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启示

2009-09-23 08:46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发展进程经济体制启示

耿 燕

摘 要: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制度的适当与否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发展速度的关键所在,也是判断经济发展是否有潜力的指向表。

关键词:经济体制 改革 发展进程 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029-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30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对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对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体制完善,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到市场,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计划经济为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完善阶段”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直到1984年确立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是改革的启动和探索阶段。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正式起步。会议强调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1979年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把改革开放放在了重要位置。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要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农村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随后推广到全国。企业改革方面,开展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在财税体制方面,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在流通体制方面,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培育农产品市场。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阶段。自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这一阶段是改革的深化和展开阶段。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从理论上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着眼于探索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体制,实行承包制、租赁制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进行以厂长负责制、工效挂钩、劳动合同制为内容的企业领导、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采取“调、放、管”相结合的方针,理顺比价关系,改革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商业经营管理体制,发展非国营流通企业;大幅度缩小指令性计划,改革银行组织体制,实行各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变单一税制为复合税制;对部分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减少管理层次,扩大地方自主权。同时在治理通货膨胀、启动资本市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阶段是确立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阶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紧接着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框架的设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保证。”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思想理论上的一系列新突破,推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这一阶段的改革继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在企业改革方面,制度创新的力度显著加大,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中央和地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积极推进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推动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形成。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使国有资本逐渐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市场化改革方面,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逐步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失业保险、社会救济制度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自2002年11月召开党的十六大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阶段是改革日趋完善的阶段。

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健全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指导,会议要求按照统筹兼顾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截止目前,主要的改革措施有: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健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了投资体制,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水、电、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回顾30年改革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一是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二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三是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资源配置功能显著增强。四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五是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六是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他各项改革有序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变迁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GDP从3624亿元增长到18.2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9.4%;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1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是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与此同时,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如何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经过3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这一体制模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其主要特点有:

1.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中国逐步确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一方面,要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把计划与市场、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有机结合,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2.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处在发展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中,国家不仅是宏观调节的主体,也是公有制的主体、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主体,是推动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以发展为导向的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3.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包括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三,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第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贯穿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全过程。

4.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开放与改革、开放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但我们还应看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始终保持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同时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模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已经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色和根本优越性,它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中国经济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经验。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30年的改革进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突出的有:

1.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体系。典型的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十六大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做出创造性的理论贡献。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每一次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都带来了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推动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坚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调动各方面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改革既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要充分扩大社会参与度。实践证明,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基层单位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基础和依据的。我们的改革始终注重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扩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把政府合理引导、积极推动与充分发挥群众改革创新的自主性、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完善改革的推进方式,统筹兼顾,加强总体协调。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注重协调配合,不失时机地实现改革的重点突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是一些触及深层利益关系、配套性强、风险比较大的改革,而且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使得改革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的要求更加凸显。

4.坚持先行试点,先易后难渐进推进。我国改革的典型特征是采取了先行试点、总结推广的方式。这种由点而面、先易后难的改革推进方式,既控制了风险,又通过有效的推广机制使成功经验能够迅速普及,成为我国渐进式改革战略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重要途径。

5.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改革措施的出台和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注重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同时注重从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努力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通过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达到以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同时,发展和稳定也提供了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就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宗旨的经济改革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因而,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它的成功不仅会促使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 河南平顶山 467000)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发展进程经济体制启示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