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误区

2009-10-10 09:18林英良
江西教育B 2009年8期
关键词:人文新课改素养

林英良

高中新课改在江西省已全面实施,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理念和更优的架构给高中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也容易进入一些误区。下面就谈谈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一、以为新课改就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法,忽视了读、背、写的训练

常言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新课改也是如此,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让我们耳目一新,但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创新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学法。应当继承发扬的主要传统教学法有如下三方面:

1.多读,以读的训练为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教师可以对学生读书的情况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作详细记录,并作为学分认定的一个依据。

2.多背,以积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目的。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语文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以及各种特殊句式,学生就能认知和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多背,心中积蓄了大量的优美诗文,涵养了人文气息,提高了语文素养,继承了民族精神,弘扬了灿烂文明,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全面人才打下了扎实基础。

3.多写,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新课标不断强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因此,要求学生不断去积累素材,不断去思考,坚持对生活细心感悟,对生命用心体验。只有当你的内心向整个世界敞开时,才能在生活中锻炼思维,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在需要写作时游刃有余。

二、以为新课改就是教师少讲或不讲,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似乎学生都动起来了,但实际收效甚微

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探究作用。因此,教师角色必须转换,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感悟和体验文本。然而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看似讨论热烈却没有明确主题,学生放任自流,天马行空,脱离了文本主旨,结果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更有学生利用老师布置讨论的时间高谈阔论与话题无关的其他事情;老师讲得少也正好可以掩盖他们知识储备不足和课堂准备不充分。结果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知识甚少。显然,对学生而言,要想有大的收获,就特别需要教师的精彩点拨;教师的优美语言、精辟论述、发人深思的分析,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他们探究知识、陶冶情操的一剂心灵鸡汤。因此,新课改不是反对教师讲,而是反对机械地灌输和用讲独霸课堂;我们提倡的是精讲,反对的是滥讲。

三、以为人文素养就是语文素养,忽视了语文本身的能力培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笼统地讲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是“人文精神”。现实中,我们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它与语文素养存在着包含关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是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统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中,包含着他的学养、教养、涵养等,具有综合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害怕被人说成没有贯彻新课改理念,就搞出很多花样,仿佛很人文了,其实是语文被“异化”了,变味了。殊不知,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有机融合。教学也是这样,该精讲的语文知识还是要大力讲、反复讲,该训练的地方还得多训练,大可不必有那么一种紧张:怕突出了工具性,而偏离了人文性。人文性应当很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不人为地割裂开,也不是仅凭几句“煽情”的语言就能培养出来的。

四、以为合作学习就是简单地小组讨论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实践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地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第二,教师缺场。现在的合作学习有这样一种趋向,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

第三,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问青红皂白,遇到问题便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呢?《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异质性小组即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这些话为我们勾勒出了合作学习的面貌,我们应该以此为标准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实习编辑林金礼

猜你喜欢
人文新课改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