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2009-10-12 04:27王新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禅宗认识

关键词:自我世界 多重世界 认识 禅宗

摘 要:以前人们论述这首诗时大多认为它有趣的地方是由于有哲理,但是并没有说出哲理是什么,为什么在里面的哲理有趣,或者说里面体现了一种相对的关系,但是相对的关系也好像并不能说明这是有趣的理由。本文试图从黑格尔的《小逻辑》中认为人都是活在自我世界这个观点来阐述这首诗里包含多重世界,让我们的认识一次次得到提升,或从佛家的认识世界的方式里来论述这首诗,从而使我们的认识世界的层面不断向前推进。论讨这些才是这首小诗有趣的地方。

前人论述卞之琳的《断章》这首诗时大多从主客体、相对等这些词来进行论述。我们再仔细看待这些词时会发觉这些词都是一种关系词,比如有主体就一定有客体,主体是相对客体来说的,同时相对必须有两个事物,相对也是一种关系,这样我们就会发觉理解这首诗时大多人都从一种关系来分解这首诗,把其中的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分解。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不把其中的关系作为重点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知道人看待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一切都不可能绝对客观地看待,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所受的影响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价值观,必然会影响到我们去看待这个事物,然后这个事物必然会带有我们的价值评判在里面。人的认识是一个大熔炉,任何事物碰到“人”时,那事物都会变成“人”里面的事物,所以人认识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所有的事物融入自身,事物是人的事物,所以世界是人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自身的世界,康德就曾说过:“当我说我时,我便与我自己发生抽象的联系。凡是与自我的统一性发生关系的事,都必受自我的感化,或转化成自我之一体。所以自我俨如一洪炉,一烈火,吞并销熔一切散漫杂多的感官材料,把它们归结为统一体。”所以黑格尔在《小逻辑》中也这样描述道:“人的努力,一般来讲,总是趋向于认识世界,同化并控制世界,好像是在于将世界的实在加以陶铸锻炼。换言之,加以理想化,使符合自己的目的。”

所以“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是第一个世界,“风景”、“明月”是在“站在桥上”那个人的风景,由下面的诗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桥上看风景的人是“你”。在你的世界中,“风景”、“明月”成了“你”世界中的内容。这个世界是“你”的世界。下面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第二个世界。在这里“你”成了“看风景的人”的你,“你”不是“你”,你成了看风景的人世界中的你,在这里你只是一个“看风景的人”世界中的一个事物。这个世界是“看风景的人”的世界。这里便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你”的世界,在“你”的世界中“风景”、“明月”是你的世界中的内容;一个是看风景的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你”是看“风景的人”的事物。

但从整首诗来看,这人一下子从“你”和“看风景的人”中跳了出来,以一种俯视眼光看着这两个世界中的一切,在这里“你”和“看风景的人”也一下子成了别人世界中的事物,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谁的世界。但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说这个世界绝对不是上面那两个人的世界。因为世界里的内容是不同的,“你”的世界里,内容是“风景”、“明月”。“看风景的人”的世界里,内容是“你”。同时从这末两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以明显看出,前面两个世界里的内容成了这个世界里的内容。

同样,作者并不满足于总是站在小我的角度上看问题,作者明显从“你”中和“看风景的人”中跳了出来,以第三世界中的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我们可以看到掌控第三个世界的人对前面的两个世界看得很透,看得很分明,因为在“你”的第一个世界时,“你”在看风景,那么“你”考虑问题时一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因为在你的世界中,你绝对会以自己为中心。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就明确地说:“我是一种接受任何事物或每一事物的空旷的收容器,一切皆为我而存在,一切皆保存其自身在我中。每一个人都是诸多表象的整个世界,而所有这些表象皆埋葬在这个自我的黑夜中。”但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句诗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不是站在第一个世界“你”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是一种俯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已经超脱了第一个世界中的“你”。而这句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可以看出不是从第二个世界“看风景的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也是以一种俯视的眼光注视着下面的一切。然后作者显然就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的世界,但是只有我们跳出自我的那个小世界,才能明白一切,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时,你已经装饰了别人的梦。从这个小小的景象中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从这首小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三个世界,这也就是之所以我们读这首诗时意味无穷的原因所在。

从这里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出卞之琳深受禅宗的影响。禅宗讲究在生活中刹那间顿悟“真如”本性,因而思维方式是悟,是一种妙悟,是能通过现象感悟出一些智慧,不是一种深思。作者从看风景这个简单的现象就悟出了不光是你在看风景,同时你也成了风景,同时作者也悟出了只有跳出自我的那个世界,才能认识到一切。显然可见,卞之琳深深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禅宗的精神是“超越”的精神,它主张化解一切对立,并以获得主体精神的无限超越为宗旨,如禅宗大师玄觉认为“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禅师们甚至认为生与死都是无界限的是相通的,如诗僧寒山曾有诗云“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明显禅宗这种超越一切精神影响了古代诗人们的心境,使他们养成了一种恬淡之气,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影响在《断章》这首诗里的反映。诗里不是一直在一个角度看问题,而是不断调换角度,先是站在“你”的角度看风景,然后又把“你”变成别人的风景,最后我们发觉作者超越了“你”的世界、“看风景的人”的世界,然后站在更高的角度来俯视着这下面的两个世界。

但是这种超越是没有止境的,因为当作者站在第三个世界看下面的两个世界时,作者也有可能成了下面两个世界的中的事物,也可能成了别人的风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可以不断地超越,不断地把认识向前推进。

这就是为什么读者在读这首诗时意味无穷,感觉不能穷尽其中的余味。因为这小小的一首诗总是不断地让你在超越,而且这种超越是没有止境的,让读者一次次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一次次不断地创造出另一个世界。

(责任编辑:张 晴)

作者简介:王新平,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禅宗认识
灵 山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从“禅宗”到中华阐释美学中的伦理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