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恨歌》与海派

2009-09-30 07:16刘东媛
山花 2009年18期
关键词:王琦瑶长恨歌王安忆

刘东媛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者因此获首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对于这样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自然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下面列举几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认为《长恨歌》是一部悲剧,其悲剧冲突体现在人与城市、生命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的矛盾中。有人用新历史主义的观点解剖《长恨歌》,认为《长恨歌》通过王琦瑶的形象再现了上海的历史,称之为“一个人的编年史”。也有人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认为代表城市的精神的不是驰骋社会的男性,而是处在社会一角的女性,而王琦瑶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代表,上海的真谛不在华美的爱丽丝公寓,而是在朴素的弄堂;这朴素的弄堂生活体现了上海人“对江山社稷的事情总是看得很远,谦虚里带着自恃,嘴里说着自己不行,心里其实是觉得没什么意思”的特点。还有人从女性主义角度盛赞《长恨歌》,认为作家的女性观是中庸的,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弱者形象,也有别于女权主义的霸气,更容易让人接受,更接近生活。小说中的男性总是到女性这里寻找安慰,女性以其时尚、日常吸引男性,同时女性也是悲剧的。还有人从王琦瑶的形象入手分析,揭穿“上海寻梦”的虚假性和无意义,呼唤人们赶快从梦中醒来,去寻找真正的上海文化性格、文化精神。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还有人从其语言风格、小说的技巧方面研究,大多是引用一些新名词。用大量的篇幅讲解新名词的内涵,而后对号入座,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彰显了文本的价值,我以为我们应更多地关注《长恨歌》与海派的关系。

海外学者王德威先生一看到《长恨歌》就惊呼“海派文学,又见传人”,并撰写长篇论文《海派文学,又见传人》,他有一个观点:“张爱玲自1952年仓皇离开上海后,创作由盛转衰,再无力作,而王安忆则把张的故事从民国的舞台搬到人民共和国的舞台,‘张爱玲不曾也不能写出的,由王安忆作了一种总结。在这一意义上,《长恨歌》填补了《传奇》《半生缘》以后数十年海派小说的空白。”本文试图探讨《长恨歌》与海派的关系。

海派文学的传统一般回避重大事件,把日常生活作为自己的写作领域,有较强的俗人意识,力图通过日常生活的书写揭示上海市民的精神,塑造上海的形象。

什么是海派文学呢?上海文化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张元济等人南下上海,有的从事教育,有的从事出版,开创了现代知识分子脱离庙堂后的新价值取向: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集团分化解体,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倚仗了商务印书馆和泰东书局的力量在上海崛起,不久北新书局也南移上海,共同把新文学引向深入;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云集上海,利用租界的有利条件开展左翼文化运动,鲁迅、茅盾、巴金等资深作家以及新感觉派、左派、论语派等作家以各自的创作建构上海的新文化格局,与‘京派艺术遥遥对峙;直到日寇侵犯,上海沦陷,大批知识分子先是蛰伏孤岛,后又转向民间,在战火中保存了文化的精血。”海派文学在这样的上海文化格局中不断发展,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换句话说是十里洋场的生活对文学创作逐渐产生影响,在租界率先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审美现象。20世纪90年代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专有名词,对于海派传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概述。陈思和先生在《论海派文学传统》中说:“海派文学出现了两种传统:一种以繁华与糜烂同体的文化模式描述出极为复杂的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图像,姑且称其为突出现代性的传统;另一种以左翼文化立场揭示出现代都市文化的阶级分野及其人道主义的批判,姑且称其为突出批判性的传统。”在同一篇文章,他指出:“自近代上海开埠以来,中西文化的冲撞一直激荡不断,逐渐形成了以西方殖民话语为主导的所谓‘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吴福辉先生则这样论述海派的文化姿态:“一种,是从张资平到予且的力求靠近市民的实际态度;一种,是从穆时英到徐讦这样一些‘时代骄子面朝现代的活跃身影。”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来概括,人们有一种共识:海派文学的传统一般回避重大事件,把日常生活作为自己的写作领域,有较强的俗人意识,让读者从日常生活的书写中揭示上海市民的精神,构建上海的形象,认为财色才是人生的根本,消解了英雄主义的光环,“用日常生活的逻辑消解价值的理想形态”。

上海本身没有多少历史,是个移民城市,是中国近现代兴起的一个商业大都市,它是在殖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文化形象的。上海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作了某种断裂,随着移民文化的进入而逐渐形成的商业化与个性化,是一种民间性与移民性相融汇的现代都市文化,它的日常性是杂糅了各种文化综合而成的:繁华、优雅、精致等。它既有西方文化元素的文明,也有其糟粕;有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有其封建性:有抒情诗式的都市时尚,也有其商业习气。从海派文学发展史来看:早期是嫖客与妓女的故事,到了新感觉派刘呐鸥等人笔下则是消费娱乐场所的情色男女。到了张爱玲,她拾起家族破碎的记忆,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消解了传统,或者说使两种传统互相融合,对都市生活中的糜烂不批判也不沉醉,形成了以都市民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海派小说审美意蕴。当《长恨歌》问世后,有人说,王安忆与张爱玲相似,王安忆女士则说我不是张爱玲。这似与不似正是海派文学的日常性和市民性的干扰所致。

