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经典报道回眸

2009-09-24 03:43
文学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唐山大唐山

邓 涛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山崩、地裂、残垣、断壁……数万生命顷刻陨落。众媒体第一时间、全天候、全覆盖,发挥了强大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作用;诸传媒因信息传播的公开与透明,公信力空前提高。

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恰逢“文革”、“批邓”和批所谓“右倾翻案风”的高潮阶段,多种一言难尽的因素使然,此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国媒体阻止了灾难信息的流动。报道爱站在“人”如何同灾害作斗争的角度,肯定人的精神与力量;著名新闻学者、复旦大学王中教授谓之“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灾害报道向着更加偏激主观和模式化的方向发展。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为242419人,至少有3600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到约120亿美元。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报道,是1979年根据中国地震学会提供的确切数据而公开披露的,时间在事实发生近三年之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张威认为,这种惊人的延宕和负面事件正面报道实际上背叛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做法。

但笔者近日通过翻阅唐山大地震期间的“老新闻”发现:中外记者笔下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好新闻,不少堪称“经典报道”。

一统天下的新华社通稿

新闻通稿是国家通讯社的拳头产品和金字招牌之一,通稿的影响和普及力遍及所有媒体用户和广大读者,通稿的潜在受众是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之一 【新华社1976年7月28日讯】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一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震中在北纬39.4度,东经118.1度。(笔者注:据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7月28日新华社播发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姚文元一再“指示”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不要太多,太集中,注意其他方面如批邓、促生产报道。)

之二 开滦煤矿万名井下工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绝大多数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就陆续撤离险区,返回了地面。新华社记者就此在1976年8月17日自唐山发出了长篇事件通讯《奇迹是这样创造的 开滦煤矿万名井下工人脱险记》。

《河北日报》刊发的若干好稿

之一 《解放军舍生忘死救亲人》(1976年8月3日)副师长李向谦自己的三个孩子压在楼里,可他从倒塌的楼房中脱险后,不顾自己的孩子,立即跑到前边,组织部队抢救群众……

之二 《毛主席派人送来恩情水》(1976年8月3日、由北大中文系新闻进修班赴唐小分队采写)8月1日上午,一辆辆带有“慰问灾区人民”标志的载水汽车,驶入市区,送到了暂时断水的居民点,居民们激情满怀,一片沸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端起一碗恩情水,看了又看,瞧了又瞧,热泪夺眶而出……

之三 读者(唐山市制镜厂工人 梁凤华)来信《毛主席恩情比海深 社会主义无限好》(1976年8月10日)

之四 《两个婴儿的诞生 ——抗震救灾速写》(1976年8月12日) ……地还在震动着,天又下着雨,王桂秋、张淑荣就要生产了。唐山市委机关的一个女干部,唐山钢厂的一个青年女工,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把她们转移到市委大院的小汽车上。一个原来陪同女儿来医院生孩子的魏大娘,在汽车上为王桂秋和张淑荣接生。

中午一点钟,一个小生命哇哇地呼叫着降生了。

又过了两个多钟头,又一个小生命来到了人间……

之五 《冲向胜利的带头人 记开滦赵各庄矿老工人陈树海带领阶级兄弟奋战十五昼夜的事迹》(1976年8月24日)

《解放军报》的事件通讯

《一分不差 北京部队某部一排清理唐山新华中路银行金库纪事》(1976年8月26日)北京部队某部一排接受了一项光荣任务:清理人民银行新华中路办事处的金库。

金库被强烈地震震塌了,里面埋着现金九十一万五千一百五十元零九分。

越是往后,钱越难找。……又经过三个多钟头的过细搜索,只差五分钱了。

排长于春荫说:“财经工作上允许百万分之一的误差,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却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误差!”

银行工作同志为战士们的精神所感动,再次清点数目,又查到三分钱。

新战士张志良爬在内间的小洞里摸索。他扒开已经不知扒了多少遍的泥土,搬开在墙根的乱砖头,手指探进砖缝去,触到了一个硬子儿。他一阵兴奋,抠出来用手电一照,正是一枚两分的硬币,已经和泥土同样颜色了。

外国传媒如何报道唐山大地震

法新社报道 中国地震区军民展开抗灾救灾斗争 记者弗利波在7月29日发自秦皇岛的电文中说:救灾工作在非常有纪律、十分镇静地进行;所有外国目击者都对中国人表现的冷静和镇定有深刻印象。

