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预防

2009-09-28 02:06刘建成韩东云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4期
关键词:预防大学生

刘建成 韩东云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屡屡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针对于这一系列的原因,笔者通过冷静的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行为 原因 预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17-02

一、当代大学生自杀的现状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面对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从200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决定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天约有750人选择自杀,而自杀未邃者每年还有200万。自杀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自杀率已经达到万分之四。这个比例虽然不及世界的平均数(世界平均自杀率为万分之七至万分之八),但也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条条年青的生命骤然陨灭,光辉灿烂的未来 戛然而止,这实在是令人心痛,引人深思,大学生的自杀给家庭带来十分惨痛的教训,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许严重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并可能带来一些法律纠纷。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会选择自杀?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悲剧的发生呢?这是当代高校教育丞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二、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又称环境因素,引起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客观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在他们入学之前和入学之后,孩子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里,深受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以说比老师的影响更重要。但是现在的家长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味重视分数,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争气,是不是出类拔萃,主要看孩子能考多少分,能不能上大学,但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健康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大学生性格上的不健全。

缺乏家庭的温暖也极易导致大学生的自杀。据相关调查表明,有四种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不利影响,即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而这些类型的家庭现实中普遍存在,尤其是目前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导致溺爱家庭型家庭的数量逐年增多,这样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经不起困难的挫折,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另外父母性格不良,家庭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气氛差,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等,也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恋爱挫折

据南京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由于恋爱受挫而自杀的大学生占大学生自杀总数的44.2%“据国内近10年有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研究指出恋爱是当代大学生除毕业分配外最受关注的问题。一项调查表明,除10%左右的大学生因种种原因暂不考虑恋爱外,90%的人都曾积极考虑或正在热恋中。”青年男女在热恋阶段心情喜悦愉快,沉浸在甜蜜与幸福之中,头脑中不时的勾勒着春光明媚的前途。一旦失恋,对他们的精神打击极为严重。“一些人失恋后表现出情绪行为失去常态,抑郁消沉心灰意懒,甚至潦倒颓废或焦躁不安。越是爱得深失去爱情的后果就越严重,一方面对昔日的情人满怀怨恨,另一方面又难以割断思恋之情,会使他们陷入无穷无尽的苦闷与烦恼之中”。负性情感不断积聚,常常使人失去理智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3.学校方面的因素

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现在的学校大多还是靠读死书、死读书来提高成绩,这无疑是无谓地消耗着年轻生命,学习成为学生们的“生命之痛”,不仅不能使他们有任何快乐和幸福,甚至使他们完全失去了兴趣,他们感觉不是在为自己学习,而完全在为父母,为家庭在学习,这样容易使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发展畸形,表现出没有理想、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思想行为方式,当生活上或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经受不住挫折,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极易走上犯罪和自杀的道路。

目前的学校和社会在很多方面具有差异性,学生在校期间又很难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因此存在着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不足的情况。学生与老师,学生与领导,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都无不充斥着不应有的经济因素,尤其是社会交往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里的贫困学生即使再有本事,在校园中也往往成了边缘群体,这容易对他们的正常心理产生巨大的打击和折磨。

4.悲观哲学及文化的影响

大学是求知的重要阶段和场所,大学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书籍,大学生们孜孜以求,扎头于书海之中。其中,有的书籍宣扬忧愁、悲观,有的宣扬幸福、乐观。从而,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曾坦诚相告:“所有的人都是有死的。”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人死后可以转生为狗。奥古斯丁说:“我看到的一切只有死。”狄德罗乐观地说:“死亡对我来说愉快无比。”我国的道家学派主要宣扬入世的人生态度,主张消极无为,进而庄子主张进入混沌状态以求解脱生命的痛苦,其“不乐寿,不哀夭”、“生死存亡,命之行也”的无欲无为思想,其内涵成了部分人的精神避难所。从印度引入中国的佛教也宣扬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1980年10月2日凌晨,北京工学院大学生黎某跳楼自杀了。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的生命是短暂而暗淡无光的,作为行尸走肉而于人类,莫如干脆地死去。”在清理遗物中,找到不少颓废低沉、悲观厌世的日记。他受到萨特思想影响,他看过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名著《马丁·伊登》,书中主人公对人生失望,投海自杀。

可见,消极的哲学、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构成不良影响,而当这种思想深及他们的思想深处,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诱使某些大学生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5.网络影响

现代网络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误导。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既有积极进步的,也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消息。面对变幻无穷的虚拟的网络世界,大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网络的诱惑使许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特别是网络传播的暴力和自杀信息对大学生的暗示作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形成。尤其是现在的网络变得越来越普遍和方便每个大学生都在使用这个工具,所以意味着他们每天都在接触这些信息,可想而知,这些网络信息对意志不坚强的大学生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6.社会转型和就业的影响

杜尔克姆在《自杀论》一书中提出社会整合力的强弱是自杀的重要影响因素。他根据产生自杀现象的社会条件的不同,将自杀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和失范型自杀三类。