王安忆无论承认与否。她与张爱玲的确很相似。首先,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偏爱上,都是对上海日常生活书写的高手,都对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王安忆说:“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可见她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张爱玲说:“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且常是不完成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种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好的作品,还在于它是以人生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长恨歌》本是写乱世的故事,但作者巧妙地回避了战争、阶级斗争,通过安稳朴素的日常生活来展示上海市民的生活,如对服饰饮食的详尽描绘。

其次,她们通过揭示日常生活写上海女人的精神,她们笔下的人物虽然时代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上海女人的坚强与韧性。王安忆说:“上海女性的硬,不是在攻,而是在守。男女交手的情景是有些惨烈,还有些伤心……上海的女性心里很有股子硬劲的,否则你就对付不了这城市的人和事。”《长恨歌》书写了王琦瑶从一个平凡小户人家的女儿,由于选美而进入上流社会,但没多久,上海解放了,王琦瑶的辉煌结束了。她靠当个体护士生活,又遇见了康明逊,可是由于康家的反对和康明逊性格上的弱点,她再次增添了苦难,有了一个私生女,成了未婚母亲,她独立支撑着生活,她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上海女性的“硬”,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最后,她们的相似性是字里行间的感伤情绪。《长恨歌》里到处是一声声的感叹:“40岁的人,哪是心心无痕?单单是时间,就是左

一道右一道的刻划。更何况是这个动荡的时日”。(P84)19岁的王琦瑶“从开始起,就是等,接下来,还是等,等的日子比不等的多。”(P13)这一声声叹息勾起人对张爱玲的思念:“恍惚又是多年前,她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她似乎是魇住了。忽然听见背后有脚步声,猜着是她母亲来了。便竭力定了一定神,不言语。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

然而王安忆究竟不是张爱玲。首先,张爱玲能置身事外,不在小说中流露自己的态度。在《半生缘》中,她这样描写曼桢住的弄堂:“这弄堂在很热闹的地段,沿马路的一面全是些店房子,店家卸下来的板门,一扇一扇倚在后门外面。一群娘姨大姐聚集在公共自来水龙头旁边淘米洗衣裳,把水门汀地下溅得湿漉漉的。内中有一个小大姐,却在那自来水龙头下洗脚——脚趾甲全是鲜红的,涂着蔻丹。”这是市井风俗的客观写照。在王安忆笔下,语言密不透风,处处可见“……似的”“是……的”句式。有时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那背阴处的绿苔,其实全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因它不是名正言顺,便都长在了阴处,长年见不到阳光。”(P7)对王琦、瑶萨沙等人玩的小把戏,作者直接写道:“可别小看这些细碎的小东西。它们哪怕是这世界上的灰尘,太阳一出来也是有歌有舞的。”像这样的句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其次,“张爱玲的人生态度以及她在作品中表达给读者的人生观念都是虚无的,而王安忆想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意义,这是她们最根本的区别。”王安忆对王琦瑶的描写,充满一种对美的肯定,而张爱玲的人物则是突出其“俗”的一面。

张爱玲与王安忆之所以不同,原因在于二人的世界观,审美旨趣不同,形成世界观、审美旨趣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生存环境不同。张爱玲出身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她的父亲是满清遗少式的人物,她的母亲是一位新女性,出洋留学,敢于离婚。这样张爱玲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母亲那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浸染。两种文化刺激,使她对日常生活有了强烈的新鲜感,从而形成日常生活的独立写作领域。张爱玲的个人经历也有传奇色彩,她的父母离婚后,她生活在父亲家中,可是她很向往母亲家中的生活,由于家庭矛盾激化,她被父亲关起来,最终逃出了父亲的家。这段经历对她影响很大,她常常在作品中表现的对享乐的恐慌大概与此有关吧。王安忆能对上海市民精英的日常生活保持欣赏的态度,让王琦瑶在不同时代尽显魅力,是因为王安忆的特殊身份,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王安忆的父母都不是上海人,她生在南京,长在上海,她随父母到了上海,这种“南下干部”的后代身份使她有一份坦然的心境接受上海的文明。她的革命干部家庭的出身使她的生活有保障,视野更开阔,看问题更有客观性。正因为如此,王安忆写的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张爱玲写的只是个人家族的“传奇”。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更有真实性,假如她写王琦瑶,也许王琦瑶会与五个男人中的某一个过上素朴的日常生活,但王安忆写得就更有力度,把王琦瑶放置于一个没有救赎机会的境地:李主任、程先生死去,康明逊的家族反对,阿二与老克腊主动离开,这应说不是超越了张爱玲式的真实而是超越了平凡,达到人性的更深处。

总之,《长恨歌》是对海派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王琦瑶长恨歌王安忆
中秋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悲剧与救赎——谈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救赎之路
此恨绵绵无绝期
沪上淑媛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王安忆小说病象报告
说不尽的王安忆
兰峪水,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