法国《震旦报》7月31日和8月1日一期(合刊),以《一国人民为最坏的情况作好准备》为题,发表菲·贝尔内的文章,说中国人民有组织、忘我、沉着勇敢、办事有效率,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我首都的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得好(此标题为《参考消息》编者所加)【法新社香港8月1日电】今天从北京到达这里的外国外交官一致说,中国首都的人民在7月28日的地震以后保持了镇静,一切“非常有秩序”。

中国人民应付突然灾难的能力给外国人以很深的印象【安莎社北京8月2日电】北京以及特别是离北京150公里的唐山、丰南地区的人,第五次感到地震至今已经五天了,现在仍保持着非常状态。

据外国旅客说,在中国东北最大城市沈阳的机场与地震灾区之间已经组织了空运,撤退伤员,输送食物和急救用品。

在北京,中国人民——无论是当局还是百姓——应付突然的灾难的能力给外国人以很深的印象。

美国《纽约邮报》8月3日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两个美国人谈中国地震》,摘要如下:上星期三住在天津崭新的友谊饭店的雅各布·贾菲和他的夫人伊尔玛,昨天结束了他们在受到地震侵袭的中国的不幸的旅行,回到了他们在布朗克斯的贝切斯特区的家中。

贾菲夫人说:“甚至在地震期间,中国人把我们当作尊敬的客人那样来接待,他们竟然想到回那个旅馆去取回我们这些无谓的行李,这实在使我惊讶。”

当他们坐在英国俱乐部里等待关于他们何时可以离开的进一步消息时,贾菲夫人问一个中国陪同人员说,他的国家如何能够完成所有必要的重建工作。

这位陪同人员告诉她,如果某个东西“仍可使用,那就保留它,但是那么多的工厂和建筑物陈旧了,这将是一个建造新东西的机会。”

贾菲夫人说:“我的上帝,我想他们永远是乐观主义者。”

菲律宾《时代日报》8月4日刊登题为《中国人以伟大的坚忍不拔精神对付不幸》的文章说:团结、勇敢、坚韧和忍耐,这就是中国人战胜他们的灾难性地震的方法。尽管别的国家表示愿意提供援助,但是他们几乎完全是依靠自己进行救灾和恢复的。他的政策是自力更生。(笔者注:自力更生,拒绝外援,中国人此举令世界惊讶又不解。)

【共同社东京8月5日电】题:恢复工作进展顺利,地震后物价也未上涨 自地震发生后,卖有关食品和粮食的商店继续营业。在街上的帐篷群中,开设了一些卖食品的小铺子,此外还有不少流动货车。市内的饮食店成了大量生产主食馒头的工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物价同地震前丝毫没有变化。

【时事社东京8月9日电】题:奇迹般地消除震灾,开滦煤矿部分矿井重新出煤

日本《长周新闻》8月7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河北省的大地震,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有条不紊地进行救灾工作》,摘要如下:目前,中国在政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动员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干部等各界人民,正在大规模地而且秩序井然地进行河北省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的救援工作和生产活动。

【时事社东京8月16日电】题:北京700万居民返回住宅 中国当局15日深夜说“北京地区不大可能会发生强烈的余震”。这事实上是解除了地震警报。自7月28日以来,在公园和街头过着帐篷生活的700万居民,16日早晨开始拆除临时搭起的窝棚,准备回家。

这一天北京居民喜气洋洋,充满了活力。

另外,在各国大使馆内避难的外国人,也开始回到建国门外和三里屯等处的公寓。

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先进单位、模范人物代表会议 【路透社北京9月1日电】今天当大约五千军人和平民从中国遭到地震的河北省到达北京时,军队和警察将北京火车站围了起来,这些军人和平民受到了相当于一位国家元首所受到的欢迎。

街道两旁的中国人用不同的姿势向到达的人挥手,并说这些人是从震中地区来的。

火车站正面悬挂的一条大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向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英雄们致敬!”

数百名穿着颜色鲜艳服装的姑娘跳着舞、挥动着花束,伴随着鼓号声响齐声高喊“欢迎,欢迎”。一行行服装整齐的军人和平民从火车站一直排到守候着的一排排大轿车。

一队队大轿车将到达的人员载送到位于首都中心的人民大会堂。

笔者注:1976年9月2日,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抗震救灾第一线的3500多名代表。随后,中国媒体对其中的一些英雄抢险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突出宣传,为这次抗震救灾的初步胜利,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邓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副教授,文学硕士,兼任湖北省写作学会理事。

猜你喜欢
唐山大唐山
唐山大地震余震或持续上百年
王大根
40年前,唐山大地震
唐山不能忘
莫以阴暗心理挖唐山大地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