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一苇渡长江

2009-09-24 06:43
青春 2009年8期
关键词:梁武帝达摩燕子

刘 水

游完三台洞后,出了园门,沿西行,可游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达摩古洞”。

《五灯会元》卷——“东土祖师”云:“(初祖菩萨达摩大师)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这位达摩大师与南京还有一段因缘。

达摩是印度南天竺国人,父亲名叫香至,达摩是香至的第三个儿子。皈依佛门后,成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他的师父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对达摩说:“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到了公元527年,即中国南朝梁代大通元年,达摩乘一艘商船,航海到中国南海.当时南海刺使肖昂,马上写了一道表上报梁武帝;梁武帝得知从印度来了一位高僧达摩大师,心里非常敬仰,于是立即派人到南海,将达摩大师专程迎接到建康(南京)。

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南兰陵都里(今江苏武进)人,汉相萧何二十四代孙。在位四十八年,终年八十五岁。

南北朝是我国佛教最兴旺时期,梁武帝笃信佛教。唐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实际远不止此。梁武帝继位后,宣布:“舍道归佛”,亲自制《舍道事佛》文,号召全国官员和百姓信佛,男人当和尚,女人当尼姑,到处营造寺院,五里一寺,十里一庙,建有2000多寺庙,穷极宏丽,僧尼有八万多人。而且梁武帝还带头大做佛事,一次多达四万八千众。家家斋戒,致使耕夫极少,田地荒芜。因“全民信佛”,国力日趋削弱。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要。

帝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

达曰:“没有功德,只是人天之界,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则没有。”

梁武帝与达摩一问一答,讲了弘扬佛法与真实功德的道理。梁武帝没想到,他实行的“全民信佛”,本以为功德无量,却被达摩祖师全盘否定。用佛家的话来说,梁武帝所做的是“小机”,而未领会佛教的“大法”。所以领悟不了达摩大师的“法要”。话不投机,双方都不愉快。于是,达摩大师认为“机缘不合”,决定离开建康到少林寺去。

达摩不辞而别,离开皇宫,来到长江之滨,幕府山麓,在一山洞中面壁坐禅,待日渡江。

再说,梁武帝将与达摩的对话,告知其师父志公禅师。禅师听后大吃一惊,对梁武帝说:“大师的开示实在太好了,他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的大权出现,乘愿再来。”梁武帝听了志公禅师一番话,心生懊悔,有眼不识泰山。立刻下令,派遣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志公禅师道:“陛下千军万马,唤不回来。”

梁武帝的兵马追到幕府山,突然被幕府山的山峰夹住,动弹不得.此峰后人称之为“夹骡峰”。

达摩见梁武帝兵马追来,急至江边,随手折了一支芦苇,抛入江中,脚踏芦苇,横渡长江,上岸后扬长而去。(有传说,达摩在江北停留过的地方,后建成长芦寺。)到了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成为中国佛教禅宗开山祖师,世称“初祖”。为此,后人写了一副对联:

一苇渡江何处去

九年面壁待人来

达摩渡江前在幕府山坐禅过的山洞,后人称之为“达摩古洞”。

梁武帝搞“全民信佛”,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形式主义,是给自己涂脂抹粉。历史的经验证明:宗教一旦被引向邪路,必将害国害民。

相关链接

[笆斗山下神秘的油罐]

在燕子矶笆斗山下,有两座很大的圆形建筑,相隔数百米远。从建筑风格上看,应是民国建筑。南边的比北边的要大一些,南边的建筑结构是用青砖砌成的,外面用水泥抹的面,约有十余米高。建筑上部均衡地留有小窗口,显然是用于防御的。北面的建筑呈椭圆形,四周留12个窗子,该建筑也是用青色扁砖砌成,外面没有抹面,有不少青砖的丁头处有“金星”二字,疑为民国年间一砖瓦厂的厂名。该椭圆建筑里尚存一吊钩,应为历史上留下来的旧物,上面铸有几排外文字母。据当地老百生回忆,此两座圆型建筑,系日军侵华期间在南京建造的储油罐,因为这里靠近江边,输进输出很方便,前些年,有人还在这里发现过日本人的三八大盖枪的子弹。

[三台洞]

们于头台洞西约1公里,原门额为清光绪甲辰两榜进士探花商衍鎏先生书写。洞顶钟乳下垂,一泓清泉适当洞内,泉瀑水满,水底石脉,历历可辨。池后洞回泉转,泉上架有石桥,桥端为一木雕观音像。

洞顶右侧有“一点天”,南京方言“点”与“碟”同音,故又名“一碟天”。一说每天中午时分,太阳从洞顶直射“观音泉”上,恰似碟子大影,古人便称“碟子大天”。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在此躲避日军飞机轰炸,曾命人用钢筋水泥封闭其洞,使“碟子大天”这一奇妙景观被尘封60年,至1997年,经燕子矶公园管理处挖掘整理,才得以恢复。

