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报活用元素的思考

2009-09-18 06:02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党报

吕 茜

摘要:面对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党报要用活用好多种新闻元素,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公信力,打好党报的思想品牌、导向品牌、文化品牌。本文旨在通过对新闻元素的深入分析,进而论证如何将新闻元素应用到党报中,以增强党报的可读性。

关键词:党报新闻元素应用作用

一、党报

党报,在国际新闻学研究中泛指所有政党的机关报。国内新闻学研究中专指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党的报纸。广义的党报应当包括党内报刊和党的公开发行的机关报两大类。党内刊物如我党历史上出版发行的《共产党人》、《布尔塞维克》、《中国共产党》;现在各级党组织内部发行的《支部生活》、《党的教育》、《党员生活》等。毛泽东同志把它们叫作“专门的党报”(见《〈共产党人〉发刊词》),现在也有人把它们叫作“党刊”。另一种是狭义的“党报”定义,党报,即党的县级以上组织创办的对外公开发行的党委机关报。从2004年起,由于县级组织创办的党委机关报被取消,新时期“党报”的定义应该是:党的地市级以上组织创办的对外公开发行的党委机关报。

自新闻媒体产生以来,新闻媒体的变革从未停辍,特别是21世纪后竞争日趋激烈,而在党报中占重要地位的地市党报,则貌似平静实则暗藏玄机,各自皆在提高内部应急能力以应对日趋变化的新闻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之战无疑把地市党报从业者引领至观瞻与实战混合交织的第一线,因此,党报要用活用好各种新闻元素,以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公信力,打好党报的思想品牌和导向品牌。

二、新闻元素的分类

新闻元素是指新闻报道主体形式以外的个体新闻表现补充形式。这种新闻元素根据报道需要,可以以个体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组合使用。近些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媒体为了提高新闻的表现力,增强可读性,彰显新闻宣传的强势,创造了许多新的新闻元素。这些新闻元素,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

一是链接类。如新闻链接、相关链接、代表链接、背景资料、背景点击、新闻回放、记者续记、记忆录、数字新闻、名词解释、画外音。

二是提示类。如核心提示、阅读提示、延伸阅读、关键词。

三是言论类。如记者感言、采访手记、观点、点评、心声。

四是人物类。如新闻人物、人物小传、人物独白、人物档案。

五是解读类。如政策解读、新闻解读、热点解读、数字解读。

六是其他类。如镜头、亮点。

三、新闻元素的应用

新闻元素的应用,要根据报道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一般来说,以下五种情形可以使用到新闻元素。

主题式宣传。主题式宣传是党报的重要职责,也是党报思想性、权威性、导向性的具体体现,是政治家办报的重要取向。主题宣传应用到新闻元素后,可以进一步挖掘党报报道的亮点,放大新闻看点,最大限度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力度,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如《人民日报》去年以来推出的《劳动者之歌》专栏,宣传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这些稿件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劳动者的故事,体现了新一代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和智慧,展现了新一代劳动工人智能型的特征,扭转了旧的劳动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确立了新的宣传亮点,形成了一个重大的宣传主题。2007年1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的《田间的“流动科技站”》,介绍了福建省福鼎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谢云妹的事迹,同时配发了“人物小传”和“劳动者感言”,这两种新闻元素的应用,为这种主题式宣传增添了厚度和亮度,有力地深化了宣传的主题,给读者以阅读的深度感和真切感。

典型的报道。典型报道一直是各级党报和主流媒体的优势和强项。做好典型报道,不但要调动各种宣传手段,其中新闻元素的合理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2007年9月25日,新华社播发了《新世纪的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报道,介绍了大庆这个老典型的新发展,同时配发了《大庆精神永放光芒》的署名言论和“相关链接”。“相关链接”介绍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这些新闻元素回顾了大庆的历史,使当下的新闻报道更全面更真实,同时也给予读者一种历史感,增加了读此条新闻的理解深度,使之配合出现的新闻元素成为典型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读者全面地了解了大庆这个老典型的昨天、今天及明天的风貌。

热点的报道。热点报道就是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报道的都是全社会的敏感问题。热点是新闻宣传的一个重点,也往往是舆论引导中的难点,因此新闻元素在其中的应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如2007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大学收费向“国标”看齐》的报道,是一个引发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不仅介绍了该报记者探访11所中央部属高校的收费情况,更向广大读者介绍了这些高校的收费标准、学生反映、校方解释,同时配发了“阅读提示”和“快评”《学费“上墙”之后》等新闻元素,此元素的存在,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热情,更增强了对此报道的理解深度,对这个普遍受读者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和剖析,使人们对这些高校的收费有了清楚的了解,同时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不和谐因素的产生。

