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粉碎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

2009-10-07 00:00任晶晶
党史文汇 2009年3期
关键词:金门蒋介石毛泽东

任晶晶

金门岛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以东约七八海里处的东海中,含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东碇等岛屿,总面积约147平方公里,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海上枢纽。1958年8月23日傍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集中火力,炮击金门,用呼啸的炮弹粉碎了美国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炮击金门的硝烟已然散去、海峡两岸逐步走向争取和平统一、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抚今追昔,探寻炮击金门的始末,回味那场精彩而又耐人寻味的战争,仍然不失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炮击金门的发生包含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从历史原因看,美国插手和干涉中国内政,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是炮击金门的根本原因。1950年6月,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同时,美国武力介入台湾,将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使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严重复杂化。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后,中国政府及时把台湾问题提到全世界面前,要求美国从台湾撤军。然而,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竟于1954年12月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企图赋予入侵台湾海峡的美国军队以合法地位,美国企图继续为台湾当局提供武装保护,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1955年3月,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生效。有恃无恐的台湾当局不时发出“反攻大陆”的叫嚣,不断骚扰大陆。在中国政府的努力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美国于1955年8月同意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中美大使级会谈由此拉开序幕。但是,由于美方缺乏诚意,致使谈判于1957年底中断。美国继续在台海地区制造紧张局势,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因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在寻找机会使台湾问题重新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以期这一问题早日获得解决。

从现实因素看,1958年夏天发生的中东事件是炮击金门的导火线。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发生了推翻本国亲美政权费萨尔王朝的人民革命运动,黎巴嫩以亲美著称的蒙夏政权也岌岌可危。美、英两国为防止伊拉克的人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整个中东地区,维护其在中东地区的既得利益,公然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分别于7月15日和17日悍然出兵黎巴嫩和约旦,使中东局势骤然紧张,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美国还宣布其在远东地区的陆海空军进入戒备状态,支持蒋介石集团骚扰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此时,国民党集团认为“反攻大陆”时机已到,其“国防部”于7月17日下令三军处于“特别戒备状态”。驻守金门、马祖等地的国民党军队不断进行军事演习,针对中国大陆的空中侦察活动与日俱增,对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骚扰行动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军舰在台湾海峡的巡逻频率也大幅增加。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毛泽东认为,美国四处伸手,往往会顾此失彼。中国此时炮击金门,既可反击国民党军队的骚扰,相机收复金、马,又可以粉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权的图谋,同时支援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斗争。因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利用这个时机炮击金门,重新提出台湾问题。

1958年7月18日,中央军委发出了炮击金门的指示,命令福州军区尽快完成作战准备,并从其他军区抽调海、空军兵力入闽参战。福州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委、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在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后,连夜召集福州军区负责人制定了作战计划。叶飞于19日到达厦门,设立前线指挥所,统一指挥陆海空三军作战。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作出了炮击金门的最后决定。18日,毛泽东致信彭德怀,亲自部署炮击金门。信中写道:“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毛泽东的信中包含了中共中央决定打金门而不打台湾的重要策略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中美蒋三角关系时审时度势、张弛有度的正确方针。

“今天开炮,时机选择得当”

蒋介石于1949年逃离大陆、退守台湾后,其占据的台湾地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台湾岛和台湾海峡中线靠近台湾一侧的澎湖列岛,另一部分是靠近大陆一侧的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金门,曾组织过金门战役,但由于作战准备不足和组织指挥不力而未能成功。此后,国民党军队不断加强金门防务。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民党军队已将金门构筑成了坚固的筑垒地域。1957年底,蒋介石在金门设立防卫部,任命“陆军上将”胡琏为金门“防卫司令”,辖6个步兵师及特种兵部队,共计8.5万余人。其中,有炮兵31个营2个连,配备有75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380余门。国民党陆军在海、空军配合下组成立体防御体系,妄图以金门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不断对大陆进行骚扰破坏。为了打击国民党军队的骚扰窜犯,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自1953年1月起,即不断对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实施炮击。

