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上海圈”——长三角区域发展探索

2009-09-23 08:46洪田芬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长三角上海

洪田芬

摘 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上海都市圈的发展框架。文章从中心城市上海的发展提升和次中心城市苏州、杭州、宁波的产业发展两方面来阐述上海都市圈的发展之道,并通过对这一构架中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解析了上海都市圈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上海 都市圈 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251-03

一、发展基础——长三角区域

1.地域基础。长三角区域不仅拥有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重要的区域乃至全国中心城市,而且还有大量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是一个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构建完整、等级分明的城市群体。

2.经济基础。在中国,沿海、沿江两大经济带决定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而长江三角洲位处这两大经济带的结合地区,传统经济基础好,经济地理区位最为优越,集中并叠合了两大经济带的共同优势,具有经济中枢的支配地位。2004年,长三角16城市人均GDP就超过了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3.政策基础。中国的三大城市带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最早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地域,已有2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走在我国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最前列。2006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城镇体系发展的整体思路,即最终形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

二、区域限定——上海都市圈

1.发展特点。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上海,是亚洲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具有发展国际间联系的最佳区位优势,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核心。从长三角地区过去的发展情况来看,凡是在融入上海、主动接轨上海的过程中能正确定位,且接轨上海的意识强烈、工作力度大的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如苏州和无锡;反之,则陷入了区域发展的低谷区或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如湖州和嘉兴。

由此可知,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内聚性强,吸引作用大于辐射作用,具有明显的极化特征。这种极化特征一方面要求在都市圈的建设中,应特别强调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宜以由上而下的控制发展模式指导建设。

2.发展范围。“在中国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上海至南京一带,有两个都市圈,一个是具有国际性的上海都市圈,一个是具有相当规模和明显优势的南京都市圈。”可以说,长三角区域是由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构成的。

从实际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情况来看,“南京圈”是自成体系的。作为目前长三角区域中距离上海最远的城市,客观的空间距离使得南京在接轨上海方面是最弱的。而与此同时,南京的经济基础、市场辐射能力和经济腹地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上海的经济依赖性也是最弱的。

而以极化型发展区域的普遍特征而言,由于中心城市的绝对主导控制作用,其发展区域应由中心城市的直接强辐射范围限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三角地区发展都市圈经济的起始点应在上海中心城市强辐射范围的“上海圈”内,即上海一日交流圈范围之内(包括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常州市、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10大城市),而非整个长三角区域。

三、中心城市——上海

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核心,与纽约、东京等世界级大都市相比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上海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不高,总量偏低,限制了城市发展的层次;二是低层次服务业仍占据上海城市服务业的大多数,限制了城市发展的品质;三是上海本身城市的辐射吸引能力仍然不足。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都市圈,首先要从这三点上对中心城市进行提升。

1.提升产业层次。要提升城市产业发展层次,首先是要提高上海第三产业功能的总量。上海现阶段的发展战略仍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重,且对第二产业狠抓不放,与周边地区在吸引外资上展开竞争,使上海的产业发展始终不能再上一个台阶。20世纪90年代,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就已经达到了82.6%、81.1%和76%;相比之下,上海近年来第三产业比重始终在50%左右浮动。

上海本应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之所以裹足不前,并不仅是行政界限和旧有思想的桎梏,更重要的原因是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缺少一个以统观全局视角建立的协调竞争规则,缺少一个更高层次的主导控制力量,使上海在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仍有后顾之忧。

“上海圈”的构建,恰恰能够赋予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新的力量,来突破困局。日本首都圈“改造一级依存型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多圈层型地域结构”的发展战略,正是以东京圈的整体建设作为推进手段的,即以一种规划意义上的,可具体实施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作为区域一体化的引导力量。如果能够建立这样一个区域协调竞争规则,上海便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发展服务业,切实将服务业作为上海国民经济的支柱来培植。

2.提升服务业品质。纽约、东京等中心城市,其主要功能都集中于金融、信息等高端产业,上海要大力发展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高层次服务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纽约曼哈顿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比较可知:曼哈顿区的主导服务业为金融保险业和信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也占据一定比例;而浦东新区的金融保险业仅占4%,信息服务业仅占2%,而批发零售业和其他服务业(主要是居民服务)从业人数却超过50%(分别是31%和24%),服务业构成仍具有低端化的特征。

要提高上海城市发展的层次,首先,需要进一步改善其整体环境,增强对国内外大公司、金融机构、各类商务企业的吸引力;其次,争取中央政府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政策支持,促进更多的中央级企业将部分功能向上海转移,使上海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再次,以政府政策推动城市商务功能向陆家嘴CBD和外滩商务区集中,增加高层次服务业在城市内的集聚度。

3.提升城市发展等级。在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格局中,上海仅属于第三层次的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与东京、纽约等全球性城市和巴黎、洛杉矶、中国香港等区域性国际城市还有相当的差距。

