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培养

2009-09-23 04:55赵成福
学理论·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调查

赵成福

摘要:学习动机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学习的动机系统中具有核心意义,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直接因素。那么师范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如何呢?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师范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进而提出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做法。

关键词:师范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激发和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200—05

智力因素构成学习的操作系统,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的动力系统,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特征、课堂气氛等。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因素并无明显的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着差异。重视非智力因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能够使学生学习动力充足,师生合作愉快,师生潜力得以发挥,教与学的效果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学习动机具有核心意义。它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一、研究的意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导致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其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因而它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大多是介绍国外有关学习动机的理论,也有一部分经验探讨性的研究。关于学习动机,有人按作用久暂将其分为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从来源出发又将之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也有人按学习动机作用的主次不同,将其划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导性学习动机[3]。包若维奇则把学习动机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与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关系,另一类和儿童与周围更广泛的相互联系有关系。Biggs和Moose讲学习动机分为四类:外部动机,指学生学习动机指向“学习结果带来什么”,不指向学习过程,甚至不指向学习结果本身;社会动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身边的某类重要人物高兴,这时的学习不是指向物质结果,而是指向一种人际关系或情感的和谐;成就动机,学生可能因为期望或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竞争并击败对手来提高自我,因而重视学习的价值,内部动机,学生的学习可能仅仅是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因学习之外的其它东西。还有学者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部分[4]。以上有关学习动机的结论都是据国外的研究所得。事实上,不少学者的研究发现,动机并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历史的原因对学习动机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自己的特点。鉴于此及笔者对师范大学的了解、调查来研究一下师范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并进行反思。

二、当前师范高校学生学习动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外部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1.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1)学校因素的失误主要有:部分教师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考研率;部分教师不公平,对部分学生缺乏尊重、关怀和理解,甚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部分教师水平低,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存在问题;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教材有脱离实际和社会发展及学术水平过高的问题,存在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不协调等。而一些师范院校不以师范办学为宗旨进行创新,走出自身特色,反而努力想甩掉师范的帽子,这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对师范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2)家庭方面的主要因素:父母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正确,过分注重子女的成绩;父母教育态度、方式方法不正确,如学生一进入大学便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而这种自由是一种"放任”;父母不根据子女实际情况期望过高或不关心子女学习;亲子之间存在矛盾;家庭存在问题,如经济条件差,父母不和等。现有的师范生大多来自农村,父母教育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也不是太高,而且大多数父母尽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从不或较少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在大学的生活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刚入学的大学生极易处于精神上的“断奶期”。

(3)社会方面的因素:社会意识形态与社区教育的环境差,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治安不好,甚至波及校园治安等。

青年学生由于认知能力还不完善,所以常受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些同学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学业成绩不能达到期望值,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学习动机的多变性对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客观的社会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动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客观现实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同样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同时,高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也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内容、强度、类型诸方面随时间的推移、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的深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研究表明,在低年级学生中学习动机的多变性表现较为突出,他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样样东西都觉得新鲜,都想学习。然而由于他们的兴趣不够稳定、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动机的强度就会减弱或转变。

3.交往问题对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提到交往确实是大学生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大了反倒不会与人相处了”、“不想与人相处,不能委屈自己,不如自己单独呆着”等想法困扰了不少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困难使许多学生情绪低落,这就间接地导致了他们学习兴趣的降低、学习动力的不足。

21世纪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激烈竞争的时代,是高度智慧化的时代。与人交往也是一种智慧活动。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大学生多以集体宿舍为主,大家生活在一起就需要交流沟通。好的宿舍风气可以带来好的学习心情,激发人奋进。

(二)学生自身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1.师范生对师范性缺乏明确的认识,学习动力不足

大部分师范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肩上所负的社会责任认识模糊,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糊里糊涂进来、糊里糊涂出去,再在三尺讲台上糊里糊涂讲课,由此致使学习动机不高。倘若这样也不叫误人子弟,那么便再也没有误人子弟之事了。笔者所在学校的新校训是“厚德博学,止于至善”,这好像是所有研究学问的人所想要达到的境界,并不仅对师范生。因此笔者认为,旧的校训则比较恰切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表者,首先要德才兼备,其中人品则应位居首位。站在三尺讲台上,能够无愧于心,对学生一碗水端平;把所有热情与汗水倾注在这三尺见方的土地上确实需要自己在学生时代就明白师范生的含义。奉献、热情、朴素等的优秀品质真的需要我们去切身体会。也许有的人会说老师也是人,是有一切欲望的。这话没错,但是你站在三尺讲台上就得为“教师”这个称号负责。也许没有人会介意工人一生中做了几件有瑕疵的产品,因为他可以返工,甚至可以淘汰这些产品;也许没有人会介意农民锄的草不净,因为那依然可以种庄稼,可能还会长势旺盛;但是教师在工作中却马虎不得,他不能淘汰任何人,也没有资格淘汰任何人,他不能忽视任何细小的情节,或许那将是致命的影响。由此我们便明白了师范二字的凝重。我们应该引以为豪,而不是嫌弃他的落伍与无奈。

