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

2009-09-28 09:55
数码摄影 2009年7期
关键词:纪实数码观念

王 飞

什么是观念摄影?观念摄影有什么意义?它是摄影的旁枝末节还是神经中枢?

摄影圈里曾一度在争论“摄影是什么”这一话题,我个人很认同美国已故女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关于“摄影不是艺术,而只是一种媒介”这一观点。摄影,具有更宽泛的包容性,它包括新闻纪实、风光生态等对具象的抓拍,当然也包括运用后期或摆拍创意观念地去拍摄;摄影作品所呈现出的可能是生活中的大气磅礴波澜壮阔,也可能会是角角落落的卑微苦难与真实平淡,这要看我们每位拿起相机的人如何选择。

诚如作者所言,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实与理想,拥有与失去,追求与失落,永远都是既依存又矛盾。这样的处境,让我们都渐渐地失去了自己。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可以选择真实地记录,也可以选择观念地表达。于是作者在这种清醒中挣扎,通过事前摆布、后期合成作品,让自己站在理想的云端冥思俯看,并以大话西游式的调侃,来梳理现实的问题与疑惑,探讨生命的意义与本真。

同样是艺术地去表达,绘画可以完全凭想象,而摄影,镜头前必须有真实的物象来得以显影。后者是局限,但摄影也因此赢得了“再现真实”的评语,而现在随着摆拍、数码合成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这两种现象开始趋于中和。这样的结果是,当我们为了某一想法而来制作一幅影像作品时,白昼尽显、日月同行的不可能在这里都变成了可能,但随之而来的是作品里的“真实性”开始受到怀疑。如何减轻观者的怀疑,实现影像合成的最大可能,最完美地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应该是我们摄影人在制作数码作品时应努力的方向。当然,新闻、纪实摄影应该影圈里曾一度在争论“摄影是什么”这一话题,我个人很认同美国已故女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关于“摄影不是艺术,而只是一种媒介”这一观点。摄影,具有更宽泛的包容性,它包括新闻纪实、风光生态等对具象的抓拍,当然也包括运用后期或摆拍创意观念地去拍摄;摄影作品所呈现出的可能是生活中的大气磅礴波澜壮阔,也可能会是角角落落的卑微苦难与真实平淡,这要看我们每位拿起相机的人如何选择。

诚如作者所言,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实与理想,拥有与失去,追求与失落,永远都是既依存又矛盾。这样的处境,让我们都渐渐地失去了自己。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可以选择真实地记录,也可以选择观念地表达。于是作者在这种清醒中挣扎,通过事前摆布、后期合成作品,让自己站在理想的云端冥思俯看,并以大话西游式的调侃,来梳理现实的问题与疑惑,探讨生命的意义与本真。

同样是艺术地去表达,绘画可以完全凭想象,而摄影,镜头前必须有真实的物象来得以显影。后者是局限,但摄影也因此赢得了“再现真实”的评语,而现在随着摆拍、数码合成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这两种现象开始趋于中和。这样的结果是,当我们为了某一想法而来制作一幅影像作品时,白昼尽显、日月同行的不可能在这里都变成了可能,但随之而来的是作品里的“真实性”开始受到怀疑。如何减轻观者的怀疑,实现影像合成的最大可能,最完美地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应该是我们摄影人在制作数码作品时应努力的方向。当然,新闻、纪实摄影应该早早地被排除在讨论合成之外。

关于观念摄影与其他摄影类别的比较,同样涉及到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而作者对“标准”的表述,也确实应引起我们影友深思:除了自然的美感,或许我们要想一想作品存在的意义。只有把握好了“标准”,才能让你的作品更能完美地表达意图。我同样认同作者认为的“艺术作品根本就没有正确与错误的说法”,但 “好与坏”倒是每个观者心里都会去评判的。

提到评价标准,不能不说到“解读”这一问题。作者关于“好的作品不需要文字说明,而是用作品来说话”这一理念,可以给我们创作观念作品带来一些有益启示。但对于不精通“解读”的我们,还是有必要多看看评论家是如何解读一幅作品的。如何解读,《影像艺术批评》(美 特里·巴雷特 著 何积惠 译)曾把评论分为描述、阐释、评价和理念概括四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又可以单独构成艺术批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对易雯的作品进行解读:易雯的作品是在虚构的空间里解构着现实,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英雄、浪漫、虚无主义的存在。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有意将作品表现得荒诞有趣,甚至在与作者的对话中,她都以无厘头的表达:“那个牛,也许是自己上去的”,来回应我对于作品细节的疑问与揣测。当看作品《再见游乐园》时,我们仿佛自己也站到了希望的云端,和作者一起踮起了梦想之舞的脚尖。

