飘满书香的图书馆里,他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以他的才华和工作热情给清华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在一九九九年编辑清华图书馆纪念文集《不尽书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时,曾向季羡林老先生约稿,请他写点纪念清华图书馆的文字,季老欣然命笔,寄来文稿《温馨的回忆》。文中,季老特别回忆到毕树棠先生:“我在校时,有一位馆员毕树棠老先生,胸罗万卷,对馆内藏书极为熟悉,听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学生们乐意同他谈天,看样子他也乐意同青年们侃大山,是一个极受尊敬和欢迎的人。”作家、收藏家姜德明先生在回忆文章《毕树棠先生》一文中写道:“毕先生精通英文,早在三十五年前,我就见过收有他译作的名家短篇小说选《贼及其他》,他还翻译出版过马克·吐温的名著《密西西比河上》,……当年清华的名教授都很礼遇这位图书馆的小职员,特别是陈寅恪、吴宓等学者常因学术上的事情请毕树棠来帮忙,甚至还常有外国学者来请他修改翻译作品。”

三十年代初,吴宓(雨僧)曾约毕树棠为他主持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写书评和外国文学介绍。一九三八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作品《大地的房子》三部曲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毕树棠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对《大地》等作品做了介绍,后来在赛珍珠访问北平时,清华语言学教授毕莲女士嘱托吴宓邀请毕树棠参加茶会。席间,他与赛珍珠畅谈文学及写作体会。令毕树棠感慨的是,这部以中国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为赛珍珠赢得了荣誉,而中国作家却相距甚远。谦和的个性使他无意于创造奇迹,他还是一心扑在图书馆的工作上,只是用余下的时间读书、撰文和翻译。

一九四○年,上海宇宙风出版社出版了毕树棠先生的散文集《昼梦集》,其中的一篇《忆王静安(国维)先生》使我们对王国维这位国学大师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了解到毕树棠先生在清华园的活动。那时,他经常是清华园里名家的座上客,浦江清在一九三一年一月八日的日记中写道:“晚七时在西客厅(清华园工字厅内)宴客,到者有顾羡季(随)、赵斐云(万里)、俞平伯(衡)、叶石荪、钱稻孙、叶公超(崇智)、毕树堂、朱佩弦(自清)、刘廷藩,客共九人。湘乔及梁遇春二人邀而未至,席上多能词者,谈锋由词而昆曲,而皮黄,而新剧,而新文学。钱先生略有醉意,兴甚高。客散后,钱先生与斐云留余于西客厅谈,灯熄继之以烛。”聚会之上谈学问,谈哲理,这样的聚会,在清华园里时常上演,毕树棠是他们中的一员。

不仅如此。抗战期间,毕树棠留守北平,负责战时学校图书保管工作,他尽心尽力,直到日军全部占领校园。日军占领期间,清华大学成为日军伤兵医院,图书馆成为病房,抗战前已经拥有三十多万册图书、杂志及其他资料的清华大学图书被各处瓜分,偌大书库中一本存书不剩。抗战胜利后,“国立清华大学保管委员会” 指示一直留守北平的“毕树棠多到城内负责整理学校图书事宜”,毕树棠先生制定整理图书馆工作计划,带领同仁开始了艰难的查找、点收、整理清华图书及馆舍的恢复工作。通过艰苦的努力,从北平二十余家单位收回图书、杂志等二十万册,保证了昆明归来的师生学习研究之用。

这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怀着极大的热情,坚持笔耕,马克·吐温的名著《密西西比河上》即是在一九五四年翻译完成的。《圣·罗南之泉》是另一部毕老先生五十年代翻译的译稿,在这部三十五万字、分三册写下的手稿的封面上,盖着长方形印章,上写“本稿请修改后寄还 编号:58-3-98”。在翻阅译稿时我发现,只有原序及正文前十页留下了编辑修改的痕迹,整部书稿却始终未能出版。据毕先生家人介绍,一九五八年毕先生应上海某出版社之约翻译书稿《圣·罗南之泉》,书稿译成时,我国正处于全国大跃进的年代,这部反映旧现实主义,没有描写革命运动的小说,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小说的出版夭折了。在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毕老先生也在劫难逃,还是梁思成先生惜其才,请他到建筑系资料室工作,成为梁先生的得力助手。毕老先生在清华大学生活了六十二年,一九八三年逝世于清华大学寓所。二○○五年,毕树棠先生的子女将其书信、包括《圣·罗南之泉》译稿在内的手稿等捐献给他衷心热爱的清华大学。为了使夭折的译稿能够面世,在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贺美英老师,原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叶宏开老师等大力支持下,图书馆决定内部出版这部译稿。

