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古代长城沿革考略(上)

2009-09-21 04:39郑绍宗郑立新
文物春秋 2009年3期
关键词:沿革边墙河北

郑绍宗 郑立新

关键词河北;历代长城;边墙;界壕;沿革;修筑

摘要河北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多的省份之一,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燕、赵等国的统治者就开始在此修筑长城,此后历代统治者为了防御的需要,一直绵延不绝地修筑。本文依据近几十年的考古调查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对河北历代长城的发展、修筑情况及保存情况分别做了梳理和论述。

河北地处我国北部,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越漳、滏,北跨燕山,军都山屏蔽于西北,山地东南连华北平原,西北接内蒙古大草原,自然形势十分优越。战国时期的燕、赵、中山三足鼎立,建都于华北,隋、唐、五代的幽州称为北方重镇,辽、金、元、明、清五朝相继建都于北京,千余年来一直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2300多年前,统治者就在此修筑了规模宏大的长城,从那时起,历代统治集团为了防御的需要,一直绵延不绝地修筑,中间只有部分朝代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没有修筑,或修筑的很少,如唐、宋、元、清等。河北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多的省份之一,燕、赵、中山、秦、汉、北魏、北齐、隋、金、明都在河北修筑了长城,段落多,时代复杂,特别是蓟镇明长城,是九镇长城中的精华所在。为了对河北的古代长城做一个粗略的梳理,现就河北古长城的历史发展与修筑,结合近几十年的考古调查情况,按编年顺序加以论述(图一)。

一、战国燕、赵长城

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的燕、赵、秦三国因边于林胡、楼烦和东胡,为了防止骑马民族对汉族农业地区的侵扰,都修筑了规模宏大的长城。从那时起,农牧民族争夺长城地带的矛盾和斗争就开始了。

《史记·匈奴列传》:“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可知燕长城筑于赵武灵王长城之后,一般推其筑于燕昭王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前300~前287年)之间。

燕长城分为南北两道,即燕南长城和燕北长城。燕北长城在河北属上谷(治造阳,今怀来大古城)、渔阳(今密云西南)、右北平(今宁城黑城)三郡之外,即今河北北部的围场、丰宁、沽源的坝头一线,长城走向明确。长城在当地叫“边墙”、“御路”或“长壕”,这些名称反映了长城结构之不同和时代之差异。“边墙”是最早的称谓,“长壕”则是金代利用一部分边墙开凿为壕堑的称谓,而御路则是指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前往围场时所行经的路径,是利用了燕秦长城高出地面而隆起的墙体。

燕北长城

燕北长城呈东西走向,东自内蒙古赤峰松山区二龙库后窝铺梁进入围场县三义永,西行经拐步楼、半壁山殷家店、旧拨、新拨、岱尹梁(此处有乾隆御制《古长城说》碑,见图二、三)、十八号、九号、水泉、十五号、棋盘山、二十九号、干沟门、大唤起、八号、龙头山查字、大字、顺下、查下、要路沟、十八克、燕格柏沟门、碾子沟于家湾、六十棵、牌楼、城子、十九号、哈字、桃山、土门、干沟梁、干沟口东城子,在桃山公社西小滦河西岸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从东城子人丰宁,与森吉图大营子小卡拉长城相接,时代为战国燕、秦;北支为长壕,时代为金,经卡拉后沟牧厂入内蒙古多伦,西过梨树沟、松木沟,过大滦河,这一带山高林密,河道宽阔,少见或无遗迹。又西人丰宁风水山与金代界壕相接,其间长约40公里。

围场燕、秦长城共计32段,经14个乡镇33个村,全长213.7公里。

燕、秦长城从围场东城子小卡拉入丰宁大营子后断续不接,墙体多被耕地平掉,只有三段较为明显。大营子段:从大营子西行,经干沟门、青石砬子沟、河东、三岔口,西过滦河到外沟门,大段没于地下,长约16公里;万胜永段:从红石砬子西南经破庙子边墙梁、下岗子恒太永,西到马架子、九神庙、下洼子、万胜永,西南行经西窝铺、台子、天成号到乌孙吐鲁坝坝底下,地面上少见城体,多没于地下,全长11.5公里;山嘴段:从坝底西行到达草原,墙体由北西行,过山嘴乡,地面仅存一条“土龙”,经过大德成、三合城,在四角城过沼泽地,南过平安堡、土城沟、五间房、大孤山,到冰雹山后入内蒙古多伦界,后人沽源山嘴,存于地面有遗迹可寻的城墙8.4公里。

