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提升

2009-09-23 08:46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经济效益商业银行

王 瑾

摘 要: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高速增长,为商业银行搞好信贷结构调整、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契机。信贷结构调整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课题,文章从信贷结构调整的认识、信贷结构调整是商业银行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信贷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贷结构 商业银行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191-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信贷资金的运行对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我国信贷投放高速增长,上半年我国信贷投放总量7.37万亿,同比多增4.92万亿,信贷资产的高速增长,要求商业银行具备良好的市场拓展能力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搞好信贷结构调整、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契机。信贷结构调整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问题作一探讨。

一、对信贷结构调整的认识

国际上大多数比较先进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占比一般为30%~50%,而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占比一度曾高达90%以上,目前也都在60%以上。据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统计,2008年存贷利差达5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2/3以上的利润来源于放贷款的利差收入。信贷资产的管理、信贷结构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

信贷结构的表面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的分布构成,是信贷总量变动的结构基础和支撑,其内在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中各品种、客户、行业、区域、期限等多层次的有序组合。它既有数量特征,也有质的规定。通常讲某行业或某客户所占份额或比重是信贷结构直接的数量特征,信贷资产总量内的各种比例关系是信贷结构的派生数量特征。信贷结构质量特征主要是指在总量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社会经济发生较大变化或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要求或目标发生重大调整时,原先的信贷资产分布构成就会发生相互更替,一些主要品种、主要客户、主要行业就会变为次要品种、次要客户、次要行业。这种变化推动着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不同的信贷结构代表着不同的信贷资产组合,不同的信贷资产组合形成不同的风险-收益状况,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有着不同的抵御能力。要形成抗经济周期波动能力较强的信贷结构,就必须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周期的演变规律,建立数量化的风险分析模型,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准确判断宏观经济波动对全行信贷资产风险-收益状况影响的机理、途径、程度和分布,提高信贷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为改善全行信贷资产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商业银行要实现风险防范与控制基础上的收益最大化目标,依据这个目标来不断地调整信贷结构,使信贷结构不断地优化。就此而言,信贷结构调整是加快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是优化信贷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通道,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同时,信贷结构调整也受到经济、社会、市场、客户、环境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二、信贷结构调整是商业银行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

1.加强结构调整是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客观要求。合理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是提高商业银行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前提,是贯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一项长期工作。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围绕效益和质量根本目标,争取优质客户、淘汰不良客户,进入新的发展行业、退出限制性行业领域,拓展发展环境好、市场潜力大的区域市场和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产品,收缩信誉差的区域份额和效益不高的产品,以合理的业务结构、最优的资产质量、最佳的经营绩效凸现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2.加强结构调整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结构调整不仅是业务结构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的具体体现。要做好结构调整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市场分析和反应能力、优质客户识别和评估能力、产品服务创新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提高市场营销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要把结构调整融入到经营管理理念中,坚持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市场拓展原则,准确把握进退时机、把握调整力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把结构调整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市场营销、资源配置和客户管理向清晰化、科学化、高效化的结构调整方向发展,走上精细管理和理性发展的道路。

3.不断提高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能力和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对客户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产生较大影响,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和效益。因此,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及产业升级动向,前瞻性地把握行业、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及时、准确、畅通的市场及政策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渠道,提高对市场快速响应能力和客户的分析甄别能力,不断从行业、区域变化中动态把握客户的进退,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同时,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差别化的产品组合及交叉营销,加大优质客户的市场营销力度,确保资产业务持续稳健协调发展。

三、信贷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的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