当时,台湾岛驻有美国军队,并受到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保护。如果打台湾,会为美国直接参战提供口实,也会引起一些中立国家的不安与误解。而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则没有美国驻军,也不在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保护”之列,打金门可以避免和美国直接交锋。如果美国出兵干涉,只能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它的侵略立场,使其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毛泽东后来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们整金门,我们是整家法,这是我们国内的事。当然,整台湾也是整家法,不过,那个地方有你美国兵,那我还是暂时不去。”后来的事实证明,由于执行了只打金门的决策,使中国围绕台湾问题同美国进行的斗争始终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

1958年7月18日晚,毛泽东召集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空军、海军、炮兵等单位的领导人开会,部署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任务,对炮击金门作战作了明确指示。根据会议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即展开了细致而周密的战前准备工作。经中央军委批准,福州军区组成了以叶飞为首的前线指挥所;调任聂凤智为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组成福州军区空军前线指挥所;海军组成了以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为首的舰队前方指挥所。8月中旬,福建前线部队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和毛泽东提出的“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的指示,完成了空军的紧急战斗转场和海军舰队岸炮部队的入闽集结。到8月21日晚,从四面八方增调的参战地面炮兵、海岸炮兵和其他保障部队,全部在隐蔽状态下进入了指定位置,做好了战前的一切准备。我军参战兵力共有炮兵36个营6个连、450余门火炮;海军5个大队4个中队、80余艘舰艇;航空兵9个团2个大队1个中队、200余架飞机。前线指挥所决定,地面炮兵36个营,海军岸炮3个连,编为厦门、莲河两个大炮群,辖12个分群,有各种火炮519门,陆、海、空军密切配合,对金门国民党军构成全面压制和封锁。

炮击金门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战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1958年8月20日,毛泽东向福建前线部队下达命令: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军予以突然猛烈的打击(不打马祖),把它封锁起来。8月22日,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讨论通过了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8月23日,毛泽东亲自下令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今天开炮,时机选择得当”。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联大通过了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后,中东局势将缓和下来,如此一来,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就会转到台湾海峡,这将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斗争。炮击的具体时间定在23日下午17时30分,这是因为,这时正是国民党金门守军夏季的晚饭时间,军心涣散,正可以攻其不备。从炮兵射击技术角度讲,这一时刻阳光夕照在大、小金门岛上,有利于我炮兵瞄准,而岛上守军却是逆光面对大陆,不利于完成射击动作。还有一个意外的巧合是,当日17时30分,恰逢胡琏宴请到金门视察的国民党集团“国防部长”俞大维一行。

8月23日17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炮火齐鸣,揭开了炮击金门的序幕。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3万余发炮弹如雨点般落在了金门国民党军的指挥机构、炮兵阵地、仓库、舰艇和营房上,岛上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给蒋军造成了极大杀伤。正在“水上餐厅”参加宴会的金门“防卫副司令”赵家骧中将、章杰中将和到金门公干的澎湖“守备副司令”吉星文中将当场毙命。当时,俞大维和胡琏因尚未到会,得以侥幸逃脱。这一天,我军总共实施了三波炮击。第一波炮击的代号为“台风”。15分钟后,所有的炮管都打红,需要暂停冷却。10分钟后,开始第二波齐射,代号为“暴雨”。然后是第三波……459门火炮,每分钟发射1500发炮弹,把总共约600吨的钢铁倾泻到了金门岛上,化作燃烧的岩浆。直到17时50分,岛上守军才如梦初醒,开炮反击。此次炮击,我军共毙伤蒋军600余人,击伤敌舰1艘。大、小金门的蒋军指挥系统基本瘫痪,大量作战物资被毁。24日,我军炮兵和鱼雷快艇、护卫艇协同作战,击沉、击伤蒋军大型运输舰各1艘。25、26日,我军又击落蒋军飞机数架。

