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费时代符号的建筑

2009-10-14 08:52
中外建筑 2009年3期
关键词:符号消费价值

杨 洲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从华尔街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使马克思的宏篇巨著《资本论》在全世界都卖火了,无论在他家乡德国的“卡尔·马克思书店”还是在湖南长沙图书城,到处都已告售罄,在它初次出版的100多年后终于成为了2008年圣诞节畅销书。如果马克思今天还活着,恐怕靠版税收入绝对能够超过比尔·盖茨。

很多人把这次危机的产生原因归结为美国资本的金融虚拟成分比例已经远远超出了实体经济能够承受的比例限度了。当今世界上,虚拟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和组成成分了,无论文化、资本还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建筑和环境,虚拟似乎已经和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的时候我们甚至已经很难分清楚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拟的。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美国学者斯蒂芬·贝斯特把资本社会分为三种阶段,相对应的是三位大师的理论:商品社会/马克思、景象①(spectacle)社会/德波(Guy Debord②)、模拟(simulation)社会/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开篇便开宗明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这个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直接需要,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第一位的,即使存在着交换,也是为了产品生产者的不同需要和有剩余产品。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成为“交换”,生产就是为了得到产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其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只是为了在交换中获得最大的利润而附加上的。如果产品即使没有使用价值也可以交换出去并得到利润的话,那么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也可以被生产出来,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这种“没用”的东西越来越多。商品交换的社会形式日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马克思说的:“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经成为每一个单个人的生存条件。”就这样,资本用它自身和生产的商品形成了另一个世界,在其中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本身也成为商品,把本来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成为商品拜物教。客体世界成为了主宰,连人们的健康和快乐也建立在对商品的占有和挥霍上。这就是商品社会。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建筑的建造活动目的是为了使用,而在资本主义后,建造活动主要目的成为了资本的升值。从建筑使用者自己建造房子,转变成商人的土地的开发,建筑后出售或者出租,房屋的建造者和拥有者开始分离开,建筑成为商品。拥有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获得利润。在商品社会时期,土地的价值已经经常是超出房屋的建造成本的。很多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已经发现建成后的交换价值过低,常常发生还没有建完就开始拆除或改建了。城市的规划也从经由千百年自然发展形成转变为为了商业社会的发展目的进行整体规划和快速扩张,土地成为资本增值的资源。

再进一步,商品社会的发展从生产型的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的社会,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为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在1967年德波就认为,当“商品实现了对社会生活全面统治的阶段”便进入了景象社会(Society of the spectacle),这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胜利。

在商品社会阶段,商品的交换还是以使用价值为主要目的,而在景象社会,使用价值已经不再重要,交换价值成为了主体,占据了主要地位。在这里,世界被分为影像(image)和现实,产品的生产成为影像的生产,消费时产品的影像价值比使用价值更加受到重视,“使用价值走向没落”。与商品社会相比,景象社会的消费更加异化。由于商品的极大丰富,消费本身不再是对于基本需要和使用价值的满足,而是商品给消费者带来“想象”的满足,真实的消费成为了幻觉和幻像的消费。影像成为了商品物化的最高形式,以致资本本身都成为了影像。这时,幻象和真实不仅是混乱的,甚至可能幻象比真实本身还要更真实。

波德里亚用符号社会来称呼这个时期,消费型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形成商品的符号系统。他认为,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商品也有符号价值,通过意义体系把影像、物体和劳动等组织进名誉和价值层次里,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被符号化,商品主要是作为一种符号来消费和实现的。在符号的虚拟社会中,人们通过驾驶一款品牌的轿车或穿着设计师设计的时装来消费权利和威望的符号。符号扩展到从物品到环境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消费不再是对具体的物的消费,而是对物品系统的消费,消费的是通过物品表现出来的社会身分与文化差异。消费者也被符号化,变成由符号化的消费品来体现出由符号决定的社会身分与社会地位。

消费性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其符号的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其使用的意义了。无论从建筑在城市中的选址上还是在其形式设计上,建筑更加注重传达符号系统中的差异部分。无论公共建筑还是私人建筑,其建造不再是仅仅在使用价值的层面上,更多的是在意义传达价值的层面上,形式(确切地叫影像)本身就要传达出社会身分与文化差异,用以给其使用者带来社会和文化的地位。这种意义在建筑的选址、设计风格、选用材料、做工的精细等等方面都要传达出来,并被组织进消费社会的整体符号系统之中。

这个时期,形式不是追随功能,而是追随意义。很多的建筑已经明显背离了力学要求和经济要求,追求“精神”价值、“注意力”价值,追求在符号体系中创造“幻像”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建筑不再追随历史的形式,很多都有着独特个性和奇特造型。有超高的、有超大悬挑的、有超大规模的、有超出理智能够理解范围的形式的……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显著的建筑物能够让人过目不忘。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大城市的世贸组织大楼都是在最显著的位置、是城市中建造时最高的、经由美国最成功的商业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等等,都是彰显其在经济社会中的显要地位。再比如Prada品牌在世界各地的建筑物,一定要由他自己选定的世界级的建筑师花费很大的代价设计出来,带有强烈的品牌风格,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建成后就是地区的明显标志。

再向前进一步,当“真实已经死亡,确定性已经死亡,非确定性主宰了一切。生产的真实和符号的真实已经消亡。”真实和不真实的界限消失了,这时,我们就不可逆转地进入了模拟社会。如果说在符号时期,符号还是和真实联系的,有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而在模拟时期,符号脱离了真实的世界,成为了纯粹的“符号”,成为符号间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用来“符号”表达“符号”的意义。符号与真实、符号与符号,已经没有差异和等级关系了。世界就没有虚幻和真实的界限,甚至虚拟的世界比真实的世界还要显得“真实”。

当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当我们看电脑屏幕的时间比看同事面孔的时间还要长,当我们不再用说话而是用MSN和eMail交换信息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社会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危机的解释是: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危机的解决不是扩大生产,而是减少生产或者扩大消费。而减少生产在消费社会是灾难性的,所以就要扩大消费,而扩大消费就又要继续生产,生产了就要扩大消费……

在模拟社会,真实的生产和虚拟的生产、真实的消费和虚拟的消费已经没有了差别,既然是虚拟和真实没有差别,那么真实的生产与真实的消费、虚拟的生产和虚拟的消费也就没有了差别,终于生产和消费也没有差别了,都成为虚拟的模拟。如果按照这个思想,真实的都可以转变为虚拟的,虚拟的也可以转变为真实的,经济不应该出现危机的,金融不应该出现危机的。可是当我们从虚拟中走出来的时候,当我们抬起头来,我们看见依旧是真实的星空。

我还是信奉马克思主义,价值由劳动产生。

猜你喜欢
符号消费价值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一粒米的价值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给”的价值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