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共识教育

2009-09-29 08:58陈晓鹤
江汉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

陈晓鹤

摘要:当今社会处在价值多元并发生冲突的时代,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学子们往往因价值冲突而感到困惑。价值共识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对政治共识的认同,养成他们团结协作的风尚,有利于个体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狭小天地,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在当前,要成功地进行价值共识教育,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共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在交往实践中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差异,形成价值共识。

关键词:价值冲突;共识价值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8-0116-03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价值多元化时代,多元价值并存,而且有时会相互冲突。有针对性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共识教育,使他们妥善处理好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的关系,这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从理论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实践中教会学生进行交往和沟通,形成价值共识,是当前大学生共识价值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表现

在全球化过程中,文明的多样化、社会的多样化、文化的多元化使各种价值相互渗透,也相互冲突。而在国内,社会处于转型期,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使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发生碰撞与冲突。从价值主体角度来考察,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主体自身的价值冲突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两种基本形式。主体自身的价值冲突是指价值主体自身面对各种价值所产生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内在冲突。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是指不同价值主体对各种价值的选择而产生的外在冲突。前者是个体性的,而后者是互主体性的;前者涉及到主体的抉择,而后者则需要通过价值共识来解决。严格说来,一种价值和另一种价值就其本身来说是不会冲突的,“价值冲突”从表面上看体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值之间存在的彼此否定和相互竞争,可实际上是,发生冲突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当某个人的价值观念肯定一种价值而否定另一种价值,选择一种价值而放弃另一种价值时,它们才会在观念中产生冲突。“价值冲突的实质就是价值观念的冲突,在价值观念冲突之外并不存在价值的冲突。”当某个价值主体将自己的价值评价原则取向绝对化,只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行事,在肯定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不尊重其他价值,否定价值差异的现实性,不同的价值之间才显现出对立、抗争状态。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们也同样会遇到价值冲突的困惑,他们所遇到的价值冲突主要是第二种形式的价值冲突,即各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大致说来,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的冲突。人既是个体性的、自然性的存在物,同时又是政治性的、社会性的存在物。人的双重属性使他在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冲突之中。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转型步伐逐渐加快,在带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多元化价值冲突,使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显露出来,并以各种方式辐射到高校。传统以社会或群体为绝对本位的价值取向被打破,以集体为荣的心理定势开始动摇,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受到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强化了大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意识,同时,也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表现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极端个人主义逐渐膨胀。但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又倡导团结友爱精神、集体精神和奉献精神。社会要求个体的价值选择应该有利于集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现。此外,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体的大学生们总要受到来自于其他个人及他人所组成的群体、集体的制约。这就形成了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或集体本位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当前在校大学生们往往以集体主义标准要求别人,以利己主义标准对待自己;成功总是归功于自己努力,而失败总是他人的原因所致。这样的价值标准势必使得个人本位的倾向与社会本位的宣传和教育相冲突、相矛盾,这种冲突在大学生内心激荡,使其深受煎熬。这种价值冲突是当代大学生价值冲突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因主体的多元性而产生的价值冲突。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价值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人的主体形态是多元化、动态发展的,正因为多元化的主体之间、甚至同一主体内心之中,存在着不同的目的、利益和需要,存在着不同的‘主体尺度,存在着多样化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标准,而在人们的相互交往、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碰撞与冲突。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并将永恒存在的现象”。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相同,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地区差异、文化差异、贫富悬殊,甚至还有民族差异和宗教差异,大家共处时难免会产生某些矛盾。究其实质,这些差异也是“价值目标多层次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评判标准多重化”而产生的差异。他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各自的陋习、弊端暴露无遗,各自的生活习惯彼此差异甚远,见识、想法也不一样。当今社会呼唤人的个性自由,呼唤人的个性解放,独立使大学生追求个性的张扬,但个性的独立、张扬和解放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的实质就是价值冲突。

二、大学生价值共识教育的意义

无疑,价值多元化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的反映,是社会开放、进步、充满活力的表现与保障。然而,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并不满足于一种“怎么都行”的状态,而总是要去寻找价值共识。首先,价值共识与价值冲突是相伴相生的。在多元利益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驱动人们寻求共识,而且矛盾也正体现了人们对某种共同的东西的追寻,基于这共同的东西,人们可以达成某种程度的价值共识。所谓价值共识,就是指人们通过沟通、协商、妥协等途径而就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达成一致或统一,这种一致或统一就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和”。孔子把“和”视为天下大道,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共识是以分立、差异为前提和基础的:“共”依赖于“非共”,“共”应该更多地理解为“公共”;其次,共识不是直接裸露的、某种现成的存在,它是需要人们去积极澄清或追求而“形成”、“达致”的结果,正如鲍曼所说:“个体没有现成的认同,认同需要个体自身去建构并为之负责;换言之,个体并非‘拥有一种认同,而是面临一项长期、艰辛、永无休止的同一化的任务。”第三,共识自身不是凝固的,它不仅可以拥有多副面孔,而且可以是历史地变化着的。一方面,形成共识的各方可能依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或生活世界进行不同的表述,另一方面,已达成的共识可能扩大、加深,也可能相反。价值共识

