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校合作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2009-10-13 09:11隋长富
关键词:政府

隋长富

[摘要]国家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署,为规模发展高校合作教育带来了机遇;高校合作教育的突出贡献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准备。笔者认为,影响高校开展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是:参与开展高校合作教育的相关各方的态度,以及合作教育的模式、规模和效益等。为此,笔者建议,规模发展中国的高校合作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协会组织的促进作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带动作用,把学生实习岗位、毕业生见习岗位与高校合作教育工作岗位的开发结合起来,以此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合作教育;毕业生就业;规模效益;政府;雇主单位;协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4-0109-(04)

国家最近下达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包括“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①透过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高校应当看到规模发展高校合作教育的时机已经来临。

一、高校合作教育与毕业生就业

合作教育在国外是一个专有名词,19世纪初起源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1906年美国推出了第一个后来称为合作教育的“工读课程计划”[1]9。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合作教育已走向世界,特别是在北美地区仍然具有较大的规模,美国的东北大学和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以合作教育特色闻名于世。合作教育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解决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或CO|OP)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高校学生在学校期间安排一定比例的时间,通常是一年左右,到雇用单位参加有薪的实际工作。典型的模式是以学期为单位进行工学交替,在同一学期内,一部分学生在校园学习,一部分学生在雇用单位工作,保证雇用单位的工作岗位始终有一名开展合作教育的学生,并且工作岗位的层次逐步提升。学校要配备称之为“协调员”的专职人员负责联系企业和在岗的学生,雇用单位也要指定专人进行督导和考核。其他的模式还有很多,如与在校学习相并行的做一些兼职工作等;有的学校还对学生的工作时段给予学分。

高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使学校、雇主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了伙伴关系,为三方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雇主获得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获得了考察新员工的机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在税收上获得一定的优惠;学生参加了有薪的实际工作,除了赚些钱以补充学费之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实际工作锻炼,把在校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学校则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不但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还将因毕业生就业率高而获得更多的生源。

高校实施合作教育的最大收获是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准备,使高校毕业生的状况明显好于其他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些学生得到雇主认可,毕业后直接到开展合作教育的单位就业。据美国和加拿大有关机构调查,这种就业方式在开展合作教育毕业生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第二,虽然实行合作教育的学生拿到学位的时间有所延长,但毕业时已有一年左右的实际工作经历,而且人际交往能力也显著提升,因此,这类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第三,学生通过实际工作的经历,找到了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到理论学习中,因此,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就业准备更加充分。

二、影响高校开展合作教育的因素

据美国和加拿大对影响合作教育因素的调查和评估认为,宏观的因素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即合作教育的规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波动而波动。具体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参与合作教育相关各方的态度,以及合作教育的模式、规模和效益等。

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参照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的经验,第一次在中国进行产学合作教育试点。[1]10这种教育模式很快受到广泛的重视,1991年成立了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中国的高校合作教育出现了一个高潮期,约有400多所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名为产学合作教育的活动,但随后就进入了“淡季”。其中的原因,除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使高校合作教育似乎难以被顾及外,上述因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应当从理论上理清和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高校合作教育的模式和定义

作为高校教育模式的整体设计,高校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是合理的“工”和“学”比例的交替安排,但由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参与“工”的活动有多种方式,因此,许多学校把具有这种特征的教育安排也称其为合作教育,进而引发了什么是合作教育的持续讨论,在美国就有“并行式”是不是合作教育的争论。在中国,合作教育称为产学合作教育或产学研合作教育,试图在名称上界定合作的对象关系,但实际上政府机构和各种公益组织也是合作教育的广泛参与者;另外产学合作是人们熟知的概念,产学合作活动中诸如学生实习等教育活动有很多,有人难免也将这些活动理解为合作教育,“把产学合作中的教育活动都理解为合作教育”[2],这种合作教育的概念泛化或模式外延扩大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在中国可能更突出一些,从有利于学生接触工作现场的角度,这种现象应该是积极的,是发展高校合作教育的基础。但过度泛化高校合作教育的模式和概念,就弱化了高校合作教育的主流模式,不利于社会对合作教育形成广泛的认知,从而也不利于社会对高校合作教育形成广泛的共识。