燕秦长城丰宁境内的三段存于地面上的墙体不足35.9公里,若经钻探,地下的长度可能还多。

燕北长城西段止于沽源北境,具体止于何处,如何与西部的赵长城相接,目前还不清楚,不便妄推。

围场燕北长城边内之城障、屯驻地有岱尹下、岱尹梁顶东西障城(时代晚,为金利用)、十八号城、红石砬子沟门障城、惠汉古城、十五号城、棋盘山城、小城子梁城、小锥山城(出土了战国兵器和秦权,见图四、五)、佛爷道城、半截塔城、城子村古城、东台子城、簸箕掌城、金千莫力城、小拨城等,有一些城曾为金所利用。其中有的古城规模较大,可能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也一并列入。丰宁县的障城有后窝铺梁、大营子、青石砬子城、小坝子、望海营城、东营子、小汉村、松木沟城等。

燕南长城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说燕昭王:“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水经注·易水》:“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王之长城门也。……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经渐离城南,……易水又东流届经长城西,……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上引证实了燕南长城至少完成于燕昭王时期,以及燕南长城为易水所经之路线,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赵和中山。长城发现在燕国南部今之易县、徐水、安新、文安、雄县、大城,东可达子牙河之西岸。徐水遂城以西的一段保存较好,其余大部为公路和白洋淀大堤所压盖。燕南长城易县段从大科罗山头东到曲城南,全长30.7公里;徐水段从曲城东到遂城林小村,全长45.371公里,内有6.069公里存于地面上,保存较好,城体高2.5~6.5米,宽6米;容城安新段长约52.5公里,多没入地下;长城又东行,经雄县、文安、大城到子牙河西岸的东马村,多大段没入地下,仅遗迹可寻。燕南长城总长度约在295公里左右。

赵长城

三家分晋以后,赵国居于北方,国土呈西北一东南走势,横跨太行山,其北御匈奴、楼烦,西抵强秦,东北屏燕,西南防齐、魏,史称五战之国,而中部又有腹心之患的中山,于是大修长城。赵长城大体也分南北两线。

北境长城: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正义》刘伯庄云:‘盖从云中以北至代。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史记·匈奴列传》:“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正义》引《括地志》云:“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

北。案《水经》云,白道长城北山上有长垣,若颓毁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盖赵武灵王所筑也。”《绥远通志稿》:“战国赵长城在今归绥县北,延大青山自绥东起迤郦西行,至乌拉特旗之狼山口为止,遗迹颇有可寻者,惟甚少耳。”赵武灵王所筑之北界长城,除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市北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比较清楚外,在东端一般认为起于张家口北,东与燕北长城相接才符合文献记载,是否为后世秦、汉长城所叠压,迄今未有明确的遗迹报导。