1.信贷结构调整必须坚持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当前,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已经实现上市,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商业机构,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就是银行价值最大化,努力追求股东回报最大化。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包括信贷结构调整在内,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2.信贷结构调整必须遵循“三性”原则。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有机统一是衡量和评价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分布合理性的尺度和标准,是确定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的重要依据。信贷结构调整是要有成本的。信贷的进入或退出都是一种交易行为,交易成本是进入或退出成本的核心部分,包括银行为实现信贷进入或退出收集信息的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机会成本等。根据成本一收益均衡的原则,只有当进入或退出的成本小于收益时,这个交易才是可行的。如果成本等于甚至高于收益,就没有必要去做这个交易了。具体来分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就是不断增加高收益、低风险的信贷资产比重,降低高风险、低收益资产的比重,控制低风险、低收益资产的比重。同时,还应注意流动性风险,在期限上把握好合理的比例关系。避免为了追求高收益而忽视流动性风险,尤其是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太发达的情况下,信贷的期限结构失衡很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3.信贷结构调整应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方向的调整。信贷结构调整是建立在对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基础上的一种超前性调整。对未来的分析判断、预测本身就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这对决策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要有一个明确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与计划并作为指令性要求,各分支机构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并以信贷目标结构来评价各分支机构的信贷行为。由于信贷结构调整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需要经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决策层应在可以预见的诸多因素中筛选出具有本质性、长期起作用的关键因素。

4.信贷结构调整应是商业银行发挥比较优势的调整。一个前瞻性强又有实现可能性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本身就是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层决策水平、决策能力的一种体现。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要避免雷同化,每家银行的比较优势不同,信贷结构调整的目标也会不同。商业银行应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信贷结构,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来防范和控制风险,来提高单位信贷资产的盈利能力,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信贷业务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因此每一家银行都应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谨慎把握,做自己最熟悉领域里的业务。对比较陌生的领域要谨慎,对一些比较“热”的信贷对象,不能盲目跟从,否则就有可能陷入困境。

5.信贷结构调整要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宏观经济调控是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为促进经济发展、保证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由于信贷资源量的有限性和信贷业务的风险性,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应给商业银行以积极的引导,既不干预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又利用好有限的信贷资源,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部门要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经济的要求,善于运用经济手段、经济方式来引导社会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向国家预期发展的领域和项目,如大型基础设施、中小企业等。这样既可以加快经济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又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还可以避免盲目投资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也要认真研究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顺势而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促进经营水平的提升。

6.信贷结构调整既要发挥增量调整的导向作用,更要发挥存量调整的基础作用。发挥信贷增量在信贷配置中的导向作用,推动全行信贷结构改善,不容易引发信贷压缩所导致的客户关系紧张,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但信贷增量是稀缺资源,在信贷增量配置中,应该将结构调整目标考虑进去。通过在某一行业、区域新增信贷投放,促进另一行业、区域信贷退出,“以进促退”,以一个方向的信贷新增,换取另一个方向的信贷退出。但受全行风险承担总量限制,信贷增量有限。因此,在利用好信贷增量的同时,全行要更加重视存量结构调整,如果仅仅重视增量调整,不主动对存量贷款进行调整,容易导致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信贷进退的时机。另一方面,从存量入手调整信贷结构,丰富了结构调整的手段,可以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业务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金融创新,利用“资产证券化”、“贷款出售”等投资银行手段,积极主动地调整资产组合。

四、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内容

1.行业结构调整。建立起“依托支柱行业、发展成长性行业、优化传统性行业、退出限制性行业”的行业发展体系。

支柱行业。对电力、电信、石油石化、公路、铁路、民航、港口、城建等支柱行业,坚持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支持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先配置。加大对行业发展动态的分析研究,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地方政策的变化,积极关注垄断性行业改组改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机会,制定积极的营销策略。把握行业整体发展态势,突出客户差别,重点支持支柱性行业中的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提高支柱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继续加大对支柱性行业优势客户的联动营销力度,加强客户信息收集,有效控制单一客户和集团客户的贷款集中度,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保持支柱行业信贷业务稳步增长,大力拓展中间、存款业务。

成长性行业。对广电、报业、物流、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教育、医药、旅游等成长性行业的优质客户,积极拓展负债、中间、资产业务。加强对成长性行业发展趋势、市场潜力、产品与服务需求的深入分析,制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营销策略,把握行业整体风险,加大对成长性行业客户分析评价和甄别力度,动态把握客户经营状况和风险变化,积极拓展各项业务。坚持积极支持、差别化发展的营销策略,重点加强对成长性行业排头兵优质客户的信贷支持,保持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行业信贷业务的稳步增长。根据成长性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加快产品创新,提供优质客户综合化服务能力,提升服务价值和盈利水平。