要提升城市发展等级,向第二层次即国际区域性城市靠拢,在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上海必须实现:(1)国际性,即高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为提升城市的国际交往能力,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2)要形成较大规模的经济总量;(3)要有更强的外向吸引力及对内的辐射力,成为国际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中心。为此上海必须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要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必须在同国际资本流动主渠道、同高新技术制高点、同国际市场需求接轨方面取得突破,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引进跨国公司战略性投资上来,同时积极推动本土企业的国际化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次中心城市——苏州、杭州、宁波

“上海圈”的构建,一方面是上海城市人口与功能向外辐射,缓解上海压力的同时带动长三角地区共同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上海圈内多样化的产业集群形态,使得区域内分层发展,功能互补成为可能。根据2008年长三角城市竞争力排名,苏州、杭州、宁波作为长三角区域除上海之外发展度最高的城市,具有“上海圈”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条件。

1.杭州。杭州城市有三大优势:经济、政治、环境。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4781.16亿元,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其次,正如北京的建设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北京的行政力量优势和政治吸引力,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对省内企业商务功能的吸引远胜苏州和宁波;另外,杭州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优越的环境条件不但全国闻名,更享誉全世界。因此,以环境来吸引外商投资,设立商务办公机构,将是杭州走向国际化的突破口。

此外,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底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杭州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2.苏州。从苏州城市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适于吸引外商制造业投资、最适于塑造世界品牌的城市,也是IT产业成长最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最为迅速、最适于创业的城市之一。苏州是除了上海之外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已领先南京一段距离,苏州具有代替学术界原先提出的“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的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体系中的南京地位的实力和可能(已有学者提出设想)。

从与上海的交通联系和经济联系两方面来看,苏州是长三角区域内与上海联系最紧密的城市,甚至具有一定的“上海后花园”的性质。依托上海发展是政府一贯的发展政策。

从苏州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苏州经过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资源消耗率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愈发突出,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不足、流动人口等社会问题也逐渐凸现。苏州应调整产业结构,使单纯的制造业向创新研发、国际商务等为制造业服务的新型产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水平,实现由“制造业基地”向“制造业中心”的转型。

3.宁波。宁波是浙江省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口岸。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开工建设,宁波也被纳入上海一日交流圈的范围。

宁波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契机。上海港因其自身港口的劣势,使之无法与香港、高雄、神户等国际枢纽港竞争。宁波港作为东北亚航运中心的组合港,具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优势,可弥补上海港的不足,与上海港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这必将推动宁波港口、航运、金融、贸易的发展。

五、运行机制——都市圈网络关系

1.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间关系。中心城市与各次中心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是构建都市圈经济的基础。但不同的城市类型,决定了这种互补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形成了都市圈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

“上海圈”中,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上以培植最为经典的金融、高端商务、总部中心等功能为主导。

相对于上海,苏州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优势,对于一些IT、科研等不甚要求空间集聚度的商务功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与此同时,苏州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技术服务业,能够对上海高端商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因此苏州与上海之间的关系,以上海的功能外溢为主,苏州对上海的功能支持为辅。

而杭州发展民营企业总部、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定位,与上海的高端服务功能形成错层发展,二者之间是良好的层次互补关系。

宁波主要是以物流企业、重化工业等依赖港口条件发展的国内外大中型企业为对象的商务办公与生产服务业,这种较为低端的功能与上海有一定程度上的互补;但作为港口,其区位条件甚至优于上海,发展前景十分远大,在上海城市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阶段,仍然存在相当的竞争关系。

2.各次中心城市间关系。各次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也是决定区域都市圈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与其他次中心城市的产业同构度越低,发展的机会越大。

杭州作为浙江省会,对于浙江民营企业的吸引力是苏州和宁波无法比拟的,而宁波的发展主要在于港口经济的优势,两者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小;此外,两市同属浙江省这一行政因素的存在,使得杭州和宁波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良好的互补合作关系。

杭州与苏州的产业同构度虽然也较低,但在地理位置上离上海都较近,都具有相当的环境优势,在对上海外溢功能的吸引上,存在一定的竞争。

苏州和宁波,一是基本定位截然不同,二是城市距离较远,处于长三角区域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上,因此两者之间联系较少,处于功能平行的状态。

六、结语

无论是上海、杭州、苏州还是宁波,在现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单打独斗地建设“世界级大都市”无疑是不切实际的目标。降低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度,确立不同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互补发展,促进都市圈经济的发展,才是区域和城市的应行之道。

参考文献:

1.胡继妹,费新章.长江三角洲城市关系新整合的趋向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4

2.杨亚琴,王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5

3.杜德斌,智瑞芝.日本首都圈的建设及其经验.世界地理研究,2004

4.邹军,王学峰.都市圈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冯春萍,宁越敏.美日大都市带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城市问题,1998

6.华伟,赵芳.都市扩张与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关于上海市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

7.诸大建.从国际大都市的空间形态看上海的人口与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3

8.张颢瀚.上海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构筑中国经济战略主干线.南京社会科学,2003

9.袁新敏,张海燕.国外都市圈建设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借鉴与启示.上海综合经济,2004

10.段霞.世界城市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战略.城市问题,2002

11.左学金主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

12.景体华主编.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12)(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