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蜕变

2009-10-09 09:56刘金芝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安龙张老师名师

刘金芝

教语文,张安龙老师是半路“出家”。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他痴迷地爱上了语文,走上了语文教学的专业发展之路。

为了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他经历过迷惘困惑之痛,也经历过执著探索之艰,更经历过静心反思之苦,最后收获的是寻真酣畅之快。回顾张老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他曾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亦步亦趋地模仿;也曾像一个苦心修行的行者,参禅悟道,坚持磨砺;最后,化茧成蝶,在专业生命的蜕变中回归自我,走出一条坚实而丰盈的语文教育发展之路。

一、模仿——博采众长,积学为功

2001年,已有6年教龄的他成了语文教师队伍中的一名新兵,9月代表学校参加南岗区第21届教学百花奖,那时候他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可以说是雾里看花,当了6年班主任,教了6年语文,都是凭着感觉教。就在他语文教学生涯起步的时候,学校领导和前辈名师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从选课到备课,再到试教,全程跟踪。最让他感到幸福的是教学设计不用自己冥思苦想,对这种精心指导他虚心接受,用心记诵。当届比赛,他执教的《倔强的小红军》一课获一等奖,并被推选在百花奖综合场做观摩教学。从此,他走上了语文教学之路,步入模仿性教学阶段。

模仿,从身边的名师开始,他用心整理曹永鸣老师的教学纪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一种腔调都不放过,追求形似。但是,由于性别、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他常常在课堂上闹出笑话。这种消极模仿带来的窘境,引发张老师的思考:模仿也要选择对象,选择方式,选择内容,要考虑到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潜质。他认真拜读靳家彦、于永正等国内知名特级教师的经验集,感受大家的教学风范,从中汲取营养,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成功时暗自庆幸,失败时黯然神伤。看名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演一演,他也学着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学《矛与盾》,张老师就把学生请上讲台,表演楚人卖矛和盾的场景,美其名曰:“以演促读,感悟诚信。”实则偏离主题,空耗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对文本价值把握不准的问题,直言不讳地指出要围绕让学生积累语言和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上下工夫。将表演卖矛和盾的环节调整为一个富有思辨性的问题:如果真的用楚人的矛去戳他的盾会怎样?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感悟寓言中隐含的深刻道理。这次教学经历,张老师懂得了怎样进行积极意义的模仿。

在这一阶段,由于缺少教学主张,缺乏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张老师的教学没有摆脱名家、名师教学风格的影子,但是已经潜藏着个人教学风格发展的种子,他的教学结构清晰,训练扎实,语言简练,师生关系和谐。

像这样,模仿名师教学招式的教学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足足持续两年多的时间。直至在一次公开课的试教中,张老师发现同一篇教学设计在一个班上得轻松、生动,而在另一个班可能上得吃力、沉闷。为此,他陷入深深的苦恼中,迟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那段时间,他甚至害怕上课。带着来自实践中的困惑,他如饥似渴地捧起教学专家的著作,先后研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靳家彦老师的《小学语文导读法》,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学》,还有曹永鸣老师的《小学语文对话板块式阅读教学》。他在学习中发现教学专家有一个共同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他意识到教学应以学生的原有认知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归宿点,教材和老师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他的教学产生了第一次飞跃。

二、磨砺——实践反思,既雕既琢

2005年,张安龙老师代表南岗区参加哈尔滨市小学语文界最高赛事——“翱翔杯”教学大赛,执教《世纪宝鼎》一课荣获第一名。成绩是令人欣喜的,然而他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陷入对备课过程七易教案稿的反思中。整个过程就是教师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开发精当的教学内容的过程,这不就是新课程倡导的“用教材教”吗?《世纪宝鼎》一课之所以教得趣味横生,就是因为教师能从儿童的视角使用教材,自主开发了“鼎”的象形文字,精美的礼器图片,关于成语来历的小故事等课程资源,这些有益的课外学习资源将文本盘活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让他的课堂显得厚重。丰厚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让他的课变得臃肿,他没有把教学内容一个一个简单罗列,而是用提纲挈领性的问题统领教学内容,呈现开放性的块状教学结构。备课过程中,他曾人为地把《世纪宝鼎》一文肢解成鼎的历史、鼎的外形、鼎的价值,其实从行文来看这3面内容是水乳胶融,不可分割的。在刘颖姣老师的点拨下,他以“为什么把这尊鼎称为世纪宝鼎”为教学主线,将鼎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3方面内容统领起来,有机整合,使教学变得简约、高效,教师教得自然,学生学得轻松。