传统性行业。对钢铁、铝业、机械制造、船舶、烟草、煤炭、化工、建材等传统性行业要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行业排头兵、大型优质企业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依托,要继续巩固支持大型优质客户,坚决从规模小、技术落后、质量差、存款少的客户中退出。严格执行客户准入制,适度控制新增信贷投放和行业信贷总量,以结构优化调整、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实现行业整体资产质量的持续提高。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等信息,重点支持经济效益良好、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行业排头兵客户,有选择地支持传统行业中采用高新技术、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良好的项目和专业化经营的高科技企业,对没有发展潜力行业中的劣质客户实行信贷退出。积极发展传统行业的负债和中间业务,提高行业的投入产出水平。

限制性行业。加强对限制性行业排头兵等优质客户支持的同时,严格控制信贷风险高的纺织、商贸、餐饮娱乐、农业、食品等行业整体信贷新增投放。这些行业虽然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但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行业增长缓慢、市场竞争激烈、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整体偏低,是商业银行业务行业结构调整和实行信贷客户退出的主要对象。

2.客户结构调整。在明确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群的基础上,以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为基础,加强客户综合贡献度科学定量分析,根据公司客户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重要性、综合贡献度和信贷资产质量以及发展潜力,建立客户分类管理体系和客户准入、退出机制,全力巩固优质存量客户,不断拓展优质目标客户,压缩低效退出类客户,扩大基本结算账户占比,建立起能够支撑公司业务有效发展、提供稳定收益来源、可持续盈利的优质客户群体。

重点客户。对行业性跨地区集团类客户、重点建设项目法人客户、跨国公司及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国内绩优上市公司、事业法人客户、优质民营企业、优质高科技企业、优质中小企业中发展前景好的客户等重点客户,积极营销,不断提高重点客户有效市场份额。尽快建成一个依托性强、附加值高,收益来源稳定、保障商业银行业务持续发展的重点客户群体。

巩固类客户。对巩固类客户进行深度挖掘,积极争取巩固类客户的基本结算账户,加强银企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开立基本结算户为突破,争取结算类资金和开展代理、理财咨询、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根据客户资金需求重点跟进,根据资金来源,合理匹配贷款期限结构。

维持类客户。对维持类客户,加大维护和优化工作,在提高资产质量、保障收益的前提下,严格执行信贷核准制,降低维护成本,巩固维持类客户基本结算账户占比。

退出类客户。对企业发展前景一般、工艺技术落后、经营状况较差、信誉不佳的贷款客户,在采取有效的资产保全措施、努力降低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实行信贷退出。在退出策略上,原则上不受理新增贷款申请,以展期、转贷、借新还旧等方式逐步减少退出类客户现有信贷存量,采取先收利息后收本金、逐步收缩的策略。在退出措施上,根据客户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退出政策。积极参与企业兼并、重组,盘活不良贷款,核销呆账,探索证券化、拍卖、不良资产推介等新的退出通道,对关联性强的贷款进行捆绑式处理。

3.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思路:依托传统产品优势,加强新产品研发,充分挖掘客户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功能,突出中长期贷款、资金结算网络、票据业务、供应链融资等产品。按照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改善收入结构,增加赢利稳定性。加大产品组合营销,创建公司业务核心产品品牌。

加大八大重点产品营销:一是中长期贷款产品组合;二是资金结算网络;三是票据贴现业务产品组合;四是集团客户服务产品组合,包括买方信贷、循环额度贷款、法人账户透支、项目融资、现金管理、理财咨询等业务品种;五是财务顾问、投融资咨询、审价咨询、委托贷款、交易资金托管业务、银行卡、银期转账、衍生金融工具、基金托管以及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产品;六是国内信用证、各类保函等表外业务产品;七是公司客户外汇存款、国际结算等产品;八是国内和国际保理业务。

参考文献:

朱小黄.宏观调控是银行调整信贷结构的良机.金融时报,2008.3

(作者单位:山西省建设银行公司业务部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经济效益商业银行
如何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休闲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对提高煤矿经济效益措施的探讨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