的这三个特征,表明共识并非就是现成之物,它需要通过教育并自觉地进行实践才能获得。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情形下达到价值共识,如何在面对价值冲突时能够求同存异,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在价值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背景之下,对太学生进行价值共识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首先,加强价值共识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使命感。政治共识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一个社会如果丧失政治上的基本共识,社会就要进入不稳定状态。而一个国家的存在必须建立在对一些基本价值观的共识之上,政治共识的基础就在于价值共识。例如,共同富裕、正义、稳定、发展、和谐、自由等等是许多国家和政府所追求的政治共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共识同时也是价值共识。只有在价值上达成了共识,才能在政治目标上达成共识。当前,仍有一些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成长和强大,总是想把他们的价值观凌驾于我们的价值观之上,从而达到认同他们的社会制度的目的,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如果忽视对大学生的价值共识教育,就有可能导致他们对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形成的政治共识的怀疑,甚至否定我们已形成的政治共识。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他们进行价值共识教育就是使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政治共识。自觉地把他自己的价值目标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治目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加强价值共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们形成团结协作的风尚。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交往的神经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伸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各个民族之间,各种文化之间,社会中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不同的个人之间,彼此交往相互合作,同时也彼此竞争相互冲突,追求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目标。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的开放繁荣使大学生增强了自主自立的意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也导致他们全局观念淡薄,团队协作精神下降。我国著名索质教育专家杨叔子曾指出:“依靠集体,这是成功的保证,这是成功的外部条件。现在的大科学家、大专家,干大事业,离不开集体;离开了集体,老子天下第一,那绝对什么事也做不成。”共识是聚集力量的基础,更是集中力量成就大事业的基础。只有大家形成共识,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做到“人心齐,泰山移”。而这种共识首先就是一种价值共识,即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共同追求的事业在价值观上予以认同。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相反,如果没有共识,其结果可能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现代社会是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合作的社会,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集体。大学生走上社会,要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定要有与他人形成价值共识的能力。在大学时代,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共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大学生团结、和谐、向上氛围的必由之路。

第三,加强价值共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们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狭小天地,形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境界。目前在读的大学生都是“80后”的一代,他们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家庭对他们的溺爱,妨碍了他们的自立、自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缺乏与他人共处的生活经验。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把集体主义简单地等同于取消个性,消除差异,这种教育完全抹杀了个人价值。共识价值教育不完全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而是在肯定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努力教育学生去寻求共识,走出个体中心主义的小天地。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就是以“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标准的。君子和谐相处而又各有自己的个性,小人或迎合对方的意见或强求对方采纳自己的意见,于是勾心斗角,矛盾重重。“和而不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而其核心的内容就是不同因素、不同价值和谐共处,结为一体。价值共识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狭小天地,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和谐生活在一起,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

三、大学生价值共识教育的途径

面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各种冲突,高校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进一步加强价值共识教育。由于价值共识并不是现成的、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通过人们的交往、沟通和协作才能获得,这就决定了价值共识教育既是一种理论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教育。要成功地进行价值共识教育,既要从理论上进行说服教育,同时又要从实践上循循善诱,才能取得成效。

价值共识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共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之大成。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成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同时也应该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前提,它为解决各种价值冲突、进行价值共识教育提供了指南。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共识的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大众化,努力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与此同时,还要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其为广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在交往实践中学会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形成价值共识。差异是指事物的差别和不同,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众多事物共同构成的。差异性、多样性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原生态,绝对相同一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马克思说过,我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我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一种声音构不成美妙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案,单一的味道做不成美食。这是“和而不同”的好处。不同或差异是通过实践性的交往和沟通才体现出来的。第一,大学生只有在交往实践中才能认识差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到尊重差异的重要性,也只有在交往实践中才认识到宽容的必要性。“宽容使得差异性存在,差异性使得宽容成为必要。”只有尊重宽容才能走出自我中心主义,才能达成价值共识。如果仅仅坚持“个性”,坚持“不同”,坚持自己的“特殊性”,必将使自己与他人处在冲突状态之中,因为“一个心胸狭窄的灵魂,总是把不同视为对立,将差异变成仇敌;而对于一个襟怀博大的精神来说,不同意味着多姿多彩,差异包含着统一与和谐”。第二,只有在交往实践中才能学会换位思考,认识彼此的差异,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差异和个性才能得到协调,才能在平等的条件下相互吸收融合,统筹相成相济的一面,兼顾整体利益,形成和谐统一的局面。

注释:

①兰久富:《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②孙伟平:《文化价值冲突及其调适》,《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③余启全:《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0期。

④《礼记》。

⑤[英]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洪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⑥沈湘平:《价值共识是否及如何可能》,《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⑦李景鹏:《社会阶层的利益协调与社会稳定》,《乡音》2002年第7期。

⑧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⑨石国亮:《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战略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⑩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1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134页。

12孙伟、张森林:《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研究的综述与思考》,《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13李卫红:《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光明日报》2006年6月2日第9版。

14[美]迈克尔·沃尔泽:《论宽容》前言,袁建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15叶小文:《美美与共,共致和谐》,《青年文摘》2008年10月,总第406期。

(责任编辑陈金清)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