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内容、目标与原则

2009-09-21 09:48蒋国保
中国德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关怀诗意人格

一、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样态,是生态道德原则与规范在个人身上的凝结和内化,是人的生态道德智慧、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生态道德行为等的综合体现,是生态文明时代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用美国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的话来说,生态人格是“一种自在的善,是自然在向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所结出的一个重要的果实……是地球生态系统顶端的一个实验中心,一种高级的进化成就”[1]458。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的生态人格, 既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人格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对所有生命形态乃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哲学认识与价值评判。具体说来,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培育大学生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和诗意的生态审美情怀。

1.培育大学生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是大学生对大自然或生态系统产生道德关怀和审美情怀的前提和基础。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必须以正确的生态整体观念为精神上的支撑,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整体观念,这是当前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当务之急。生态整体观念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民胞物与”的思想,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强调生态整体性的重要观念。它们都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20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更是出现了一个以利奥波德、奈斯和罗尔斯顿等为代表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流派。这一流派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强调生态系统整体价值的实在性和之于个体价值的优先性,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美丽和持续存在视为最高的善,视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和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这些思想观念对于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使大学生充分领会和发扬古今中外丰富而珍贵的生态整体思想,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形成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

2.培育大学生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大学生光有正确的生态整体观念和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还不够,还需有一种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因为,在理性上认同和接受生态整体观念是一回事,而在道德上去关爱自然和生命是另一回事,后者当属于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还需在正确的生态整体观念的引导下,培育大学生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时代道德的栖居者。其实,生态整体观念本身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理性,也是一种实践理性。它内在地包含了“仁爱万物”“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以实践为特质的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正如利奥波德所说:“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以及高度认识它的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土地的道德关系。”[2]美国当代著名环境伦理学家温茨也说:“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而作出转变的意志中一个必要的部分就是对自然本身的爱与尊重。”[3]449他还说:“尊重自然就增进了对人类的尊重,因而服务于作为群体的人类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关心自然本身。”[3]262因此,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关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态人格。

3.培育大学生诗意的生态审美情怀。审美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形成的人类文化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是人的生命活动向精神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人类必要的、崇高的精神需求。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社会的精英,他们不仅要有容纳自然生态系统的博大的胸怀和仁爱万物、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强烈的道德关怀,还应该具有“乐山乐水”的诗意的生态审美情怀。生态审美情怀作为生态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理想的人格化状态,是生态人格教育的最高价值实现。“所谓生态审美,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既是对审美现象和规律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观照。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4]生态审美是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而存在的。它以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品质,以艺术审美体验的生命情怀,感悟与深层次地体味人的生存魅力,诗意化地演绎人类生态性生命存在的韵律,使人在展现自己的本质的客观活动中超越功利主义的局限,并对自然生态系统这一生命共栖地产生美的体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应突破传统道德教育的范式,培育大学生诗意的生态审美情怀,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使大学生由传统社会的“经济人”转化为追求“诗意栖居”的“生态人”。

二、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根本目标

上世纪末,思想家池田大作与汤因比在谈到教育的目的时曾经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课题是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5]这意味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们找到正确合理的存在方式。因此,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培育大学生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和诗意的生态审美情怀,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时代“诗意栖居”的“生态人”,即“诗意的栖居者”。这无疑是生态文明时代每一个大学生,乃至每一个人的最合理、最崇高的存在方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最早提出了“人诗意地栖居”这一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重要命题。在海德格尔看来,所谓“诗意地栖居”是针对工业文明时代工具理性过分发展之“技术地栖居”而言的。其意在人类通过“天地神人四方游戏”,建造自己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从而获得审美的生存。海德格尔认为,“人诗意地栖居”有两重含义:一是栖息,二是筑造。栖息意味着人和一切生命一样自然地生存在地球家园中,接受天空、大地和季节的馈赠,尽量让人类个体的生命节奏与自然的生命节奏协调一致。罗尔斯顿也认为,人应把自然当作栖息地来看待,并以满意和感激的心情栖息于大自然中,而不是把自然仅仅当作资源来使用。他明确指出:“成为一个‘栖息者所要求于人的,要远远多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尽管它也要求人们明智地利用自然资源。人需要成为‘栖息者,这包含的内容要多于成为‘公民。”[1]462作为栖息者,“我们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物的管理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问题”[1]462。筑造意味着培育和保护,意味着价值创造。在海德格尔看来,筑造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爱护和保养,在于对生命家园的修葺与维护,在于对栖息的守护与积极筹划。他指出:“人不仅培养自发地展开和生长的事物,而且也在建造意义上进行筑造,因为他建立那种不能通过生长而形成和持存的东西。这种意义上的筑造之物不仅是建筑物,而且也包括手工的和由人的劳作而得的一切作品。”[6]

栖息是筑造的目的与前提,筑造是栖息得以展开的方式。人作为“栖息者”,意味着人不可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人作为“筑造者”,意味着人不应当停留在单纯栖息的层面上,而应当“超越其他存在物,实现一种与其环境和谐相处、且对其环境有益的有价值的层创进化”[1]461。一个具有栖居意识的人必然会以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必然拥有对生命的平和之心,并让自身和一切自然生命都处于自由自在的本然状态中;他会理解和尊重作为生命源泉的大自然,并作为大自然的完美的监督者和守护者而存在;他也会敬畏和热爱所有的生命,并通过劳作理解一切非人类的存在与人类的关联,尊重它们独立的生命价值;他会满怀诗意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并产生神圣而崇高的审美体验。总之,“诗意地栖居”是人这个智慧物种所独有的,它是人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终极的、理想的、完美的存在方式。“诗意地栖居”应当是也必然是生态文明时代每一个大学生乃至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

三、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原则应当是能够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特点,并且能够指导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顺利进展的准则。我们认为,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有人本原则、体验原则和自律原则。

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指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存在、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属。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必然也是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以人为本”是从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又将人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它主张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利用和开发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是一种合理的生存活动;但是,它要求人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过程中,不能超出大自然的承受能力,不能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而要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出发,去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在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性;以人为本,关心人,关心人的利益,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开发人的价值和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

体验原则,又称生态体验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都作为“体验者”,共同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共同去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自然与生命,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善待自然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准则。生态体验原则把知识学习与体验者的生命意义关联起来,从感性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出发,既注重做人的基础品格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又注意德育先进理念的引领,主张以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和谐存在与互动体验为进路,凸显教育的实践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使作为“体验者”的师生双方在探究和自主感悟过程中,不断培育和创生健康的人格,最终达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自律原则,在此又称生态道德自律原则,是指在教育和日常生活过程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要自我约束,自觉遵守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与美丽。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仅仅依靠外在的法律制度或道德原则和规范等他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人们的道德自律。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7]这说明,人类的自律意识对道德人格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培养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信念,塑造出人们的道德人格,也就不可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因此,要培育大学生的生态人格,关键是要遵循生态道德自律原则,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自律意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64.

[3] 温茨.现代环境伦理[M].宋玉波,朱丹琼,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7.

[5] 池田大作,汤因比.眺望人类新纪元——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谈录[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71.

[6]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

【蒋国保,韶关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广东韶关,512005】

责任编辑/赵 煦

猜你喜欢
关怀诗意人格
以鸟喻人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虫子的诗意奇旅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永恒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冬日浪漫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