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突破:基于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视角

2009-10-12 04:28丁燕红
职业·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职业性大众化毕业生

丁燕红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问题也越来越凸显。特别是从去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除了金融危机等社会发展的因素,就高等教育自身而言,也难逃其咎,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在职业性方面表现出缺失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以及以后一段时期内,要实现大学生就业突破,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性是一种必然选择。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形势严峻

1.毕业生规模迅速膨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以两位数的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不断膨胀,2009年已达611万之多。

2.总体就业率不高

从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初次就业率在70%徘徊(截止到每年的9月1日)。2003年是70.1%,2004年为73%,2005年为72.6%,2007年为71%。可见,近年我国普通高校总体的就业率并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3.从就业满意度来看,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落差

来自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中,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毕业生约占3%,而非国有企业约占(包括私营和外资等)52%。同一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 35.4%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党政机关工作,而只有1.3%的毕业生选择去私营企业。又如2006年中华英才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 62%的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不满意。其中,12%的大学生表示很不满意”,只有“61%的受调查者认为就业职位专业‘基本对口或者‘完全对口”,“高就业率掩盖低满意度”。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认为,“落实了就业岗位的毕业生中也有很多人不满意,因为就业质量(包括薪酬、专业对口率、稳定性以及事业发展预期空间等)与他们的期望相去甚远” 。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巨大落差。

二、基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原因探究——高等教育职业性的缺失

是什么原因造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笔者认为,不能否认有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无庸置疑的是,高等教育自身也难逃其咎。

对比精英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很容易使人们认为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状况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之必然。其实不然。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仅占职工总数的5%,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仅广东省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就达500万人。还有资料显示:“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35%;在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23%;而在我国,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数的5%。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所以,并不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连年扩招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就高等教育自身而言,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职业性缺失的问题。所谓高等教育职业性,是指高等教育为学生的职业做准备,为学生毕业后的求职、工作、创业做准备,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合适的人才。高等教育职业性表现出缺失是由于精英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没有完全转型,教育经费短缺,师资水平跟不上等原因造成上述“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其教育对象——大学生走入社会后职业道德欠缺、职业技能不强、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实现大学生就业突破——加强高等教育的职业性

1.重视高等教育的职业性

高等教育有两种追求,一种是学术性追求,另一种是职业性追求。“学术性”是对高等教育中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研究,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学术性工作的能力。而“职业性”则是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职业性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反映了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和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世界很多国家都在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强化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办学方向,逐步摒弃了只为少数英才提供文科性质的非职业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了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特别是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高等教育注重职业性是我们的实际要求。为此,必须要克服以前过分的学术性偏向,重视高等教育职业性。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顺利适应职场环境,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加强秩序意识教育。每个企业(单位)作为社会组织,都有其内部的组织制度和组织秩序,才能维持运转。所以,高校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组织秩序的教育,让他们从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做起,使组织秩序意识加以内化。这样,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适应职业环境。

(2)加强诚信教育。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诚信是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在求职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表现出不诚信,如随意违约、简历材料造假等等,这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高校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3)加强合作精神教育。合作精神的培养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日益分化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完成发展目标,合作精神理应成为现代人应有的内涵。高等教育不应该是培养独立的个体,而是培养一批拥有合作精神的“社会人”。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较强的社会合作精神,才能适应社会化职业的要求。

3.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职业技能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不够。这与当前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传统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要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实践活动课等。大学生也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动手能力的错误观念,强化实践意识,认真参与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第二,要发挥大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大学生要积极参加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如校内社团活动、“挑战杯”等各种竞赛活动、“三下乡”及暑期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4.提升职业发展后劲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尝试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或方法来解释、解决问题,甚至要勇于向权威见解挑战。其次,在学生考核的过程中,不局限标准答案,容许有不同的答案。再次,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新的探索。通过上述环节,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习惯得到强化。

(2)对毕业生加强创业教育。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结合当前创业教育的现实,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而且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所应该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第二,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既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更要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增加和巩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第三,营造创业教育环境。要培养现代社会的创业人才,就要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当前,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如成立“创业中心”、“未来企业家俱乐部”等类似的学生创业社团和开展有关创业活动,扩大参与面,学校给予专项资金和师资支持。通过以上措施,为毕业生创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总之,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要实现大学生就业突破,从高等教育自身的角度来讲,就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在认识上,重视高等教育的职业性,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要对大学生加强秩序意识、诚信、合作精神等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强化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后劲。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办)

猜你喜欢
职业性大众化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