二、战国中山长城

中山筑长城,西南防赵,北防燕国。《史记·赵世家》:赵献侯十年(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索引按:“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系本》云: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不言谁之孙。徐广云西周桓公之子,亦无所据,盖未能得其实耳。”此引说明中山为古鲜虞国,武公初立居顾(今定州市),在北,桓公徙灵寿(今平山三汲),在南,刚好勾划出中山国旧都和新都的范围,北达唐县、望都,南越滹沱,西临太行,东接华北平原,北起安新,南到无极一线。桓公徙灵寿以后,国势日强,成为赵国的腹心之患。《史记·赵世家》:赵敬侯十年(前377年)“与中山战于房子(今赵县)”;十一年“伐中山,又战于中人”。《正义》引《括地志》云:“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县东北四十一里,春秋时鲜虞国之中人邑也。”赵成侯六年(前369年)“中山筑长城”,主要在其疆域之西,沿太行山东麓一线。中山三器中的王署墓出土铁足大铜鼎铭文云:“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时当公元前321—308年。中山国的北部疆域曾扩展到了今满城、徐水、安新一线,这自然引起了赵国的不安。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王北略中山之地”,二十一年(前305年)、二十三年(前303年)“攻中山”,二十六年(前300年)“复攻中山”。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㈣。现今发现在唐河东岸北起顺平县神南,南行经富有、大峪后,入唐县经马耳山西,西南行经上庄东,到大洋村东的一段长城,全长约68公里,特点是土石合筑,远观筑于山脊上的为一高起的石檩。这道长城初步定为战国中山长城,但有一些问题不好解释,如长城短小,既不能屏障中山旧都顾,也不能屏蔽新都灵寿,且中山的一些要邑,如西北的鸱之塞(今倒马关)、华阳(在恒山南)、南行唐(今唐县西北15公里),还有一些城址等,均暴露在这条长城之外(西部),城体上出土可资证明时代的遗物甚少,这些都令人费解。

三、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北面与戎狄(匈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数次出兵征匈奴,派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戍边,把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达辽东连接起来,有些地方的长城波动向北,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秦长城也奠定了后世长城的位置和走向的基础。《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这是万里长城之名首次见于文献中。又《史记·匈奴列传》:“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渡河据阳山北假中。”秦始皇长城在河北北部袭燕、赵长城之旧东行,加以缮治,边墙内增筑城障。

秦长城东段从内蒙古赤峰二龙库后窝铺梁进入河北围场县,沿燕长城旧址西行人丰宁县,西止于沽源北境,长度与燕北长城同,边墙内障城出土燕国明刀币、秦始皇二十六年铁权、刻铭戈等。

秦长城之西段即张家口北之二道边墙,西起内蒙古兴和县之高庙子南山顶,向东进入河北省怀安县,从马市口马圈沟曹碾沟门东行,到万全北沙城大洋河口为56.831公里,从万全大(东)洋河口到张北之狼窝沟黑风口,墙体上出有秦汉时期的陶片,遗物很少,长为95.155公里。明长城大边利用马市口、黑风口段秦、汉长城旧基加以改造利用,加宽加厚,筑土石墩台或少量砖墩。

沿狼窝沟黑风口明大边南下离开坝头到大境门,而黑风口以东仍为秦汉长城二道边,沿坝头东行到茂古天营长57.793公里,沿崇礼正沟北行(即战海水泉洼——崇礼清三营沙岭)长41.239公里,与张北县战海乡桦皮岭西侧二道边相连接。二道边从桦皮岭水泉洼东行,围绕赤城大边(明长城)北侧5公里左右向东北、北、东南行,经马连口西、北栅口北,东经沽源水厂、前坝头,南行到骆驼嵯坝,再南行可延伸到龙门所东,形成180度的一个半圆形圈,拱在大边之北。这一段二道边断续不接,或没于地下。明亦利用二道边加筑沟、堑或墩台,构成大边外之一边防线㈣。

二道边之长度,除张北水泉洼以西实测过外,以东未经实测。二道边,元人称为古长城,元学士陈益稷《送驾之上都望赤城回有作》诗云:“控辔追随宝马群,古长城外送金根。仙踪飘渺鸾声远,客路崎岖燕尾分。”诗中的古长城即指秦汉时期的二道边而言。