9月8日,我军炮击5个多小时,发射炮弹2.17万发,轰击金门重要军事目标和停泊在金门料罗湾的舰艇,击沉、击伤满载弹药、物资和人员的登陆舰各1艘,迫使护航的美国军舰仓皇撤至外海。11日,炮击3个多小时,发射炮弹2.5万余发,摧毁岛上军事设施10余处,击伤运输机1架,正在料罗湾靠岸卸载的国民党军运输舰和护航的美国军舰慌忙逃离金门海域。9月中旬,福建前线地面炮兵增至14个团又7个营、14个连,海岸炮兵增至8个连。此后,对金门转入进行中小规模炮击和零炮射击。至1959年1月7日,我福建前线部队共进行7次大规模炮击、数十次中小规模炮击、近千次零炮射击,并进行13次空战、3次海战,共毙伤国民党军7000余人,击落、击伤飞机36架,击沉、击伤舰船27艘,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将金门和马祖作为拴住美国人的两根铰链”

炮击金门,表面上看是中国国共两党的较量,实际上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同美国侵略者妄图分裂中国之罪行的较量。在毛泽东“直接对蒋,间接对美”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共中央在炮击金门过程中正确处理了中美蒋三角关系,粉碎了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统一,在中美对抗中占据了上风。

毛泽东最初的战役构想是:炮击金门是为了封锁金门列岛,迫使蒋介石从金门撤兵,从而达到收复金门的目的。在炮击金门当日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说:“我们的要求是美军从台湾撤退,蒋军从金门、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台湾太远打不到,我就打金、马。这肯定会引起国际震动,不仅美国人震动,亚洲人震动,欧洲人也震动。在美国干涉台海后,中央决定因势利导,将金门和马祖作为拴住美国人的两根铰链,使其如食鸡肋,骑虎难下。”

金门炮响后,美国政府的表现可以用“惊慌失措”四个字来形容。在摸不清中共中央真实意图的情况下,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若金门、马祖失守,台湾也就保不住了,这将威胁“日本、菲律宾、泰国、越南,甚至冲绳未来的安全”,“因而将使美国的根本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于是,美国立即从本土、地中海、日本、菲律宾等地调集大批军舰和飞机集结于台湾海峡,准备“协防”金、马,“保卫”台湾。我军向金门开炮的第四天,艾森豪威尔发表谈话,重申美国决不会放弃它已经承担的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所谓“责任”,并授权国务卿杜勒斯于1958年9月4日发表声明,公开威胁要把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所谓“责任范围”扩大到金门、马祖等大陆沿海岛屿。

而中共中央军委也在9月3日向福建前线部队发出了《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台湾仍被美帝武力侵占,蒋介石集团在美国庇护支持下盘踞这些岛屿,因此解放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虽属我们内政问题,但实际已变成一种复杂、严重的国际斗争,因此不能简单化,要把它看作是包括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宣传上的错综复杂的斗争。台湾沿海岛屿全部解决是一场持久的斗争。必须有长期打算,从各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并根据情况发展采取一切适当有效的办法。具体办法是:一、继续炮击,不宜进行登陆作战。二、炮击必须打打看看,看看打打,保持完全主动。三、不得进入公海作战,蒋不轰大陆我不轰金门、马祖;蒋轰大陆,我即轰金、马,但不轰台湾。四、不主动攻击美军,若其入我领海领空,我坚决打击之。9月4日杜勒斯虽然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但迫于国内外种种压力,在其备忘录中却透露出了如下信息:一、国民党可以自己与中共交战,美国将保护运输;二、希望中共不会认真打起来;三、美国不放弃和平谈判的希望。这表明,美国并不想同中国直接交战,其“战争边缘政策”已经接近了底限。

在摸清美国的底牌之后,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方针,把美国重新逼回谈判桌旁。具体办法是:一方面继续炮击金门,并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国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舰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一方面积极呼吁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9月6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作是中共中央对杜勒斯9月4日备忘录的回应。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一打,打出美国想谈了,看样子,他现在不谈,也是不得了的,他每天紧张,他不晓得我们要怎样干。那好,就谈吧,跟美国的事就大局说,还是谈判解决,还是和平解决。同一天,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重申解放台、彭、金、马是中国的主权,任何外国不得干涉,强烈谴责美国的战争挑衅,同时代表中国政府公开表态: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谋求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和缓消除”。