社会失范是指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的现象。社会失范是转型社会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失范型自杀是由社会混乱引起。这类自杀的起因,杜尔克姆认为,是“人类行动缺乏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时期,社会整合力发生重大变化,比如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社会失范现象的增加等。市场经济的浪潮大有否定一切传统价值观念的趋势。旧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被否定,但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的确立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新旧交替”之际,出现了社会规范的“盲区”,缺乏被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的引导,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对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时期的大学生而言,社会规范的缺乏容易使他们的人生失去航标,肋长厌世情绪。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尤其是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有学历和有能力的人越来越多,当代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与日俱增,所以社会就业的压力已经是相当严峻,这些变化大大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他们感受的压力也愈发沉重,他们从一进校就背负着就业困难这个沉重的包袱,对大学生活和未来生活的不确定,对就业市场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竞争无能为力,使得学子们惶惶不可终日,以致招受一点微小的挫折都足以崩断他们那根原本就很脆弱的神经。

(二)主观因素,又称内在的个人因素,引起当代大学生自杀的主观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崔玉华等对28名自杀死亡的大学生研究表明,有75%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张道祥对32例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几乎都有不良的人格倾向,如自卑、闭锁、多疑、抑郁、悲观、孤独、偏执、极为内向等。“性格的缺陷如孤僻、敌意等使大学生将自己隔离于他人的活动之外,对人际关系淡漠甚至于惧怕,对社会怀有一种离心力,缺乏获得安慰同情的环境和宣泄转移的条件。”因此,遭受挫折和打击时,由于不良情绪的影响很容易导致自杀。

2.神经系统的脆弱

照埃斯基罗尔的说法:“自杀表现出精神错乱的生命特征。”—“人只有发狂的时候才企图自杀,自杀者就是精神错乱者。”可见,自杀者在自杀的某个阶段一般会有神经衰弱的迹象,具有这种气质的个人性格较为抑郁,他不能正确评价周围的人和事与他的关系,他的神经或精神不一定不正常,但都是脆弱的,处于精神失常的边缘,简单说,大多自杀的人是忧郁型或狂躁与忧郁交替发作型的精神病患者。

对这种气质的人来说,某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经引起无限的不愉快。这种人在生活中存在不少,但是,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各种日常的印象和日常生活对他来说并非那么惬意。若他能够摆脱这种生活,为自己创造一个外界的喧闹声只能隐约地传到他耳朵的特殊环境时,他也许能够活下去而不感到过分的痛苦,但是,他却不得不投身到混乱的人群中,由于他不能细心地保护他病态的敏感不受外界的冲击,所以他很可能感到痛苦。因此,这种神经的气质对自杀的念头来说是一块有利的土壤。

可见,具有神经性气质的人,他的神经系统极端敏感,他的思想和感情总是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最轻微的感受也会在他身上引起异常的反应,所以他的心理结构不断发生剧烈的变化。当他无力承受这种变化,不能对这种意外作好准备,他很可能求助于自杀来寻求解脱,大学生对自身有一定的要求,社会对其期望较高,这给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与生命的认识,这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难度。其一,要让大学生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给他们各种生存的知识,处理危机的方法,逃生的本领,掌握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的技能。其二,要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价值意义,同时也能领悟到“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其三,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让学生懂得苦难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其四、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珍爱和维护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和他人和谐相处,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精神,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减少伤害他人生命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人格健康调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测量手段,对学生进行诊断,发现有问题学生,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对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倾向、自杀倾向以及有精神病家庭史的大学生予以重点关注。

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对大学生在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引导和安慰,使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转化;帮助他们提高处理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能力,树立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态度,使困惑的咨询者及早获得宣泄、疏导和解脱;对重度心理障碍者,特别是自杀危险性较高的人,教师和学生应给予各方面的关怀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情感爆发时应严密监护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及时送医院进行治疗。

(三)优化教育环境

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必须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健康、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化解个别同学的孤僻、抑郁等不良的心理倾向,同时应将校园文化延伸到各院系的班级、寝室中去;其次,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形成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班级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同时围绕幸福观、恋爱观、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力。

(四)优化家庭教育手段,改善社会环境

除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外,家庭仍应发挥其主力军作用,父母应保持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及时掌握子女的想法,时常关心子女是否开心快乐。实际上大多数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能得到多一点的爱。而这爱的给予或许只能从与父母的交流中才会得到。父母应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其身心健康发展着想,不要拿世俗的眼光给孩子贴标签,如差生、坏孩子等,避免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建立一种全民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增强社会凝聚力,从而消减自杀产生的社会根源。笔者认为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和每个人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从根源上消除或者预防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再产生。

注释:

王友文.自杀防御不能回避的话题.中国教育报.2005(4).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邢莹,吴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8).

张金彦,王建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1).

崔玉华.大学生自杀者社会心理因素和临床特点.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3).

张道祥.自杀倾向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2(6).

猜你喜欢
预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