(二)高校合作教育的规模和效益

高校合作教育由于拓展了高等教育的时空,因此,也增加了学校管理费用的支出,规模越小成本越高,所以,高校合作教育有一个规模效益的问题。一般来说,缺乏长远发展目标的、只在个别学科专业中小规模开展的高校合作教育项目往往很难持久,这主要是经费压力的原因,在国外如此,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成功开展高校合作教育的学校只是个案,例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每年合作教育学生的规模达到9000人,规模效益是明显的。因此,规模效益问题使得当初热衷于开展高校合作教育的一些学校逐渐淡出这个领域,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坚持了下来。虽然近年高校合作教育在高职院校有所升温,但规模效益问题依旧突出,这仍然是制约高校合作教育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

(三)政府和雇主对开展高校合作教育的态度

高校合作教育的发展需要市场谋略,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大力支持才能使社会认同高校合作教育这种模式,政府的支持必然会调动相关方面参与高校合作教育的积极性。美国开展高校合作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其发展的契机是联邦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中国一直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对开展高校合作教育是十分有利的。从建国初期的半工半读制度到引进和探索现代高校合作教育模式,这都体现了政府对高校合作教育模式的重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支持的效力将逐步提升,国家最近出台的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实习和毕业后工作见习活动的促进政策,其中也包含了对高校开展合作教育模式的支持,这就为发展高校合作教育创造了时机。

在影响高校开展合作教育的诸多因素中,雇主的态度应当是排在第一位的,即雇主能否为高校合作教育的学生提供合适的、足够的工作岗位。雇主的积极性源于用工成本与收益的考虑,源于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但雇主的积极性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需要社会氛围的支持。目前,中国社会对高校开展合作教育还缺乏了解,特别是了解高校合作教育的概念和潜在价值的企事业单位(雇主)很少,因此,积极宣传高校合作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就会拓展高校开展合作教育的社会空间。

三、发展中国高校合作教育的建议

当前,应以国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契机,努力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如上所述,发展高校合作教育将面临两大难点:一是资金的支持,二是雇主的积极性,而解决这两个问题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

高校开展合作教育从起步到形成一定规模,并逐步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均衡,是发展高校合作教育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启动阶段,需要专项资金的支持,这种资金应来自政府、基金组织和企业资助。在美国合作教育的早期,爱迪生基金会和通用汽车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65年起,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为发展高校合作教育提供了专项资金支持,“32年间,联邦政府为合作教育基金拨款三亿多美元”[3]39,虽然不是所有的合作教育学校都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虽然政府资助停止后合作教育学校的数量有所下降,但这一举措确实发挥了“种子(Seed)资金”[3]39的作用,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启动了800多所学校的合作教育计划,成为美国合作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资助合作教育的出发点是资助学生,因为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教育的工作收入来帮助自己完成学业,因此合作教育的规模越大,获益的学生就越多,当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资助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高校合作教育不仅使一部分学生受益,校方和雇主也都得到了好处,可谓一举多得。

在中国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相对较多,因此,渴望参与高校合作教育的学生数量众多。因为学生在校期间能挣些钱总比贷款要好,上学期间能获得一段工作经历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特别是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中国已出现了学生愿意无报酬地到企业获得一段工作经历的现象。所以,发展中国高校的合作教育,已成为满足高校、学生和学生家长普遍需求的一种手段,因此,中国有必要大规模地发展高校合作教育。在此方面,不妨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现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尝试设立类似启动高校合作教育“种子”的基金,启动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合作教育工作,以此引导社会各界认识高校合作教育,积极参与高校合作教育。

(二)发挥各种协会组织的促进作用

各个领域的协会组织,是致力于开展高校合作教育、推动高校合作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各个领域的协会组织可以组织高校开展合作教育理论和模式的研究和交流,建立高校合作教育的评估体系,向社会宣传推广高校合作教育,寻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在美国合作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合作教育委员会(NCCE)和合作教育协会(CEA)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工程技术评估委员会(ABET)是美国工程教育评估的权威组织,该委员会对工程专业的合作教育就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对“工”的性质、“工”与“学”的关系、“工”的质与量,都做出了明确的基本要求。[3]45如“工”的时间、岗位、认定、考核、督导及其与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的联系等。至于“工”与“读”如何编排,则有较大的灵活性,可形成多种具体的模式。

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在推动中国高校合作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引导高校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或主流模式方面,在引导社会认识高校合作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应当建立起高校合作教育的评估体系,制定高校合作教育的核心要素,规范高校合作教育的主流模式。另外,应加强高校合作教育核心价值的研究,如高校合作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高校合作教育与学科专业类别等。还应加强高校合作教育发展谋略研究,如政府的政策引导、雇主参与动机的开发、学校管理制度的安排等。