《圣·罗南之泉》的作者华特·司各特(一七七一——一八三二)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叶到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诗人和作家,最大的成就是写历史小说,这些历史小说大多以苏格兰、英格兰及法国和欧洲国家历史为题材,生动描写从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的不同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一改过去夸张和传奇色彩,尊重历史,因此他被称为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威弗利》、《艾凡赫》、《昆廷·杜沃德》等。除历史小说外,他还写了一部反映他自己时代生活的小说《圣·罗南之泉》。这部写于一八二四年的《圣·罗南之泉》是以司各特的生活为背景,“自一七九七年七月高等民事法庭闭庭以后,司各特出游到昆布兰州(Cumberland)诸湖滨,终于将他的大本营安定在季尔斯兰幽静而退隐的一处小小的泉场之上,他从那里又屡次出游,富有浪漫意趣的各地景色,其美妙的一面已收纳于《特列耳曼的婚礼》(The Bridal of Triermain)说部中,而其他方面则很多收纳于《圣·罗南之泉》说部中,描写那些以吃喝玩乐为生活之辈”(《圣·罗南之泉》译文注)。司各特以自己居住的泉场为背景,创作了《圣·罗南之泉》这部小说。这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书中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曲折的恋爱悲剧,真实地描绘了苏格兰人的生活,表现远离尘嚣的宗法制乡村和天真的乡民如何受到文明社会的损害。

《圣·罗南之泉》是司各特时代生活小说的代表,也是英美文学浪漫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司各特的小说成就和那一时代的英国社会状况,在大学课程“英美文学作家作品”推荐作品中榜上有名,对于我国学者全面认识、了解、研究司各特的思想、贡献有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这部小说过去一直被忽视,查遍国内各大图书馆,不知是查有遗漏,还是未曾翻译,总之均未发现中文译本。因此,此次整理毕老先生的遗稿《圣·罗南之泉》意义重大。

作为司各特的名著,《圣·罗南之泉》版本较多,London:J.M.DENT&SONS LTD.and NewYork:E.P.DUTTON & CO.有一九○六年初版、一九一二年和一九二一年重印本,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了一九二一年的重印本。毕老先生的译稿基本以清华图书馆的收藏本为蓝本,并阅读了多种不同版本。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重印本书末原注有六条,毕老先生的译本列出原注十二条,依他自己言:“各版本的原注编列,也不相同,有将几条比较简单的编为脚注的,只留较详的几条另附于书末,今从老本列十二条。” 毕老先生译稿中的注释非常丰富,可以看出他为了翻译这部小说,阅读了包括《司各特传》在内的大量相关资料。

因小说出版年代较早,原版中很多英文词汇用的是古体写法,可以想见毕老先生是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来翻译这部小说。五十年代在清华图书馆工作的毕老先生,翻译文学作品是属于干“私活”,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据他的小女儿、清华附小退休教师毕可韧老师回忆,她小时候每次半夜起来,懵懂中不知是几点钟,记忆中爸爸的台灯总是亮着,昏黄的灯影里,爸爸总是一会儿翻翻书,一会儿写写字,她奇怪,爸爸好像从来不睡觉。

从清华大学走出了众多的政治家、科学家、学者、大师,他们站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引领潮流,为社会大众广泛熟知。而图书馆的工作是平凡的,图书馆员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显赫的“业绩”,没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社会需要名人,但不能人人成为名人。毕树棠先生把生命最辉煌的时间贡献给了清华图书馆,埋头于图书馆里,服务于清华师生,无怨无悔,他是平凡的。然而,在这平凡的工作中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编辑出版他的译著,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猜你喜欢
老先生清华大学清华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Notes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100万只猫
有我在,你怕啥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年 轻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才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