然而,美国政府起初却无视中国政府的声明,继续向我作出挑衅性姿态。9月7日,美国军舰以为蒋军运输船护航为名侵入中国领海。叶飞请示我军是否开炮。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命令:坚决打击,但是“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结果,解放军一开炮,美国军舰立即丢下蒋军运输船向公海方向遁去,任凭蒋军舰船挨炸。这更加坚定了中共中央以边打边谈方针取胜的信心。

这一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对毛泽东和周恩来发出的谈判信息认真对待了。艾森豪威尔立即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表示美中之间可以“立即恢复谈判”。9月15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复会。在第一次会议上,美国不肯拿出方案,而是一再提出先停火再讨论各种具体措施的动议。当时,中方谈判代表为抓紧时机,争取主动,在休会10分钟后就提出了希望双方停止敌对行动的五条方案。这使美国方面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中方急于达成协议,因此态度立即强硬起来,要求立即在台海地区实现停火,并说什么“美国不能容忍盟友的领土被武力侵犯”。与此同时,杜勒斯在联大会议上遥相呼应,要求中国先停火,然后再进行美中谈判。中共中央立即指示中方代表,“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即在美方不正面回答我方提案,而继续主张停火的情况下,立即提出要求美国从台湾海峡撤出它的一切武装力量,停止向中国领海领空的一切军事挑衅和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以和缓和消除目前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反建议。事实证明,这个反建议确定了中美谈判的基调和根本原则,扭转了谈判的局面。9月19日,毛泽东兴奋地致信周恩来:“我们这种新方针、新策略是主动的、攻势的和有理的。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是我们外交斗争的必须形态。”

由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正确制定和运用了边打边谈的方针,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政府的战争政策,这使得美国政府台海政策的掣肘因素进一步增加。9月30日,杜勒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声明:我们没有保卫(中国)沿海岛屿的任何法律义务,我们不想承担任何这种义务。今后,如果美国认为放弃这些岛屿不会对可能的保卫台湾和条约地区的工作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我们就不会考虑在那里使用部队。杜勒斯的这个讲话标志着美国的金、马政策开始由“协防”转为“脱身”,其目的是以迫使蒋介石放弃金、马,换取美军长期盘踞台湾的合法地位。

杜勒斯声明发表后,美国政府果然改变了策略。为了能从金门、马祖尽快“脱身”,美国乘国民党军处境困难之际,诱迫蒋介石撤出沿海岛屿。但是,当时驻守金、马的国民党军队有11万多人,占国民党集团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且官兵大多来自大陆。如果蒋介石放弃金、马,不仅会影响军队的士气,而且会影响其政权的稳固。因此,蒋介石坚决反对美国放弃金、马的计划。由此,蒋介石集团同美国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并不断激化。此时,如果美国从金、马“脱身”,中国政府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收回这个地区。但是,中共中央在体察到蒋介石对美政策的两重性、认识到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罪恶企图之后,适时调整了作战方针,改变了收复金、马的部署,决定把金、马暂时留在蒋介石手中。

通过把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来拖住美国,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著名的“绞索政策”。这一政策的含义是:台湾及美国在外国的一切军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国脖子上的绞索;这个绞索,不是别人而是美国自己制造的;它把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把绞索的另一端交给了中国人民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人民;美国在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它头上的绞索就越紧,总有一天它要被全世界人民处以绞刑。10月初,经中共中央讨论后,毛泽东对金、马的这个决策方针被确定下来。