(三)发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

发展高校合作教育的伙伴,开发更多的高校合作教育岗位,是实施高校合作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基本的市场谋略是发挥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进而开发中小企业的高校合作教育岗位。从美国的情况看,高校合作教育学生的最大雇主是各级政府机构,政府机构及由政府资助的项目雇用了大量的合作教育学生,世界500强前100家有80%多参与了合作教育计划,并且提供合作教育工作岗位的雇主单位众多,如与美国东北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就达到了2000多家。

中国有大量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国家应当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在这些单位开发出高校合作教育的岗位相对要容易一些。在开展这项活动时,这些单位一是可以依据上级的要求做出工作安排,二是可以通过专项基金的模式解决费用问题。因此,在规模发展高校合作教育的启动阶段,应率先在一些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中实践高校合作教育工作,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以此带动广大中小企业陆续参与到高校合作教育的工作之中。

(四)按照高校合作教育的模式开发实习和见习岗位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决定用3年时间开发百万个毕业生见习工作岗位,这项宏大的工程,无疑为高校开发合作教育岗位带来了机会。在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工作中,高校毕业生与在校参与高校合作教育学生的身份完全不同,相比而言,用人单位安排在校合作教育的学生相对容易一些。所以,应按照高校合作教育的模式,把一部分见习岗位和实习岗位开发成为高校开展合作教育的岗位,并保持这些岗位持续存在,不断有接替的在校大学生到岗。这样,就把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工作由毕业后的见习,向前延伸到毕业前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把高校毕业生的见习期设定为一年的话,把这一年的时间安排到高校合作教育的活动中,在减缓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上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时,此举还会促进学生提前思考职业发展问题,进而改善学生在校学习的策略,把课程学习与未来职业联系起来。

开发高校合作教育的工作岗位应当是有层次的,以便适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工作岗位应尽可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高校合作教育的工作岗位分布面应尽可能大一些,因为在同一个单位开发少量的岗位相对要容易一些。高校合作教育的工作岗位在地域上要考虑交通的便捷性,以降低费用支出。实行合作教育的高校学生对工作岗位有选择权,要鼓励学生在校方认可的前提下,自主开发合作教育的工作岗位。

(五)按照国家鼓励就业的政策开发合作教育工作岗位

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①等项目,并鼓励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国家的这些鼓励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应成为高校合作教育工作岗位开发的一个重点。在这些就业方向领域里,不仅有巨大的高校合作教育工作岗位开发的潜力,而且还将学生在校学习的合作教育工作岗位与毕业后就业的工作岗位衔接起来,这不仅有利于用人单位考察就业岗位的人选,而且还将促进高校毕业生按照国家鼓励的就业方向就业。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选择就业的范围不断扩大,可以期望,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高校合作教育工作岗位的开发将会具有很大的空间。

(六)按照高校合作教育的模式建设协调员队伍

高校合作教育协调员是从事高校合作教育过程管理的专职人员,是整合学校教育过程与企业教育过程的桥梁和纽带,是事关高校合作教育计划成败的关键人物。由于每个协调员要负责联系一批正在高校合作教育工作岗位上的学生,因此,每个协调员必须要经常访问雇主单位,指导和评估学生的工作情况,协调和解决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此外,每个协调员最重要的工作是推销高校合作教育,开发高校合作教育的工作岗位,认定由学生自己联系的高校合作教育的工作岗位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开发出大量适合高校合作教育的工作岗位,是考核每个协调员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因此,这项工作要求每个协调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教育背景要得到雇主和学生的尊敬,最好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国外开展合作教育的学校都配备了一支专职的协调员队伍,其地位等同于专业教师,有的学校还特意聘请有工作背景的注册工程师担任协调员,并编制了专门的协调员工作手册。

中国高校目前联系学生的实习等工作主要是由专业教师完成的,还没有形成一支专职的开展高校合作教育的协调员队伍。为此,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努力开发高校合作教育的学生实习岗位和毕业见习岗位。要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工作,就需要在学校建立一支专职的协调员队伍(也可从社会上聘请一些兼职人员)。这支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把高校的实习岗位、见习岗位和合作教育工作岗位的开发结合起来,推动中国高校的合作教育发展,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华东.合作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J].石油教育,2003(5).

[2]赵业廷.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4:112.

[3]徐梦虹,等.美、加合作教育及其对我国合作教育的几点启示[J].石油教育,1998(9).

注释:

① 参见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责任编辑:夏畅兰]

猜你喜欢
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看政府怎么主导“云医院”
政府必须真正落实责任
政府与市场
政府搭台 自由唱戏
政府主导 制度在先
推进改革需要政府的魄力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