二道边的总长度,从怀安西洋河桃沟村马圈沟到赤城龙门所东的赵家庄,约为365.518公里。

四、汉长城

汉因秦制,一面用武力维护北部边境之安全,同时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通过和亲等方式,武力、绥服并进。防御方面主要是因战国、秦始皇长城之旧修复故塞。《史记·高祖本纪》:“二年……缮治河上塞。”《史记·匈奴列传》:“其明年(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汉亦弃上谷之什(斗)辟县造阳地以予胡。”三年(前126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而使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㈣烽火延至盐泽(今罗布泊)。汉初由于武力达不到上谷北部,所以“什(斗)辟县造阳地以予胡”,《正义》:“曲幽辟县入匈奴界者造阳地弃与胡也。”即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时,造阳(今怀来)及今赤城以北已成为弃地,这是汉长城远离燕长城波动向南约200公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南部需另筑一段便可与造阳东西两端的秦汉长城相接,于是元狩四年(前119年),徙塞外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廷侦察匈奴动静,于幽州设护乌桓校卫以控。太初三年(前102年),徐自为筑五原塞外(阴山一线)列城,同时加强了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代……诸郡北部的防御,以阻匈奴连岁入边。效筑外城设屯戍之制,在上述诸郡、长城一线广设城、障、亭、燧。《汉书·匈奴传》:“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

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其中就包括了右北平郡、辽西郡。经过武帝的频繁出击,匈奴稍北。上谷、渔阳两郡塞外基本利用秦塞垣之旧,沿坝上、坝下东行到右北平、辽西一线,广筑城、障、列燧,断断续续。沿今坝上、坝下相接的坝头处,西从怀安马市口一张北狼窝沟黑风口8城龙门所一线的二道边,从渔阳东行到今承德地区的西汉右北平、辽西一线虽仍利用燕、秦长城之旧,到武帝以后,由于政治势力之变化,汉之防线已经南移了约100公里左右,由原来的丰宁、围场北部向南波动,波动后之防线设屯戍,筑城、障,广建亭燧,在丰宁西部和南部,隆化、承德县的北部,内蒙古宁城、辽宁建平形成了一道既建土石墙体,又建列燧的长城,承德部分以筑列燧为主,分南北两道防线。

北道防线:东从承德志云,东北和宁城县庙西沟搭梁处有一段土边,之后改为土筑列燧。这道列燧东接内蒙古宁城县的汉长城,从宁城西北大营子上拐村后山脊东南行,进入河北承德县三家三道沟门獾子沟三道梁顶,顺山脊向西南行,少数墙体为土石合筑。墙体西南过车子梁到志云鞍子梁、双庙梁、范营后山,墙体宽4~6米,存高1.5~2米,全长6公里,由土墙体而改为烽燧形式,每隔1公里左右筑一座。烽燧为方形,下大上小,一般底部边长小者在7米左右,最大者可到20米。在志云东500米的一个烽燧上发现有大量的绳纹瓦片、陶器残片和铁杆铜镞、半两钱,皆西汉时物。烽燧近处有城障可屯戍。沿沟谷西南行,经前庙沟、头沟瓦房(有战国时期的头沟古城,笔者于1979年做过调查),西行到隆化中关,又西北行到十八里汰,经隆化县城关,沿蚁蚂吐河西北行到白虎沟、步古沟、西阿超,西偏南行到碱房汉城三道营、郭家屯,越滦河西行人丰宁县境,到化吉营、连桂、张百万、小坝子、窟窿山,西接赤城县(约当龙门所)东。北道防线共有列燧150余座,东西长约120公里。

南道防线:从隆化十八里汰西南行,越伊逊河谷东南行到滦平县西地、滦河沿,西行到金沟屯、张百湾、小城子,北与丰宁波尔脑、滦平交界梁上出现的一道石边相连,沿兴州河北上作零星分布。从小城子西汉城址往南而又直接向西,经滦平镇西行到虎什哈,潮河川西南行到古北口,共约150余座列燧分布在长约100余公里的范围内。

南北两道防线之间以列燧相连,在伊逊河、蚁蚂吐河、滦河、兴州河、潮河等河谷地带分布列燧以为联络,列燧间的要地设障置戍,南北呼应,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

波尔脑到滦平安屯沟门的一段石边墙,位于丰宁、滦平两县的交界梁上,东起波尔脑兴州河西岸之南老虎沟和气海沟之间的东西向梁脊上,沿台上村北梁西南行,过宋家、小老虎沟脑南梁,西行到石洞沟脑、老龙脑山脊(海拔1190.4米),是这条山脊的制高点,南行到杨木沟、上窝铺、安屯沟的王家,到大熊沟脑而止。墙体用土石混筑,层层叠砌,墙宽4~5米,存高1.5~2.5米,全长12.5公里。墙体上有墩台10座,凡制高点皆立墩。墙体上出有西汉时期的弦纹陶片,鱼骨盆、罐、甑的残片,以及三棱铁杆铜镞、铁镬等物。