三台洞洞口右侧,有一石碑,上刻唐代吴道子所绘童子拜观音图,人物形象健硕、丰满,“吴带当风”,飘飘欲举,洋溢着盛唐风采。碑左有一小洞,为歧洞,东歧为仰天洞,其顶有两个相并的洞口,似天窗,阳光由此透入洞中,可见仰天洞内宽敞处之古人摩崖石刻。石洞左歧为蹬道,渐登渐高,渐小渐暗,直到只容一人通行,全然黑暗。壁面上,有石梯相承接,循梯攀登,豁然有便室二间,依崖而筑,前部宽如榭,设木栏,此即中台玉皇阁。

中台有石磴道依崖迂回而上,攀至上台。上台有似燕巢贴在峭壁上的半边小阁,名望江亭,额题“江天一览”四字。

[夹萝峰]

相传南朝梁时,萧衍佞佛成癖。当时,南天竺国(印度)圣僧菩提达摩,万里飘零抵中国广州。萧衍得知,派特使诏达摩赴建康(今南京),并邀高僧宝志、法师云光,与其共论因果。达摩以为非佛旨,故忤萧衍,遂连夜北去。情急之下,梁武帝令人乘健骡追赶,至幕府山夹萝峰,天色破晓,晨鸡齐鸣,突然,两峰合拢,夹住骡身,进退不得,眼睁睁看着达摩“一苇渡江”而去。达摩后赴河南嵩山,在少林寺另创宗派,成为禅宗始祖。夹萝峰因此又名“夹骡峰”。

[达摩古洞]

达摩洞在幕府山夹萝峰。

相传梁时,天竺僧菩提达摩来金陵受怠慢后北去少林寺,途中曾在此洞休息,故称达摩洞。达摩洞呈穹窿状,洞壁四周有几处嵌放碑刻的碑槽和佛龛。达摩到达洛阳后住嵩山少林寺,发奋攻研佛学,面壁九年,终成佛学禅宗之祖。

[御碑亭]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地方官员为纪念乾隆第三次南巡,在燕子矶矶头上建御碑亭。御碑正面为乾隆御书“燕子矶”三个行书大字,遒劲有力,北面及两侧为乾隆于辛未年(1751)、丁丑年(1757)、壬午年(1762)三次游燕子矶所赋之诗,其中,碑阴四句诗为“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御碑亭名曰“大观亭”,为两层重檐,亭中翘角下附铜铃。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国侵略军1万多人,乘80多艘战舰,在燕子矶抢滩登陆,进逼迈皋桥,协迫清政府,时御碑被折为两截,后于同治年间(1862—1874)修复,已失原貌。民国26年(1937),御碑亭被侵华日军炮火摧折,至南京解放后修复,改为四角砖亭。“文化大革命”中,此亭又险遭厄运。1998年,燕子矶公园管理处,重新加以翻建,恢复二层重檐原貌。碑亭高12.5米,由6根粉红色石柱支撑,基座用花岗围成组合花坛,以白色火烧板作底,重檐下紫红色挂落错落有致,亭中石碑经油漆出新,呈墨绿色。

[燕子矶永济寺清高宗赐僧默默诗刊石]

民国年间,王孝奎《里乘备识》载:“高宗南巡幸寺,老僧默默百有一岁,清健如少年,因赐诗曰:‘不会诗文不解禅,果然默默以全天。半生尘世半生佛,亦号山僧亦号仙。命泐诗于石立寺壁。未几,忽奉旨改第四句为‘可号山僧可号仙。于是将‘可字重刊于‘亦字上,今碑尚存。”

[“死不得”碑]

在燕子矶矶头险要处有一块劝诫碑(原为木牌),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立。民国时期,陶先天在晓庄师范任教,有一次登临矶头,得知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在此轻生,就立了两块木牌,并亲题“想一想,死不得”六个大字,还分别写了两行小字,一行小字是“人生在世,酸甜苦辣寻常事,人在遇到困难时,要想得开,看得远”;另一行是“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应当完成一件大事而去,你年纪轻轻,有国当报,有民当爱,岂可轻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与其为个人的事投江而死,何不为乡村教育、为三万万五千万同胞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呢?”,此碑曾挽救了不少意欲轻生者,其中包括陈白尘和陈之展两位近代知名教授。

[吞江醉石]

燕子矶矶头有一尊巨石,形似古代酒樽。相传唐开元十四年(726),大诗人李白游燕子矶时亲题“吞江醉石”四字,后人将李白所题字刻于巨石上,遂成一景。

责任编辑 青鸟

猜你喜欢
梁武帝达摩燕子
达摩祖师
燕子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汉语四声
燕子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燕子一家
梁武帝出家
梁武帝:兴了佛教,丢了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