2.人生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

一些急功近利、讲究实惠、追求眼前物质利益的学习动机在高年级大学生中占一定比例。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好的工作,得到较好的物质生活待遇。据统计,九十年代初时,纯粹为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学习动机人数约占32%,而现今在这一层次的人数已过半[5]。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现今的考研热在师范院校愈演愈烈对师范生的职业定位的影响是利是弊?这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师范大学的学生基本来自农村,许多学生上师范就是为了跳出农村在城市工作,这样可以获得功名利禄,光宗耀祖。这种想法致使学生把师范大学作为自己人生的跳板,而不是真正热爱教育事业。

许多师范毕业生都抱怨找工作难,其实市场上十分缺乏教育工作者。据调查,许多师范生为了忙于考研,获得更高的学历甚至放弃大学最后的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最后、也是最有意义的课程,它是学生学习理论到实践的衔接过渡,为学生找工作打下基础。放弃教育实习的学生一上讲台就露出了各种弊端,大到讲课内容的完整性,小到教师的教学风格、言谈举止。试问这样的求职者如何让人满意?这样的教育者如何能让人放心把孩子交给他?

3.学生人生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

一年级的大学生刚刚经过紧张的高考冲刺,来到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那种万人争过独木桥后,面对一片宽阔大草原的放松,那种进入大学后飘飘然的美好感觉使不少学生开始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喘口气歇一歇的想法,想不起来要去设定新的人生坐标体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茫然无知,人生目标不清晰。这些学生常表现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起来没劲。一些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过分热衷于社会性工作及文体活动;一些学生课上呼呼大睡,课下沉迷于电脑游戏机或打扑克中。

有的学生所学的学科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选择,缺乏学习热情,平时与专业教师、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接触机会又较少,因而对自己所学的学科只是一知半解;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会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从而导致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动力由此降低。笔者对此感触颇深。自笔者入学以来便处于这种状态,由于没有得到较好的指引及自己的及时调整,曾在一段时间极度低迷,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总觉得别人欠了自己什么似的,生活在抱怨之中。笔者所处的班级环境也是如此,而这一情绪一直影响了我们四年,致使班级的学习风气并不良好,班级学习成绩在系中一直处于劣势。

人生目标的不清晰,对专业缺乏了解不感兴趣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动力不足的学生,学习只不过是为应付考试或尽快完成学业,因此在学习上不重思考、不求甚解,只是按照考试需要而死记硬背;不会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学科的认识;不会对自己所学的学科做详尽的资料搜集或深入研究,从而建立新的观点;不会制定长远的学习目标或具体的学习计划,极少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成就动机低,对自我期望低,不能很好地进入大学的学习情景,而这对于师范生来说是致命伤,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后拿什么来教学生?

4.近景性的学习动机占绝对数量,学习动力不足

近景性学习动机是指由学习的直接兴趣和直接结果引起的一种学习动机[6]。这种动机所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也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如学生积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取得高分以博得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以及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羡慕。这种动机就是近景性学习动机,在它驱使下的学习活动,在学习目标实现后,动机的强度就会显著的减弱,学习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努力了。目前大学生的近景性学习动机的变化呈现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学习的直接兴趣所引起的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其中一年级占32%,二年级占31%,三年级占28%,四年级占27%;二是由学习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学习动机,也是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一年级占25%,二年级占24%,三年级占21%,四年级占6%。近景性学习动机所占的绝对数量提醒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强化其具有社会意义和深刻的个人意义的远景性动机。

5.学习适应困难,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其学习和生活都是由家长、老师进行包办式的管理,造成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依赖性。进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的自理能力都很差。一般来说,中学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有指定的教材,课时少,课程门类也不多。大学与中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别,大学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大学里课程门类多,课时多,教师讲课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这样一来,对于依旧沿着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学生便时常觉得学习时有心无力,不理解的知识越积越多,致使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在知识的选择上,现今的大学生也面临着非比以往的困难。怎样选择知识、什么知识有用?时常困扰着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知识化是它的两个主要特点。日本全国科技政策研究所关于“2000年的科技预测”报告曾指出:从1993~2003年的10年内,人类知识将有爆炸性突破;从2010~2020年的10年内,人类的知识将比现在增加三到四倍[7]。还有一组数字也很能说明问题,通常全世界一年有80多万种不同的书籍面世,如果每天读一本书,你得花两千多年才能读完,求学者将如何对付这无穷无尽的书籍将是个大问题。

三、师范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学习动机是与满足学习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是激励学生学习的理由。分数实在不是很合适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刺激和评价依据。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意义的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一)外部因素的激发和培养

1.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良好的集体氛围对其成员的学习动机、个性有重要影响,个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要求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动机由于想到所在集体的重视而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可以由此提高。所以,努力形成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集体氛围,对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作用。

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环境。这种氛围和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8]。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促使其形成好的思维品德。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条基本教育规律。这就要求:首先,要致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发挥知识和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使整个社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其次,要有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师水平、教改的成效以及校风、学风和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影响。一个具有良好校风的学校环境和一个好学上进、温暖融洽的班集体,都能对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然后,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