人物的报道。人物报道历来是党报新闻宣传的重要形式,树立正面典型,以此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一直是党报的根本职能。因此搞好人物报道,必须调动各种新闻元素,以增强其宣传张力。如2007年9月5日《人民日报》的《“傻人”李范文》的人物通讯,生动地介绍了我国西夏学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李范文的事迹,同时配发了多种新闻元素,如“链接”《国内外西夏学研究概况》、“品才坊”《“傻”,一种可贵的禀赋》,还有“人才名片”、“工作业绩”,这些新闻元素的运用从不同侧面介绍宣传了李范文事迹的背景,展现了西夏学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李范文工作的性质及其重大意义,于是一个貌似呆傻、身体病弱、生活条件非常简陋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恰似一个新型的陈景润式人物。

解读类报道。近年来,解读类报道成为党报和主流媒体青睐的一种新的宣传表现形式。这种宣传表现形式使媒体更加贴近读者,增强报道内容的阅读空间,扩大了知识的含量,使报道的内容定位更加准确,而其中新闻元素的应用,使解读类报道诠释得更加准确、生动。如2007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政策解读”:《现代农业,如何引领九亿农民》,介绍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解读类报道中应用了“产业基础”、“风险防范”、“科技支撑”、“一村一品”、“农村市场”、“粮食安全”6个“关键词”,分别把现代农业的6个方面突出醒目地解读给读者,同时还配发了小资料:《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此新闻元素的运用降低了读者阅读的难度,扩展了政策报道的空间,使读者对解读报道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更深入的认同。

四、新闻元素的作用

如果说新闻的主体表现形式是“红花”,那么新闻元素的作用就是“绿叶”。在这一片片“绿叶”陪衬下的“红花”,效果更加醒目逼真。

作用之一:确立了新闻报道的强势趋势。新闻元素的应用,特别是组合式应用,使新闻报道形成了一个个宣传强势,牢牢地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眼球。

自2007年5月28日起,《经济日报》推出《百姓纪事》专栏,从不同角度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展示普通百姓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尤为可贵的是,《经济日报》在《百姓纪事》专栏稿件的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通过新闻元素的“加盟”使报道形成了宣传强势。2007年6月1日见报的《老技工和他的200辆自行车》,是以图片报道为主的组合式报道。报道包括一幅主打大照片,同时配发了一幅对比的小照片和短小有文采的文字说明及“人物档案”与“背景链接”,用事实说话,用史料佐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报道虽然篇幅不大,但新闻元素多,内容丰富,好看、耐看、爱看,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用之二:彰显了新闻的表现力。新闻在于发现,也在于表现。如何彰显新闻的表现力,新闻元素的作用可见一斑。如2007年8月12日的《工人日报》,发表了《百姓用健身的方式迎奥运》的报道。报道反映了天津、沈阳、成都、杭州、南通5个城市百姓迎奥运的情况。为了提高新闻的表现力,记者把这5个城市分别标上“镜头”字样,类似一种广角镜头般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如“镜头1:天津,外国朋友出现在健步走的队伍中”、“镜头3:成都,市长骑自行车宣传绿色奥运”等,同时报道还配发了“采访手记”,记下了记者的所思所想,图文并茂,合二为一,为报道画上了点睛之笔。

作用之三: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怎样在新闻报道中落实“三贴近”,很重要的一条是打造有效载体,用载体来增强吸引力,提高可读性,新闻元素就是提高报道可读性的一个有效载体。如2007年9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红色记忆》专栏,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特朗的情景,同时配发了“记忆录”,记录回忆了当年毛泽东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伟大论断,增加了报道的历史感和新闻深度,同时也唤起了读者的历史记忆,产生了更加强烈的震撼。

五、新闻元素构筑电视新闻的现场感

现场,就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也就是某一时空范围内,人物、事件、环境、声音、细节等诸多信息元素的组合。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对受众的冲击力与传播者、受众贴近信息源的程度有关,这种冲击力的强弱与信息的真实感成正比。因此,新闻记者总是把现场感与真实感当成自己追求的目标。电视新闻现场感,是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通过对画面、同期声和报道方式以及其他新闻元素的合理选择和巧妙组合,使新闻更具真实性、接近性,更易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可以说,电视观众的“现场感”是无须调动联想和想象功能而直接形成的,这也正是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媒介的重大因素,同时也是新闻元素的重要运用。

参考文献:

1.殷俊:《媒介新闻评论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资庆元:《中国新闻标题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党报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对党报做好社会新闻报道的思考
党报媒体融合未来的变与不变
党报记者要善于思考大问题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