虽然大陆和台湾要求保持“一个中国”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但是,双方在对美态度上却找到了某种共同点。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全面反映了中共中央对金、马决策的深刻含义。文中写到:“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三十年了,尚未结束,这是不好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这一点,周恩来总理在几年前已经告诉你们了。这是中国内部贵我两方有关的问题,不是中美两国有关的问题。”“美国人总是要走的,不走是不行的。早走于美国有利,因为它可以取得主动。迟走不利,因为它老是被动。一个东太平洋国家,为什么跑到西太平洋来了呢?西太平洋是西太平洋人的西太平洋,正如东太平洋是东太平洋人的东太平洋一样。这一点是常识,美国人应当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之间并无战争,无所谓停火。无火而谈停火,岂非笑话?台湾的朋友们,我们之间是有战火的,应当停止。这就需要谈判。当然,再打三十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终究以早日和平解决较为妥当。何去何从,请你们酌定。”《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运输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这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性文告,它的发表标志着炮击金门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斗争的范畴,进入了包含政治、外交斗争的新阶段。10月7日,美国军方命令其舰队不得进入我领海20英里以内,停止护航。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共中央适时调整对金、马政策的正确性。

为使金门军民获得充分补给,得以长期驻守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于10月13日发布命令,宣布“金门炮击,从本日起再停两星期”。命令称:“这是民族大义,必须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同一天,毛泽东在会见新加坡著名报人曹聚仁时,对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又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则。他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蒋介石)自己的方式生活,“可以搞他的一套”,“他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毛泽东的这次谈话后来被周恩来概括成“一纲四目”,通过张治中和傅作义以书信的方式转达给了蒋介石的副手陈诚。其中,“一纲”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都将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妥善处理。“四目”包括: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蒋介石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都由中央拨付;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时,将先与蒋介石协商,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这是中国领导人最早提出的比较初步的“一国两制”设想,由于美国的介入和国民党当局的错误政策,这些设想都未能付诸实施。

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访台,逼迫蒋介石撤离金、马,双方发生激烈争执。为配合蒋介石同美国的斗争,毛泽东于10月20日,即杜勒斯一行到达台湾的前一天,下令恢复炮击金门,为蒋介石“送上”了拒绝从金、马撤兵的理由。炮击只打了金门列岛的工事、阵地和滩头船只。10月25日,毛泽东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着重揭露了美国政府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再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宣布:对金门“逢双日不打炮”,并告知台湾人民:这“不是诡计,而是当前具体情况下的正常产物”。此后,福建前线炮击金门形成规律,逢单日打,双日不打。打,是为了分化美蒋,给蒋军拒绝美国要其撤离金、马一个理由;不打,是为了使蒋军获得运输补给,是为了让国民党放心,中央政府不是要攻打金门,而是愿意与台湾当局协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祖国的一揽子方式。隔日炮击的结果,一方面强化了金、马作为美国人脖子上的一根绞索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使蒋介石不能从金、马撤军,继续保持与大陆的联系,从而避免了台湾孤悬海外,成为美国制造所谓“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的借口。蒋介石很快明白了中共领导人的意图。1959年3月底,国民党“外交部”作出规定,今后对外提及大陆时,不再使用“红色中国”或“共党中国”等词语,而统称“中共政权”;提到他们自己时,不再用“自由中国”,而称“中华民国”。这说明,台湾海峡两岸在“一个中国”立场上的共识得到了强化。此后,福建前线的炮战越来越具有象征性意义。大部分炮弹的弹着点都在无人处,后来炮弹头中装的不再是炸药,而是宣传品。这种“炮战”与其说是炮战,不如说是一种联系的方式,一条对话的渠道。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一个中国”的立场,是两岸合作的基础,“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当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发布命令,福建前线部队停止了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

炮击金门,是国共两党武装斗争的延续,是中共中央围绕台湾问题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重大决策,是一场维护祖国统一的严肃斗争。这次特殊“内战”的交战双方都不约而同地着眼于美国的对华政策。对此,炮击金门的直接指挥者叶飞将军曾说:“金门炮战是我们与美国互相摸底的一出戏,一出很紧张很有意思的戏。”在炮击金门的过程中,国共两党通过“默契配合”,共同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局面,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可以说,这是炮击金门最大的收获和成果。

(责编 韵心)

猜你喜欢
金门蒋介石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下篇:九·一海战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1954年人民解放军两次炮击金门
难忘的金门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