一幅即时抓拍的作品,是无力精准地概括你的思想的,因此观念作品中,后期很受用。虽然观念摄影不一定是后期合成的作品,但合成是实现观念表达的一个重要方法。观念重在表达,至于摆布合成、构图美感,那都是实现的手段和完美的方法而已。

其实观念很简单,只是用摄影来表达一种思考而已,现有摄影门类中,新闻摄影记者所拍的对于现实问题的报导,可能更接近观念表达,即图有所指。其实观念并不玄妙,也很有趣,想表达时,我们不妨观念一把。《数码摄影》:你最近的作品主题是什么?

易雯:我最近都是在做一个新的“无中生有”系列,在思考这个问题。《数码摄影》:怎么一个无中生有?

易雯:万物来源于无,无中生了有,就有世间万物,在思考一种无和有的关系,虚淡的色调,我力图想做得更虚无。天圆地方,万物在其中诞生,成长,繁荣,死亡,再诞生。白到看不清的画面,其实是一条在睡觉的狼。

《数码摄影》:把中国传统思想哲学通过作品体现出来,这么深奥,会有多少人能看得懂呢?你会借助于文字的描述?

易雯:我目前的这个作品的 “外貌” 基本还是很通俗的,没有装神弄鬼的,中国人基本都能明白。目前可能会需要借助于文字,因为作品还不够成熟,有点粗,但我会尽量减少文字,用照片来说话。

《数码摄影》:你认为好的作品不需要文字,可以直接被同一文化语境下的人们所认知?

易雯:好的作品的确不需要文字说明,我永远相信用作品说话这个理念。如果是非要说明,真的只能是给其他民族观者的一种解说,就像旅游观光,需要导游解说。但是作品并不是像看风景那样简单,一位艺术家把自己的“意图”转换成了可视物,如绘画、音乐、小说等,就得用作品说话。至于对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东西,这种语境下本民族的人多少还是能理解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已经不是问题了。我本人一直都坚信“作品能说话”,作品能说话,何必还画蛇添足去给它再罗嗦几句呢?

《数码摄影》:其实,这也是我看你的作品的一种感受。但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蒙娜丽莎,哪一个人看到的是正确的呢?

易雯:没有谁看到的是正确的,只有接近正确的人。我相信只有达·芬奇是那个最接近正确答案的人。艺术作品根本就没有正确与错误的说法,也没有好与坏。

《数码摄影》:你是说作者是最理解自己作品的人?那艺术评论家们的看法呢?他们能站在全局或艺术史的角度去看,可能看到的是另一种不同境界。

易雯:作者最理解自己的作品,艺术评论家也是最理解作品的人,不同的是,作者理解自己作品是先有“意图”再成作品,而艺术评论家,大部分是根据经验,了解艺术家后,再给出一个作品定义。其实各有各的长处,优秀的评论家见多识广,优秀的艺术家有好的观念。

《数码摄影》:说到观念,会让普通影友望而生畏,因为好多观念作品是让人看不懂的,既看不懂,也看不到作品里的美感。

易雯:作品里面的美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在当今这个时代的美感评定不像以前那样简单,比如黄金分割、不平衡美等等,这些都不是唯一的评定标准。太漂亮了会腻的。

现在的艺术界作品的多样化,也影响到摄影界里作品的多样化。这是一个包容的世界,也是一个包容的艺术界、摄影界。对于很多影友看不懂观念作品,简单的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影友没有真正了解摄影,二是摄影家的作品太观念!

《数码摄影》:那现在美的标准是什么,观看的标准又是什么?

易雯:哇!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了,一个人说也是有局限的嘛。我自己理解,就是一种宽容,有丑才有美,没有丑哪来的美?美是人定的,丑也是人定,怎么定,就是时代决定。这个时代就是多元化!没有确定的、简单的标准。观念摄影没有确定的标准吧,如果有,应该与民族性有关系。

《数码摄影》:我就很喜欢《龙猫的玫瑰》,有美艳也有观念,有迷惘也有向往,有人在追逐,有人在回忆,而花儿却只是在无意地开放。但花上为什么会加上了一头牛?