隆化郭家屯长城:在郭家屯镇二道营子汉城东北150米的山脊上,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全长5公里。墙体由黄沙土夯筑,存高1.5~2米,基宽6~7米,上列墩台3座。此段长城地处招素沟与小滦河交汇处山下,大、小滦河也交汇于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关于列燧和志云、波尔脑—安屯沟门,郭家屯二道营子土石长城的时代,从各地采集到的实物分析为西汉。1997年隆化县漠海沟东清理了一座烽燧,出土了大量战国至西汉的绳纹灰陶片、素面陶片,器型有板瓦、瓮、罐、盆、甑等,皆西汉物。这道以列燧为主和少数墙体组成的西汉时期列燧长城,总的走向基本清楚,是从东北沿向西南的走势,东北由辽宁省的建平县榆树林子呈列燧(墩)形式西北行,到太平庄农场入内蒙古喀喇沁旗,西南人宁城到黑城(西汉右北平郡治),列燧(墩)沿黑河北西行到宁城大城子,出现一小段墙体入河北省承德县志云。西南端如何与赤城东部的长城相接,因未做详细调查,也不便妄推。

这道长城,制高点筑墙,河谷用列燧联络,烽火相望,所形成的防线称为列燧(墩)长城是恰当的(辽宁省称为列墩),表明了西汉中晚期汉政权和匈奴之间军事实力之变化。

西汉昭、宣以后,国力薄弱,上谷、渔阳、右北平之边境内缩。早在武帝时,上谷、造阳以北为弃地,各郡县治或减少,或内移,右北平治平刚(今平泉北黑城),移到了燕山以南(土垠),原燕、秦边墙以南之地东汉时复人匈奴、乌桓,或成为汉、匈奴的拉锯地带。东汉时期主要固守列燧之南线,如《后汉书·杜茂传》所记的“镇守北边,因发边卒筑亭候,修烽火”而已。

五、蔚县东汉长城

河北蔚县南山有一道时代较早的石砌长城,从涿鹿、蔚县交界的倒拉嘴山涧口山脊北侧西南行,经松枝口、边墙梁、侯家庄、苇子村、永宁寨、马头山、北辛庄、九宫口西行,过柳河口村、东寺、瓦窑子、水峪、北口,西行到东、西岭、马堂山、东庄头、笔头山、马峪,到坡岩村入山西广灵县境后向西北发展。这条石边墙全长37.5公里,系就地用石叠砌,一般墙宽3米,高2.5—3米,风化严重,墙体上不修墩台,偶见汉式陶片,这些都是年代早的象征(图六)。其时代有三说:一为战国赵肃侯所筑;二为赵武灵王所筑;三为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十三年杜茂、王霸所筑治的飞狐道长城,以防乌桓和匈奴。《后汉书·王霸传》:“是时(建武十三年),卢芳与匈奴、乌桓连兵,盗寇尤数,缘边愁苦。诏霸将絁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王霸在上谷30余年,习边事,蔚县至大同一线的石边可能即为霸所筑的飞狐道长城。其九宫口段曾为明代利用,增修、加筑马面。

又《后汉书·马成传》:建武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备北边,并领建义大将军朱祜营。又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自河西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堡壁,起烽燧十里以候。”马成、杜茂所治的太原至井陉为东西行、中山至邺为沿太行山南北一线的障塞,迄今尚无明确发现。

六、北魏长城

北魏本以少数民族鲜卑拓跋贵族立国而入主中原,尽有中国北部河山,政治势力扩展到黄河以南。他们采取与汉族豪门大户联姻的做法以巩固自己的政权,使本是游牧民族的鲜卑族接受中原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逐步放弃了自己的栖息之地,加速了汉化过程。这些质的变化加深了鲜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厍莫奚、契丹的矛盾和斗争,因此也修起了长城。

