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赏识教育

2009-10-13 09:11王慧颖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负面效应赏识教育误区

王慧颖

摘要: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被很多家长应用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但是采用赏识教育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本文分析了赏识教育的几个误区,并指出过度的赏识教育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赏识教育 误区 负面效应

赏识教育是以“赏识、信任、尊重、爱”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应该承认赏识教育在实践中帮助许多家长很好地教育了孩子,使孩子在“赏识”的眼光中自信,成功。但也有一些家长在运用赏识教育时,简单地将“赏识教育”等同于表扬,最终走进了赏识教育的误区。

过度赏识

主要表现在对于孩子一些年龄段所作的正常事情给予过度表扬。比如,2岁多的孩子跌倒自己站起来,4岁的孩子会穿衣吃饭等等。在这个年龄段里的这些表现,应该视为正常范围,大人不能夸张其辞。无所顾忌的赏识,会造成孩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得到表扬,或者做任何事情都为了得到表扬,这样,孩子的角色更像一个平庸演员,总希望上演意义不高的剧本,结果扼杀了孩子创造的天性。

疲劳赏识

主要表现在不论事无巨细、铺天盖地式的赏识教育。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大人都会立即给予表扬,而不是肯

定。比如,安排孩子画画,孩子做完了,大人还没有仔细看作品,就立刻夸夸其谈起来,把赏识性语言混淆为夸张式的表扬,而不是肯定孩子认真做事的一种结果。导致孩子为自己胡乱涂鸦就收到如此表扬而感到不知所措,容易造成赏识疲劳。只听得进好听的,而不去思考做事本身的实际意义,失去了对事情刨根问底的兴趣和求知欲。

好话赏识

主要是表现在一些大人对赏识教育单纯的理解。有些大人简单地认为,赏识不就是说好听的吗,因此,事事就以孩子听得顺耳的话语去沟通,孩子即使不听话,也是百般哄着,爱着,而不去批评教育。长时间后,孩子自然是只听得进去好的,语调稍微一变就出现了强烈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容易造成孩子偏激、自以为是、个人自私心理膨胀、浮躁等心理缺点。

对比赏识

主要是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把孩子和同年纪认识的小朋友,人为想象地进行比较教育。比如说,孩子,你比某某小朋友强,他都不听话。或者某某小朋友不如你等等。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目空一切,自以为是。

主观赏识

主观赏识,就是家长自己主观上就认为,我孩子是最棒的,天下第一。从而事事宠着,溺爱着,没有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你就是最好的,事事都替孩子考虑周全,做错了事情也不会批评。从而造成了孩子经不起挫折的考验,一旦在外边吃亏了,就只会跑到家长面前告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很差。

单调赏识

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赏识只是停留在“智力”一点上。对于孩子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却未能更多关注。那些被认为“聪明”的孩子,这种概念被固化后,孩子就只知道“聪明”而不知意志、毅力和恒心的重要,随着年龄的长大,失败的次数渐渐增多,这些孩子在归因中就会认为自己“不聪明”了,就会渐渐形成自卑的心理。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扬。适当地给孩子赏识是必要的,但切勿过了头。若无选择、无原则、无大小主次之类的事情都去运用赏识教育,势必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一、家长赏识过度造成幼儿自我评价的偏失

(一)有的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语言的运用具有极大的夸张意味:“你真了不起!你太棒了,谁也比不了你!”家长对孩子言过其实的表扬,会使孩子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一旦这种认识与现实生活中他人恰当的评价发生冲突,孩子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心理便会“膨胀”,不会给自己准确定位,必然导致不会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情理及道德规范。

(二)过度的赏识可能导致骄傲、溺爱和评价不公正等。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即使是对各方面表现都优秀的幼儿,过度的赏识,也可能使他们的依赖性增强。少数幼儿甚至会为了得到“赏识”而放弃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学会看家长的脸色行事。

二、家长赏识过度对幼儿自信心的不良影响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家长在运用赏识教育的时候,对孩子的表现无论好坏一律是大加褒奖。与其如此,不如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让他正视自己的缺点,鼓励他点点滴滴的进步。过于优越的物质环境会养成孩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而过于优越的精神环境会养成孩子自大自傲的习惯,对幼儿的自信心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并不是否定幼儿,而是要让幼儿懂得不断的进步也是成功,不一定和他人比较,自己超越自己就是好孩子。

三、家长赏识过度造成幼儿耐挫能力的不足

人在早期的欲望若过分满足,没有任何受挫的体验,会导致人格障碍,如自私、不爱惜财物、以自我为中心,长大后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我认为,这些恶果,与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挫折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毋庸置疑,“赏识教育”不啻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但如果一味地采用赏识教育,会让赏识教育走向误区。不仅不能帮助受教育个体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会大大的钳制教育的多变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及时反思我们的教育,理性地看待赏识教育,及时发现由于不适当的赏识留下的后遗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运用赏识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猜你喜欢
负面效应赏识教育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由“奥迪二手车”广告的负面效应谈媒体广告的自律与他律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直播的负面效应与出路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分析
略论美国对华战略在国民党政权崩溃中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