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预算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09-09-19 05:36李煜均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7期
关键词:预算管理高校

李煜均

摘要:把“绩效预算”引入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实施绩效预算管理,应建立以高校战略目标下的绩效目标为“灵魂”,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为基础,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绩效评估的实施为关键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绩效预算;预算管理

“绩效预算”是由美国人在1949年首次提出,并应用于联邦政府支出管理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绩效预算是一种目标导向型的预算, 它包括绩、效两个要素。“绩”是指预算主体的业绩, 即办了多少事, 办了什么事, 效果怎样, 而“效”则指单位资源使用所实现的业绩, 即预算主体资源的使用效率, 包括资源占用效率和资源耗用效率。把绩效预算引入高校,是深化预算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高高校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目标—投入—产出—效果—新目标”的良性循环,以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

目前,高校在资源管理和使用上也出现诸多问题, 如学生培养成本膨胀,负债率偏高, 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严重经济犯罪现象, 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也颇有微词等。面对新的环境,如何有效地对高校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有效整合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高校的财务状况。

构建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绩效目标为高校战略目标的“灵魂”

总体战略目标是整个目标体系的中心。部门目标是总体战略目标的具体化。绩效目标是绩效预算管理的“灵魂”,包括预算总体目标和优先领域。其中:预算总体目标是指根据高校发展规划中的战略目标对应确立本预算年度预期完成的绩效目标,包括学生素质得到提高,教学科研的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等;优先领域是指定的重点支出领域,如重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在实际操作中,预算总体目标分解为与各部门目标对应的具体绩效目标,由部门预算反映;优先领域则大多与项目预算相关。

2 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为基础

对应目前我国高校的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高校预算可分为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

2.1部门预算

高校内部的部门预算是指将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预算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高校下属各部门的所有经费收入和支出都由本部门负责编制,提出预算建议方案后报学校计划财务处,经审核通过后,统一上报给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如校长办公会或预算委员会),通过后在此基础上汇总、编制全校的总预算。部门预算是一种细化预算,预算的内容具体到各部门的各项收支活动。实施部门预算最主要就是应该细化预算科目。只有预算科目清晰明了,才有利于高等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考核等各项活动的实施。

2.2项目预算

项目预算是指具有特定用途项目资金的安排。我国高校中的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因其重要性和资金数额相对较大,其经费预算一般独立于部门预算之外,由项目负责人直接负责,以项目预算的方式体现。项目预算强调对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保证绩效目标的效率性。项目选择上,高校应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技术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和评估,避免立项时的盲从性,做出符合高校的宗旨、利益和优势的决策。

3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

如何测量绩效是实施绩效预算最核心的问题。对应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绩效预算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据以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因此,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

3.1部门绩效评价指标构建思路:分别设计学生工作指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学位证书获得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等)、声誉绩效指标(校友捐赠收入年增长率、公众满意度等)、自筹绩效指标(自筹经费年增长率、自筹经费占总收入比重)、资产绩效指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年末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等)、教学绩效指标(生师比、教学成果奖数量、重点学科数等)、科研绩效指标(人均科研到位经费、发表论文著作数等)、教职工学习与成长指标(教职工人均人员经费、教职工各类培训费、教职工工作满意度等)7类关键绩效指标。这几个方面包括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硬评价与软评价。部分绩效评价指标内涵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

(1)人均年末净资产。人均年末净资产指的是年末净资产与教职工人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年末净资产=年末净资产÷年末教职工人数。

(2)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指全年收入总额与年均教职工人数的比值,总收入包括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其计算公式为:人均收入=全年收入总额÷年均教职工人数。

(3)人员及公用支出占总支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人员及公用支出占总支出比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总支出×100%。

(4)人员支出占总支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人员支出÷总支出100%。

(5)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指的是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6)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是高校一定时期息前结余总额与利息支出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息前结余总额÷利息支出。

(7)收入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是指本年收入增长额同上年收入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收入增长率=本年收入增长额÷上年收入总额×100%。

(8)人均教学收入。人均教学收入为教学收入与教职工人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人均教学收入=全年教学收入总额!年均教职工人数。

(9)人均校产及科研收入。人均校产及科研收入是指校办产业及科研收入与教职工人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人均校产及科研收入=#全年校办产业及科研收入总额÷年均教职工人数。

(10)教师比重。教师比重是指教师人数占全部教职工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教师比重=年末教师人数÷年末教职工人数×100%

(11)生均事业支出。生均事业支出是指事业支出与在校生人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生均事业支出=事业支出÷在校生人数。

(12)师生比。师生比是指教师与在校生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师生比=教师人数÷在校生人数。

(13)人均经费。人均经费是指事业经费支出与教职工人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人均经费=年事业经费支出总额÷年均教职工人数。

(14)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高校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入同流动负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年经营现金净流入÷年末流动负债×100%。

(15)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比率。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是指高校的基本建设、设备投入、重点学科建设等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比率=(基本建设支出+设备投入支出+重点学科建设支出)÷总支出×100%。

(16)领导者基本素质。领导者基本素质是指高校现任领导班子的智力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具体包括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17)就业率。就业率是指高校当年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重。

(18)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状况是指教师的学术地位、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专业水平、参与高校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及爱岗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19))基础管理水平。基础管理水平是指在维系高校教学正常运转及生存与发展的组织结构、内部管理模式、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后勤服务等的建设及贯彻执行状况。

(20)发展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在竞争中为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的能力,包括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21)综合社会贡献。综合社会贡献主要通过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来反映。教学成果主要表现为培养人才的质量、数量以及教学成果获奖数等;科研成果主要表现为科研成果获奖数、论文数和学术专著数以及运用于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

3.2项目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项目绩效预算评价分为项目实施过程考评和项目完成结果考评两类。项目实施过程考评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阶段性执行情况的考核与评价;项目完成结果考评是对项目总体执行情况及完成后产生效益的考核与评价。通过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的一系列指标,对项目支出绩效进行衡量。

项目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直观判定法制定。由综合评价法制定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两个一级指标。业务考评是对项目开展专业活动情况的评价,内容包括立项目标完成程度、项目组织管理水平、项目的实施效果等二级指标;财务考评是对项目经费支出管理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等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又进一步细化为三级指标。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均设有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两个共性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则根据项目的不同在共性指标的基础上另设计个性指标。项目根据其进行的状态选择考评方式。

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包括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各指标权重系数和分值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分值的确定是实施绩效预算的难点所在,它是在咨询专家意见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层次分析法初步确定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再用专家直观判定法修订各指标的权重,针对不同情况确定不同评分标准。综合评价得分根据分值和权重加权平均所得,由综合评价得分确定绩效等级。

如何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即绩效报告,把绩效信息作用于预算的后一周期,作为后一周期预算的基础和依据,则要运用高校绩效预算奖惩机制作为手段。绩效预算奖惩机制可从两方面建立,一是学校计划财务处根据每年度绩效评估等级对下年度各部门和项目的预算资金分配作适当调整,二是借鉴企业薪酬管理办法,充分考虑绩效因素,将教职工收入中校内津贴与绩效评估的结果挂钩。因校内津贴涉及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这项奖惩机制定能充分激发其实施绩效预算的积极性。

绩效预算管理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在部门绩效预算评价上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在具体实施上,可先选容易制定评价指标的项目为突破口,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再推广到其他项目,最后才全面推行部门绩效预算。

参考文献:

[1]张志超等著.美国政府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第1版.

[2]张思强.高校绩效预算的理论框架.事业财会.2006.(4).

[3]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课题编号:S090225。

猜你喜欢
预算管理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