宿舍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宿舍的环境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小环境,良好的宿舍风气,就能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值得提到的一点是:卧谈。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有“卧谈”的习惯,这是宿舍成员之间交流情感及探讨学习问题的美好时刻。因此,宿舍的学习风气不容忽视。

2.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正确而又明确地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高尔基)。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不但要依靠认识兴趣的动机,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动机,其中启发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动机是特别起作用的,这些动机使学生克服学习上不可避免的困难,体验由于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愉快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感和责任心迫使学生努力去掌握知识、技能和技艺,以便尽管对该作业没有兴趣,但仍然坚持获得必要的结果[9]。”所以,只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体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相反,没有明确地学习目的,认为读书是为了应付父母教师的差事,上课是混日子,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教育,注重根据学科的性质、知识的特点、教学形式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目标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教学总不能被“小目的”困扰着,必须同学生的大奋斗目标、未来的生存、社会的需要等联系起来,这样的教育才会持久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才会始终不变。

3.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求知欲是对知识的热烈探求,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强烈的求知欲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重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求知欲的基础是对知识的热爱,是对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理解。

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所谓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学习中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10]。一般来说,问题应具备一定难度的。对学生来讲,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又必须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解决的。用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理论说,即这些问题必须是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那些“高而可攀,跳起来答”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他们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

4.及时反馈与适当有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亨利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反馈的重要作用。他们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三组,每组给予不同的反馈。对第一组,学习后每天告诉其结果;对第二组,每周告诉学习结果;对第三组,则不告诉学习结果。如此进行八周后,改换条件。除第二组仍旧告诉其学习结果外,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条件对换,即对第一组,不告诉其结果;对第三组,则每天学习和测验后就告诉其学习结果,这样就又继续了八周。

实验结果表明:在第八周后,第二组显示出稳步的前进以外,第一组和第三组则情况变化很大,即第一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成绩则迅速上升。由此可见,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是每天的及时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更佳。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则缺乏学习的机理,很少进步。

为了充分发挥反馈的促进作用,还应对其学习态度和主动性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和惰性。”因此评价应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且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使学生们心服口服。

5.合理开展学习竞争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争活动,学生的成就动机会更加激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有所增加。但是竞争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竞争内容应多样化。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开展个人才艺能力竞赛,师范生基本功大赛、绘画、演讲、摄影等课余文化知识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使每个人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2)在多种竞赛形式中,应以团体间竞赛为主。这样可以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经历过军训的学生对这一点应该体会很深,会操、拉歌等活动都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6.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内容的新颖和丰富,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引起学生的新鲜和好奇,两者都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或专业,坚持贯彻“教书育人”的方针,采取以下教育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和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增加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新颖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新异刺激的反应。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添必要的实物、试验设备和挂图之类直观教具,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启发式教学应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于教师潜移默化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名人榜样激励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比如,组织名师进行学术讲座,观看英雄人物系列电影等来激发学生追求上进。名人榜样激励法的合理运用和在不同场合巧妙布置,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

(3)成就体验强化法。大学阶段是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情绪情感具有易变性、冲动性和两极性的特点,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我”开始分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时常发生冲突或碰撞。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测验检验掌握知识的测试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深浅、速度、难易程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成功体验进而自我肯定,对学习的动机产生积极影响。

(二)学生自身因素的激发和培养

1.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价值观作为评价和衡量所有人的所有行动好与坏、对与错的心理倾向性或根本观点,推动着人进行各种自认为有价值的活动。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正确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学生具有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能指引他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努力学习。因此,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开设社会实践课是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一种有效途径。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会能转变人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学生对此认识不足,要让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加深理解,如参观、调查等活动。对于师范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好的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能称之为好的。俗话说师正才能育人,只有老师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育出具有“德”的学生。因此,师范生必须在学会学习之前学会做人,树立科学人生价值观。

2.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1)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成功学的始创人拿破仑·希尔说:“成功是产生于那些有了成功意识的人身上,失败根源于那些不自觉的让自己产生失败意识的人身上[11]。”因而只有逐步树立自立、自主、自信、自强、自制的意识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2)学生观看与想象和自己差不多学生的成功操作,获得替代性强化(班杜拉)。

(3)通过归因训练,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评价。

3.设定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的学生占了63%,“我几乎毫不费力就能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占0.54%,这说明不少的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高,从而不易实现,结果不得不放弃。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过易的目标不能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学习动机;难以实现的目标也容易使自己畏难、气馁,而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使自己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责任,学生自身也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韩敬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38-248.

[2]陈琪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124.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4-258.

[4]万云英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116

[5]周谦主编.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38-274.

[6]冯忠良,伍新春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23-225.

[7]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4-308.

[8]林建华主编.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8-165.

[9]沃建中主编.曹凌雁,郑正华编著.心理健康教育之道-自我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8-116.

[10]沃建中主编.张璟,李琪编著.心理健康教育之道-学习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96-210.

[11]林崇德,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86-99.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调查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Non—English Majors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