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中村”改造 服务“扩内需”战略

2009-09-23 08:46朱世权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建议

朱世权

摘 要:文章阐述“城中村”改造在“扩内需”中的主要作用, 分析介绍杭州“城中村”改造对“扩内需”的贡献,提出加快“城中村”改造扩大内需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 “扩内需”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263-02

在金融危机面前,为了缓解出口下降的矛盾,我国提出了以拉动内需为动力的“扩内需”战略,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因目前我国农村购买力不强,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以城市化为主要动力的非农化过程,正是更多的农民转移到收入较高的非农产业中就业的过程。而这种收入提高的过程,也正是国内有效需求增加和市场扩大的过程。

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即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超过70%则进入城市化水平稳定阶段。目前杭州城市化水平已达62%,处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中后期。推进城市化,关键是要解决好“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三大难题,要破解三大难题,就必须改造”城中村”,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借地生财”,变农民为市民。杭州的实践表明,“城中村”改造一头连着城市化、一头连着新农村建设,肩负大项目顺利推进重任,工作涉及拆迁安置房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拆迁安置、产业结构调整等,既能产生直接投资,也能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可以在我市扩大内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扩内需”战略作出贡献。

一、“城中村”改造在“扩内需”中的主要作用

杭州已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城市化已成为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主引擎”。杭州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要实现城市化战略,关键是要靠大项目带动,大项目用地、拆迁安置房用地、配套设施、公共设施用地都要依靠“城中村”改造整理出来。当前,钱江新城、铁路“二线一枢纽”(杭宁、杭甬线和东站客运枢纽)、杭师大新校区建设、铁路“三线”(杭沪、杭长、杭黄线)等重点项目都需要通过“城中村”改造作为项目推进的前提和基础。我市目前绕城范围内原共有201个行政村(村域全部位于圈内),已有181个村列入撤村建居改革试点,该范围正是我市目前城市化和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今后几年,我市“一主三副六组团”、“20大新城100个城市综合体”和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的主战场也都在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具体来看,“城中村”改造对扩大内需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启动直接投资。扩大投资是保增长的当务之急、要事之首,要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确保我市在投资项目数量上快人一拍、质量上高人一筹,增强发展后劲。我市“城中村”改造始终坚持“政府做地”原则,拆迁安置房、配套基础设施也由各具有政府背景的做地主体实施建设。“城中村”改造涉及拆迁安置房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拆迁补偿投资等都是政府直接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2.拉动居民消费。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强、潜力大,要着力在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预期、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上下功夫。我市通过“城中村”改造,农转非居民入住拆迁安置房后形成的装修消费、家电消费需求非常大,同时拆迁过程中对农转非居民的拆迁补偿款和货币化安置补偿款也将转化为商品房消费、汽车消费,也有部分收入会形成银行存款,或者进行股票投资,最终都会进入投资和消费领域。

3.推动产业升级。“城中村”改造后,原先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必然要转型升级,会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档次得到提升,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将引导出新的消费支出。

二、杭州“城中村”改造对“扩内需”的贡献

自2001年大规模启动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建设以来,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在拉动内需、扩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后几年,随着我市“一主三副六组团”、“20大新城100个城市综合体”和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建设,给“城中村”改造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发挥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提供了平台。

1.拆迁安置房建设投资。截止2009年5月,全市拆迁安置房累计开工2313万平方米,累计竣工1338万平方米,已竣工项目按平均建安成本3000元/平方米计算,已开工未竣工项目按1500元/平方米计算,已直接投资约548亿元。2008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0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的33.9%;2008年,拆迁安置房开工409万平方米,竣工222万平方米,直接投资约95亿,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9%。去年以来,随着“四统一、三分开”统筹管理拆迁安置房理念的贯彻实施,拆迁安置房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2009年计划开工拆迁安置房300万平方米、竣工180万平方米,从目前进度情况看,也很有希望超额完成。根据杭州市住房建设规划,2008、2009两年我市城区(不含萧山、余杭)规划建设普通商品房建筑面积1000-1300万平方米。由此可见,拆迁安置房年开发建设量已进一步接近商品房年开发建设量水平,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2.基础设施投资。这里主要包括道路方面建设投资,我市城建计划中已累计安排资金70亿元用于城市主、次干道建设,这些都与“城中村”改造和大项目建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我市还陆续启动了撤村建居地区30米以下配套道路和支小路建设,加快撤村建居地区基础设施配套。截止2008年底,撤村建居地区30米以下配套道路建设已累计安排市级资金约1.5亿,配套建设54条道路,其中15条道路已投入使用;支路建设由市区两级投入资金约3亿,整治完成道路50条。

