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与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思考

2009-09-21 04:39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8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

徐 琨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着空前的变革,创建与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大学“贴吧”为个案提出了完善和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集群行为;大学“贴吧”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071-02

网络时代的到来,虚拟空间出现“道德真空”,对传统的伦理生活秩序造成很大冲击。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表明,学生占1.62亿用户的36.7%,18~24岁网络用户占33.5%,其中学生占50.2%,大专以上用户占43.9%。由此可见,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获悉,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改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上网成为大学生的学习、交往、娱乐等生活的日常活动。

“贴吧”是百度网的一个发明,是一种以搜索引擎为内核的网络论坛。“贴吧”打破了网络论坛的惯例,将论坛的设立和管理的权力完全交给不特定的网络用户。百度网上校园类别(包括大中小学)的“贴吧”近8000个,大部分大学有以自己校名命名的“贴吧”。“贴吧”除了在网上有影响,已经形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人们往往对这种影响估计不足。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学“贴吧”所涉及的人群不断扩大,沟通效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对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断加深。

一、引言: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1.大学生追求个性化趋势需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现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面对大量的、经常变化的人和事以及各种信息,不仅视野、思维、心理得到扩充和丰富,而且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期望进行比较、评判和取舍,显示其对开放环境的适应和把握。环境的开放也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相对单一的状况,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社会思潮的涌动,为青年大学生创造了一种多元的文化环境,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机会和发展自身实力的空间。把文章自己推荐到“贴吧”,可以接受更多网民的浏览、点评和投票。有时原贴只是一个引子,而评论比原文更有价值。

2.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表面看起来,他们的政治热情没有以前高,但却更加冷静和成熟。他们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政治追求,转而关心自己身边的社会现实,关心与自己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现实问题。他们以强烈的主体独立意识和充分的自信,对一系列的公共行为和事件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客观判断,参与到社会生活过程中去。“贴吧”的发展恰恰为大学生体验民主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手段:所有观点都有机会出现在重要位置;每个人所投的票都是等值的;评论越多越有可能出现在“贴吧”首页。

3.大学生社交空间网络化迫切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学+朋友”是大学生交往的主体空间,而学分制自由选课和追求个性化的思想限制了大学生择友的范围和程度,许多青年大学生虽然生活在扩招后的大学城中,但是正常生活圈子却很小,失去了许多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改变着青年大学生原有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希望通过网络宣泄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压力。“贴吧”本来就是有某种共同特性的群体的网络集合,这样的集合拥有共同语言,互动性很强。

二、个案:大学“贴吧”的兴起对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贴吧”是有某种共同特性的群体自发形成的网络集合,是一个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自由网络空间,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解决学习、生活、思想问题的平台,是一个交流知识、智慧、技能、经验的超级市场。以大学生为行动主体的网络大学“贴吧”现象分为以下三种:

“交流性”集群行为:表现在众多个体通过网络表达意愿,并致使其互动获得较大范围的关注,实现交流知识、智慧、技能、经验的目的。

“颠覆性”集群行为:表现在对传统价值观标准的颠覆中,众多个体完全以非理性的行为取代理性行为,一部分不成熟的群体在现实中培养出来的对现实的叛逆与颠覆被复制到虚拟网络行为中,通过颠覆性的行为倡导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维护性”集群行为:表现在众多个体站在正统的道德立场对网络和现实世界中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和讨伐,力求让维护道德的正义之声覆盖整个网络。

分析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对于在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所谓大学生网络行为,是指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信息、交往、商务和娱乐等所有网上活动,既包括像一般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使用等活动,也包括学习、研究和创新网络知识和技术等专业活动,还包括利用网络学习、研究、传播和服务社会等活动。由于青年大学生群体社会行动不成熟,自我反思能力不强,滞后性特征显现得更为突出,就更容易形成无意识行为,集群行为更容易发生。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迫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理性面对,而积于内心对现实的感受中能通过其他方式加以消解。网络媒介的出现,成为了他们宣泄现实生活中的不满的工具。网络的匿名性使他们容易自我麻醉。对社会责任感、道德观等社会规范的感知不强。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律,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科学、合理、正当、安全、有效使用网络,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信息时代切实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方式研究。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首先要敢于直面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正面引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网络媒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网上与网下互补、互动、互励的良性机制,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网络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贡献率。其次要发挥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大学“贴吧”的吧主(管理员)一般都是本校的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以匿名的方式去沟通、了解吧主(管理员)的动态,建立某种联系,不需要知道他到底是谁,只要他能管理好自己的“贴吧”。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成为交心的朋友;反之,则会出现敬而远之、避而远之的情形,不可能成为真心朋友。针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过程中存在的网络资源不足、专业网站对目标用户吸引力不大、思想政治教育网页点击率不高、网络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贡献率不够等问题,发掘大学“贴吧”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力,探究借助网络媒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强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策略

当我们的大学生们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仍然紧抱固有的模式不放,不加思考,不加证实,不求突破的话,必然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根据对大学“贴吧”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善于发挥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开放、兼容、自由、交互、平等、共享的优势,指导和鼓励大学生网络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等活动,在认知与实践层面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网络道德,进而助力网络文化和信息文明建设,形成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兼容、和谐共进、共享共荣的机制和格局。

2.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理解人、尊重人为前提;要以关心人、帮助人为手段;要以提高人、发展人为目标。要在继续加大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传统教育力度的基础上,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把心理教育和行为引导作为新的内容。不是说大学生不能接触负面信息,而是说接触到负面信息后怎么办?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通过引导和群体性讨论,提高大学生的鉴别力和完善自我教育的能力,做到网上灌输教育与网下疏导管理相结合,形成合力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文明意识和责任,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文明风尚,促进其将网络文明修养内化为高尚的精神追求,提高网络文明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网络行为的自律能力;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通过有组织的互动使大学生自觉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关注网络,驾驭网络,确保自己既能走进网络、合理利用网络,又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与互联网相关的科技活动,利用网络激发学生的网络文明自律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

3.不能过分强化主客体意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这极易诱发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为这种区分内含着地位上的不对称性,它确立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同时也预设了受教育者的被动性、服从性和落后性,这本身就是对受教育者的贬低。例如,许多从事高校稳定工作的同志常常思考“如何避免学生闹事”这样的问题,这种思考本身就预设了一个前提,即“学生是破坏稳定的对象”。而实际上,学生应是高校稳定的主体,他们应是高校稳定工作的参与者而不是被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要我稳定”到“我要稳定”的转变。

信任是连结心灵的桥梁,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的重要前提。良好信任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激发起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参与感、认同感、荣誉感和满足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从而直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绩效。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离开了基本的信任关系,工作就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勉强进行也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行为[N].光明日报,2007-

08-01.

[2]林建成.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点认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7).

[3]颜其松.透视虚拟时空里的“哄客”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