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

2009-09-28 07:30秦晓华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网络大学生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伦理道德水平产生巨大冲击的现实,提出如何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建议:1、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2、政府要加快完善网络立法,制定网络规范;3、建立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开辟网络德育教育新领域。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伦理道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对人们伦理道德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受到网络的影响更为深刻,尤其在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伦理道德水平方面,这些将对我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关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影响

网络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是大学生了解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它自身的资源共享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特点,对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

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既是一个信息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站。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资源共享,能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有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但是这些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和筛选,良莠不齐。学生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也会接触大量不良信息,这些势必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趋向。而且,目前网络上信息多来源于西方国家,他们利用网络大肆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在这些不良信息和西方文化的强烈撞击下,思想道德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就会形成不良的道德观,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网络的虚拟性,使其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大学生出现道德失范

在网络时代,公开的社会道德舆论对个人行为的监督已不像原来那么容易,因为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成为人们发布信息的工具,在时间和空间上要对其加以限制和监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做与不做以及如何做的问题上,决定权有时完全掌握在个人手里,个人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自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大学生在上网浏览信息的时候,无法准确的辨别是非,掌控自己的行为,从而出现一些道德失范,如大学生中间流行的网恋,网络婚姻,还出现一些危害他人的行为,如网上谩骂、网络诈骗、窃取别人的信息等等。

3、网络生活方式,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

网络时代创造了一个比现实社会更自由的虚拟社会。由于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大学生经常与电脑终端打交道,长期处于虚拟的空间,缺乏真实感的人际交往,容易使他们趋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同时,网络交往活动处在“人—机—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失去了许多与人交流、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容易自我封闭,从而疏远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淡化和萎缩,也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由此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二、网络时代造成大学生伦理道德问题的原因

1、网络道德教育者缺位

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来说,一般都要经过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大学生道德发展正好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之中。然而,在他们还没完成这个转化,便匆忙地进入了虚拟的网络世界。这时,传统的道德教育主体,如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部门还没有及时进入新的教育领域,于是网络道德教育者缺位的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究其原因在于许多家长、教师及社会上有关部门对网络技术、网络交往等特点缺乏了解,对学生进入网络世界时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知之不多。因此,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和一般的层次,没有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网络伦理观教育,学生难以在理性的层面上对自己网络伦理的意识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

2、缺乏网络监督机制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数字化的特点,人们在网上交流时,大部分都以匿名的方式进行,这样容易导致行为主体身份难以辨识,使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人们觉得网络只是由无数机器连起来的无人世界,难以觉察到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的存在,社会监督对网络道德主体行为的调控作用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对道德发展还没完成“他律”向“自律”转化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会带来严重影响,使大学生无法完全用伦理道德约束自身的行为。

3、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有关

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心理正处于一个快速生长的时期。他们对外界感兴趣的新事物、新现象都会产生好奇、模仿、尝试的心理行为。这种心理行为特点在进入网络世界时变得更为突出。如今,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有提前的趋势,但心理的成熟期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心理的发展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当网络技术把大学生带进陌生的网络世界时,由于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再加上学习、经济、交友、就业等外部环境的压力,更会扭曲部分大学生的上网心理与行为,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

三、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对策

1、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网络世界虽然以一个“公共场所”客观存在,但网络的资源共享性和虚拟性决定了,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十分困难。在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大学自律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养成道德自律,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引导他们建立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内省机制,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感,是网络时代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此,在伦理道德教育中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潜能,注意培养其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要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大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教育对象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

2、推进网络立法,制定网络规范

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和破坏行为。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范围内进行他们的活动。因此,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措施,借助国家强制力的威慑对电脑网络出现的不健康内容和行为进行管制和监督,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创造一个较好的法制环境。要借助法律法规的威慑力,制定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对约束网民行为、维持正常的网络秩序极为必要,这样可以减少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

3、建立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开辟网络德育教育新领域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在高校发挥伦理道德教育主力军作用的“两课”教师,应该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阵地,不断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同时,我们应该建立高质量的道德教育网站,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我们要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和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大学生自觉地通过网络进行自我伦理道德教育。同时,开通互动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伦理道德困惑和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这个过程来潜移默化的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朱银瑞.网络伦理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孙伟.网络时代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3(2).

[3]缪志红.网络道德:高校德育的新课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5).

[作者简介]

秦晓华(1981-)女,陕西西乡人,海南大学党委办公室教师,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网络大学生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