3.农转非居民消费。(1)装修及家电消费。截止2009年5月,全市累计已交付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1056万平方米(除去地下室,住宅及公建面积约为960万平方米),约6.7万户(10.7万套)。按每平方米装修投入1000元,每套房屋购买家电2万元计算,形成消费117亿元;(2)拆迁补偿款。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5月,全市累计已拆迁农转非居民户42802户,按户均补偿款60万元计算,共计257亿元。农转非居民领取该部分补偿款后,除去回购拆迁安置房支出,剩余资金进入消费领域形成商品房消费、汽车消费、股票投资等,部分成为银行存款,也最终经银行转化为投资或消费。城市居民拆迁户大多选择调产安置,依据评估实施等价交换,所领取补偿款主要用于回购拆迁安置房,故未对城市居民拆迁安置款进行统计。

尽管我市“城中村”改造在扩大内需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各区政府(管委会)的具体安排,经初步统计,2009-2011年,我市“城中村”改造需拆迁农转非居民2.5万户,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1200万平方米,竣工拆迁安置房530万平方米,安置5.5万套。经初步测算,可形成拆迁安置房建设直接投资约260亿元(未包含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形成居民装修消费50亿元,家电消费11亿元。另外,随着近年来拆迁补偿价款的提高和货币化安置政策的推行,按户均100万元拆迁补偿款和一户人家有1人选择货币化安置(安置面积55平方米,货币化安置价格按1万元/平方米)计算,拆迁补偿及货币化安置补偿款共计385亿元,也是非常大的潜在消费需求。

三、加快“城中村”改造扩大内需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市“城中村”改造和大项目建设正在强势推进,应充分发挥“城中村”改造在”扩内需”、促投资、促消费等方面的作用,为我市率先走出经济危机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发挥统筹作用促进直接投资

我市“城中村”改造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基本遵循“市统筹、区实施、部门配合”这一模式,通过联席会议制、推进例会制、专项考核制、进度通报制、代建代办制等“五项制度”,积极围绕“拆得了、批得快、建得优、住得进、管得好”要求,全面深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拆迁安置房建设管理工作,为扩大内需发挥更大作用。

1.强化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统筹作用。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统筹作用主要体现在抓规划、抓协调、抓进度、抓品质等方面。抓规划,就是抓六大规划(计划)拟订、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和当年计划实施;抓协调,就是积极依托市拆迁安置房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平台,协调全市城中村改造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工作;抓进度,就是围绕年度开竣工目标任务,依据项目进度计划,转变工作方式和重点,逐步将“上半年抓前期、下半年抓开工”的思路调整为“上半年既抓当年开工、又抓当年前期,下半年既抓当年开工、又抓明年前期”的前瞻性思路,改变往年项目大多集中在年底开工的局面。通过定期进度通报、现场动态督查和及时协调解决等途径进行反馈和协调;抓品质,在拆迁安置房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品质至上”和“四高”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领导精力,狠抓拆迁安置房项目的每一环节和每一细节,不断提高拆迁安置房建设水平。具体落实在加大项目投入、确保工程质量、推广项目代建等方面。

2.启动拆迁安置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一直以来,拆迁安置房项目建设主体多、安置主体多,涉及的利益主体理更多,市区分割、区区分隔,信息分散、共享难,变数多、统筹难。随着近几年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众多大项目的实施,使得安置房管理的各种矛盾更加突出,为此,在全市推行拆迁安置房项目信息化管理已是势在必行。要通过构建“杭州市拆迁安置房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动态掌握全市被拆迁户过渡与安置情况,拆迁安置房项目总量、变量、过程推进、房源安置及剩余房源等情况,同时,最大可能地理清各区(管委会)、市级指挥部历史项目房源及安置情况。实现拆迁安置房源规范、公开、透明化管理,有效减少管理漏洞,盘活存量安置房资产,并为各级领导实时提供既相对准确又较为全面的拆迁安置房相关信息。

(二)扶持产业升级带动社会投资

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严重不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而且能为居民创造更加良好的消费前提。通过实施“城中村”改造,结合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实现“腾笼换鸟”、“退二进三”,把第三产业放到与工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力促进商业、服务业、文化、旅游、体育等朝阳产业发展。鼓励和扶持村集体经济在开发建设10%留用地过程中,带动社会投资结合“城中村”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同时,还要注意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充分保障安全消费。

(三)完善公共配套激活消费需求

目前我国政府财力与福利性支出比重严重不符。在居民消费的关键领域,往往都出现“政府缺位”,而造成公共产品与劳务的缺乏,影响消费的增加和升级,我市“城中村”改造和拆迁安置房建设中也存在此类问题。拆迁安置房项目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进度与项目本身进度存在“时间差”,影响了拆迁安置房的可居住性,使安置户日常生活不够便利,部分消费意愿无法实现。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城中村”改造总加大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方面为居民消费创造“硬件”环境。即为城市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创造更好的空间与对象。所谓创造更好的购物空间,就是通过新城、综合体的建设和对商业设施分布、构造、环境、配套等的综合考虑,使得居民的潜在消费意愿能被充分发掘,这就涉及到政府直接的投融资活动。另一方面要创造“软件”环境,如扩大就业形成的社会保障等转移性支出。

(作者单位: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 浙江杭州 31000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城中村改造建议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