易雯:那个牛,也许是自己上去的,我记得好像没有牛。

《数码摄影》:《天空,伞和我》为什么把椅子安排放在伞上上面,寓意着理想在真实与梦想之间的滑落?易雯:现实围绕理想转,伞和椅子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卷入空中,离开地面,没有一件东西能避开这种力量。宇宙中万物都在这种力量中生存。

《数码摄影》:《取经系列之无解》,作品是在说什么、怎么想到这主题的?

易雯:我本人最喜欢这张了,“剪不断理还乱”,我想这种状态的人们是常有的。当事情处于一团乱麻的时候,要不就是放弃,要不就是求助,要不就是逃避,要不就是智慧的去解决……里面的小人,借用了五百罗汉的形象。大家都在积极努力关心着这个高大的人,在处理这团乱麻,有人在商量,有人在讨论,有人在琢磨,有人在看热闹,还有人觉得实在无聊……人间百态,尽显其中。这种状态是人类不能逃避,但是又经常遇到的困难,在创作这张作品时候,我太激动了,因为它的确是真的感动了我自己。

《数码摄影》:感觉你的作品是“大话西游”式的表现。但不知你是将浪漫幻想,寄托于现实的幻影中?还是将现实的困扰,寄托在了浪漫的幻想中。

易雯:这个系列是有点调侃,比较幽默,没有我新近在创作的严肃。浪漫与现实互相缠绕、谁也离不开谁,这个也是自然规律,要坦然面对。

《数码摄影》:幽默是另一种严肃与认真。

易雯:同意。

《数码摄影》:其实有些作品中的“模特”造型很特别,像《大生活,小创意》,这些是平时大量拍摄积累而得,还是有一个想法后有意识地去创作的?易雯:这张作品是和《龙猫的玫瑰》一个系列,在拍摄前我会有一种大框架式的想法,当到了拍摄时候,甚至在化妆时候,我又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张,当时在拍外景时,很低很矮的云层让我突然激动,拍下这个举起玫瑰的造型。作品是和另一张在影棚的造型合成而得。

《数码摄影》:作品中的人物是你自己?

易雯:是的,作品里的人物都是我自己。

《数码摄影》: 你学的是什么专业?

易雯:我在川美学的油画,并自学摄影,后来还买了放大机,天天熬夜洗照片,疯了!

《数码摄影》:尽管作品属于创意,但整体还是呈现出一种镜头感的真实来,你对摄影语言与设计、绘画语言之间是如何理解的?

易雯:这个问题我还正在思考中,摄影不能逃脱真实性,设计不能逃脱理性,绘画不能逃脱感性。

《数码摄影》:你是如何理解自己的摄影作品的风格的?

易雯:自己的摄影是观念摄影中的一种,我把相机当油画笔,同时也要保留摄影的本性:真实与记录。我的摄影作品属于另一种纪实。

《数码摄影》:这个“纪实”范围就宽了,超出普通摄影爱好者所能接受的心理底线了。在摄影界,纪实摄影有很严格的界线,这可能也是摄影与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区别。

易雯:是的,这就是观念摄影吧。

《再见游乐园》

作者简述:我认为,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不同的精彩,当然也深深地影响到那个时代人的感受。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丰富的电子讯息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也因此产生了依赖,难以割舍具有诱惑力的一切。然而健康成长起来的我们却得了一种“怪病”:孤单、迷茫、压抑、怀疑、失落、彷徨。其实我们都是一粒灰尘。

在一个无边界的国度里,住着一个人,她唯一的朋友是一朵枯萎了的玫瑰。它是她的依靠吗?还是她的保护伞?或许是她能述说真心的知己?也许只有她自己才能明白。她显得那样的无助,脸上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留给我们一个悬念:她怎么了?

作品的名字,我思考了很久,“游乐园”是理想,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现实。也许人们记忆里的游乐园,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而在这里的“游乐园”却显得无比的荒凉和冷清,灰暗的色调更加映衬出此刻的感受。“再见”除了有“Byebye”意思外,还有“再现、重见”的意义。想回到我们从前的乐土,却又怎么也回不去了,而是留在了现实生活中的“乐园”。的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猜你喜欢
纪实数码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砚边纪实
Naim Audio Uniti Nova数码播放/放大器一体机
健康观念治疗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混乱实验室纪实
Who am I?5款不可貌相的数码利器
《数码家居》2009年下半年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