北魏长城有的建在西汉长城以南,为了保卫初都平城(大同),建“畿上塞围”。在北面立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尚义哈拉沟土城)、怀荒(今张北)、御夷(初治沽源大宏城子,后

移至独石口猫峪)等六镇,筑东西行的六镇长城,以防柔然(蠕蠕)和契丹犯塞。

北魏长城分为南北两道,南即“畿上塞围”,北道又分为西、中、东三段。

西段由河北赤城至五原(阴山一线),《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正月,丙辰。……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主要为缮治和利用汉长城,称为赤城一阴山长城。

中段即六镇长城,是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由高闾建议所筑。《资治通鉴·齐纪二》(太和八年)高间上表日:“六镇是分,倍众不斗,互相围通,难以制之。请依秦、汉故事,于六镇之北筑长城,……计六镇东西不过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城三步之地,强弱相兼,不过用十万人,一月可就,虽有暂劳,可以永逸。”六镇长城在河北省的丰宁、沽源、赤城北,内蒙古太仆寺旗、河北康保一线。今人调查沽源、康保一线之金界壕,有的地方曾利用北魏六镇长城之旧㈣。糜地沟长城东起沽源大宏城子(初置御夷镇)濡水(滦河)源之东侧,今糜地沟一带,与《资治通鉴》胡注“下云:六镇东西不过千里,则当自代都北塞而东至濡源耳”的记载相吻合。从糜地沟五号村向西北到黑山头有16公里的一段(墙体南近燕、秦长城西端的三道洼,但二者的结构截然不同)保存较好,宽4~5米,存高1.2—2米,在地面形成一条“土龙”,墙外不挖壕堑,不筑马面,基本是汉魏以前的筑墙制度。从黑山头西行进入内蒙古,到骆驼厂西2公里处,晚期金代界壕叠压其上并行改造,又西行则以界壕形式出现,西过太仆寺旗(宝昌)又进入河北省贾家地村,向西穿过康保南部,西行到毛胡庆村,入内蒙古化德、土城子。康保境内的全长57公里,加上糜地沟段的16公里,共计73公里。

东段即北魏孝文帝所掘之广长堑。《水经注·鲍丘水》:“大榆河(即潮河)又东南出峡,经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经滑盐县故城东。”这道广长堑一定是利用地势深掘的一道壕沟,以阻止兵马通过,是一道长堑。《水经注》沽水条:“沾水从塞外来。”濡水条:“濡水……又东南流,右与要水合,水出塞外。”鲍丘水(今潮河)、沽水(今白河)、濡水(今滦河)、要水(今兴州河)都是从塞外来,这里的塞应该包括北魏孝文帝所掘的广长堑,为四水所经,恰是今密云、滦平、丰宁、隆化之地,是西汉以来筑城障、列燧的一线,也是幽、安、营三州之北界,一面掘堑,同时利用列燧构成一道防线。也有人认为广长堑是专指抠蝓塞(古北口)一段。但至今未有明确的长堑发现。

东魏武定三年(545年)十月,“神武上言,幽、安、定三州北接奚、蠕蠕,请于险要修立城戍以防之,躬自临履,莫不严固。”幽、安、定三州皆在北方,安州最北(初治今隆化,东魏侨治幽州北界,治所燕乐在今密云东北35公里古北口内),幽州(今北京),高欢议于“险要修立城戍”,当然在北魏北部边疆幽、安和东部营州(今朝阳)一线,包括广长堑。北京市门头沟区色树坟村发现的“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远将军漭安太守筑城都使元勒又用夫一千五百五十夫乡豪都督十一日讫口”刻石并残城址一处,正是东魏武定三年神武(高欢)“修立城戍”的明证。

七、北齐长城

公元550年高洋取代东魏而建立北齐王朝,拥有中原与北方大部,因西临西魏,北有蠕蠕、突厥和契丹,于是大修长城。北齐长城大体是从山西西部的汾阳北行到朔、代,东到灵丘,东北经河北蔚县人北京昌平、密云,过古北口再沿燕山山脊东至于渤海西岸。