经历了这次教学大赛,张老师步入了反思性教学阶段。对教学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他要追问一个为什么,对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他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听了课堂上“你真好!你真棒!”的评价,他提出《两种声音,“一个都不能少”!》,针对语文教学中轻视文本,无节制的课外延伸,他在反思中写到《运用得法,拓展有度》,看到语文教学中忽视语言训练,重意轻言的现象,他写下《立足工具,弘扬人文》的教学案例。他的反思行为是在花园小学青年教育家沙龙的团队学习中逐渐养成的,同伴间思想碰撞,一次次引发他对教育细节的深入思考。“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杜威语)反思,让张老师跳出一个教书匠的视角,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平日里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无论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反思就有收获。几年的教学反思,张老师深深感受到:一个现代教师不仅需要辛勤耕耘,更需要在成长中不断培植“反思”意识,在日常屡见不鲜的教学活动情境中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反思中磨砺,增强了他的教学创造力,也使他的教学特色得以凸显。这一时期,张老师主张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他设计语文实践活动,遵循“三符合”原则,即:符合学情,符合文本特点,符合教学环境。恰恰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这个支点,盘活文本,整合课程资源,张扬个性,提高教学效率。这一时期,他的教学显出深入浅出,不蔓不枝,自然纯正的特点。教学结构层次清楚,简洁匀称,前后贯通。教学语言节奏明快,流畅自如。

三、蜕变——融会贯通,教出自我

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实践,张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小语”姓“小”,这决定了语文的情趣性、基础性,所以他努力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情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爱语文。同时又重视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积累必备的知识,习得良好的习惯。“小语”名“文”,所以张安龙老师努力提升语文课的文化品味,让厚重的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锤炼学生的思想。这是他对语文矢志不渝的追求。基于这样的教学主张,张老师把在学习中吸收的营养消化吸收,将名师的教学长处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逐渐找到自我。

然而,认识与实践之间还有一段难以逾越的鸿沟。那段时间,在语文名师工作室学习时,他常常与同伴探讨:为什么自己的教学主张难以在课堂中实现?同伴告诉他:“你已步入专业成长的高原期,这应该是你的高原反应吧!”为了帮助张老师顺利突破高原期,学校请特级教师帮助他从教育教学理论上作指导,提高对教育品位的认识,内化对教育的理解,促使他主动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形成良性的补氧系统。同时帮助他科学合理地梳理自己的教学过程,重新确认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完善自身的造血系统。

在这一时期,张安龙老师不断培植、强化自己的反思意识,深度审视常规教学,以教育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事件,放大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深入剖析,自我调整,自我构建,提升教育实践智慧。《莫让教参成为解读教材的瓶颈》《换位移情,体会“受不了”》《将质疑进行到底》《不求甚解又何妨》等一篇篇教学反思,就是他扣问课堂的有力回响。

这一时期,张老师有幸加入哈尔滨市小学语文百家讲坛,有幸成为南岗区王传贤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这两个团队云集了哈尔滨市小语界的精英。这种强强联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校际、区域优势资源的共享、共赢,不但构建起一个坚不可催的团队,而且打造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让强者更强,他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在一次次扎实高效的观课议课、同课异构、头脑风暴团队学习活动中,使他心中的一个个疑团日渐明晰。

2008年,中央教科所在江苏召开全国课题教学大赛,张老师大胆地挑战自己,尝试古诗词教学,执教《清平乐·村居》。在教研员李娜老师和王丽华校长的经心指导下,他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征服了评委,夺得大赛的冠军。山东曲阜教研室李玉英老师点评说:“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自如地弘扬传统文化,这在短时间内是练不出来的。教师只有深入浅出地吃透教材,才可能有精妙、灵活的教学设计,课才能上得精彩。张安龙老师的课上得淡定自若,朴素不失精致,简约而又厚重。赛课回来后,他总结自己三次试教的成败得失,深度思考古诗词教学的入境问题,批判了肢解教材和虚假情境对引导学生入境的弊端,提出“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不是一味去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以《铺就通往诗境的路》为题写了一篇5千多字的教学札记,刊登在《人民教育》上。

在对语文教学的理性审视和深度思考中,张老师准确触摸到语文学科的本质,为形成“素朴醇和,简约丰厚”的教学风格提供原动力;他笔耕不辍,坚持8年撰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实践智慧,使他有能力自主开发精要的教学内容,有能力删繁就简呈现简约的教学结构,有能力从容自如地调控课堂。反思,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水平的提高、专业素养的成长,更为张安龙语文教学风格注入了文化的品味。他结集出版了20万字的教育专著《行走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先后有16篇文章在《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通讯》《黑龙江教育》等杂志上发表。

回望张安龙老师的成长之路,留下一串串深远的足迹。也许有的老师会说:“不就是上了几节有代表性的公开课,写了几篇文章吗?”不!那不单单是几节公开课和几篇文章,而是教师试炼生命的地方,寻着这样的路,相信张老师会脚踏实地走向教学艺术的殿堂,成就人生的厚重与精彩。

猜你喜欢
安龙张老师名师
张老师喝茶
贵州安龙十里荷塘4种生境冬季林鸟群落结构差异性
安龙县委离退局组织老干部进行健康体检
安龙县委离退局专题廉政教育党课
从“安龙奠土”仪式谈白族的土府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