《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三年九月辛卯,帝自并州幸离石,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天保五年十二月庚申北至达速岭,览山川险要,将起长城。……天保六年,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天保)七年,先是自河西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天保八年)是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跋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

《北齐书·斛律金传》:“天统元年夏五月……羡以北虏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中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直立戍,逻五十余所。”

宋路振《乘轺录》:“自幽州北行三十里过长城。”《辽史·地理志》南京道:“顺州,归化军,中,刺史。……南有齐长城。”在《契丹国志》“晋献契丹全燕之图”上,明确标明西起云中府,中经古北口、松亭关、渝关,东北行至海有一道长城,是为北齐长城(图七)。

北齐长城的修建情况:天保三年(552年)起于黄栌岭(山西汾阳北15公里),北到社平戍(山西五寨县北)400里;天保五年(554年)从社平戍北达速岭起长城东北行;天保六年(555年)发夫180万修幽州北夏口(居庸关下南口)西南行至恒州900里长城(此恒州为侨治肆州的秀容郡城,原恒州(大同)、北魏六镇、代、朔已失陷),这样基本和达速岭相接;天保七年(556年)完成自河西总秦戍东至于海(山海关东北)的长城,东西凡3000里。天统元年(565年)又修自库堆戍(地点不详)东拒于海2000里长城,实际上只有200里段落“斩山筑城,断谷起障”,和天保七年所修“东至于海”的长城为同一道,只是补修而已。那么可以这样说,北齐长城基本完成于天保时期。

北齐长城在河北、北京的情况:在北京门头沟大村、昌平北西岭、延庆双界山、密云古北口、司马台等明代边墙内土石叠砌的“老边”、“旧边”多为北齐长城。这道长城往西与怀来、涿鹿接近,往东则为隋、明代的长城叠压或平行。其残存于地面上的长城虽有报告,但没有测量过。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也曾修过长城,《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突厥寇并州,……六月……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周书·于翼传》:“大象初,征拜大司徒,诏翼巡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山西代县),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周短时间内修的长城只能是“创新改旧”,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已。天统三年和大象元年两次的工程量都不大。

八、隋长城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西临突厥,北近契丹、厍莫奚,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也大修长城,动员民夫高达百万人,主要是在秦、汉长城和北魏六镇长城的基础上增补、加固,在东端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段落。《隋书·高祖纪》:开皇元年(581年)“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㈣《隋书·突厥列传》:开皇二年“会营州刺史高宝宁作乱,沙钵略与之合军,攻陷临渝镇(山海关一线),上敕沿边修堡障、峻长城,以备之。”此时突厥入寇长城主要是临渝一线。《隋书·高祖纪》:开皇三年“城渝关。”又《资治通鉴》:开皇五年“隋主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拒河,西至绥州,绵七百里,以遏胡。”开皇七年二月“发丁十万余,修筑长城,二旬而罢。”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阿,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四年七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隋书·地理志》:“涿郡昌平有长城,……渔阳郡无终有长城,……北平郡卢龙有长城,……安乐郡燕乐(今古北口)有长城。密云有长城。”

隋修筑长城多达七次,动员人力虽多,但往往一句或二句而罢,而且以缮治秦、汉、北魏六镇长城和齐长城为主。在其短短的几十年中,不能修筑一道完全由隋朝自己新建的长城。

在河北境内能确定的隋长城,只有从古北口到山海关和绥中断断续续的段落。在金山岭、司马台明长城内侧有明显的叠石布土的长垣,在明长城内由抚宁上庄陀到石河西岸老龙台有9.5公里的一段土石长城,在山海关东红墙子有一段。北齐长城和隋长城二者的关系仍需进一步工作才能弄清楚。

责任编辑:许潞梅

猜你喜欢
沿革边墙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河谷地形对面板混凝土堆石坝边墙施工期挤压形变规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单线铁路隧道仰拱、矮边墙快速施工技术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平行边墙出口窄缝挑坎消能特性研究
The Shortage of Water
民国时期陆军编制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沿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