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莲韵绝白莲清

2009-10-14 05:02
鸭绿江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散文作家

古 耜

古耜,文艺评论家,《海燕》文学月刊主编。曾在国内二百数十种报刊,发表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美学的理论评论文章及学术随笔三百五十万言,出版文艺评论集多部。作品入选七十余种选刊、选集,并获得多种奖项。

在我的印象里,《鸭绿江》虽然属于综合性文学刊物,但它对只是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散文,却堪称别有钟爱,一往情深。历届《鸭绿江》的主持者和编辑者,不仅热情组织散文稿件、精心打理散文栏目、适时推出散文专号,以使优秀的散文篇章成为刊物的重要内容,而且善于选择有利时机,积极创造良好条件,认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范围或不同主题的散文征文活动,力求通过褒奖名家新秀和张扬精品佳构,引领和推动当下的散文创作。最近,由鸭绿江杂志社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举办的“中国移动通信杯”名家散文大奖赛,正是该社新一届同仁对以往好传统的赓续与发扬。

这次“中国移动通信杯”名家散文大赛,把二○○八年一月至二○○九年八月发表于《鸭绿江》杂志的所有散文随笔作品,纳入参赛范畴,经过编辑部和大赛评委会的两度遴选,共评出获得特别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作品八篇。这些作品大都出自国内散文名家和实力作家之手,其整体的质量和水准放到作家各自的散文世界里,或许只是普普通通寻寻常常的存在,但其字里行间打上了鲜明个人印记的艺术匠心与审美追求,却依然趻踔不羁,熠熠生辉。它们吸引笔者禁不住从当下散文创作的宏观语境出发,做一番寻幽探胜的努力,而这时,我们所感知的,庶几已不仅仅是眼前获奖的散文作家与作品。

李国文的《散文二题》、聂鑫森的《无暇居随笔》和张涛的《波光云影里的木都》,不约而同地把艺术视线投向了苍茫而繁复的中国历史,其基本题材与体式,都可归入崛起于新时期的历史文化散文。不过,同样是写历史、谈文化,三位作家的文笔、意趣和侧重点,却迥然有别,互不相侔,可谓“各还命脉各精神”。老作家李国文的历史文化散文向以情理兼容,雅俗合璧,嬉笑怒骂,激浊扬清见长。李公拔得此次大赛头筹的《散文二题》,顺理成章地保持了这种特点。其中《京城三末帝》一文,由北京城里依次出现的元顺帝、明崇祯帝、清宣统帝这三个末代皇帝的悲剧命运说开去,很自然地引伸出中国历史上末代皇帝的三种类型,即“催死鬼”一派、“短命鬼”一派和“倒霉鬼”一派,就中揭示了封建社会末代帝王之所以难逃尴尬乃至毁灭的深层原因,以及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带给他们的出路与希望。那一番兴衰历数、悲喜判断,着实让人开眼界和长见识。而一篇《帝王好写诗》就历史上许多帝王喜欢附庸风雅的现象展开笔墨,既分析了这当中包含的希图“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虚妄心态,又指出了这一切所催生所导致的文坛的不良风气,以及它对真正的诗人的压制与伤害,其文心所寄,笔锋所指,同样发人深思。应当承认,这两篇作品融学识、性灵和才情于一体,是颇见李公风骨与气韵的。湖南作家聂鑫森的历史文化散文,因充盈着浓郁的书卷气和丰沛的才子气而饮誉文坛。他的两则《无暇居随笔》正好把此二气挥洒得笔酣墨饱,自然淋漓。你看:一则《兰亭盛会与曲水流觞》,由王羲之的《兰亭序》说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再说到当代作家的绍兴过节,溪边赛诗,其文笔思接千载,盖不离“曲水流觞”,引经据典,皆围绕骚人雅事,加之意绪灵动,情趣盎然,一种上接明人小品的风度气质遂跃然纸间。《聊天的聊天》亦复如此。它那轻松舒展的笔致,远绍近搜,涉笔成趣,不仅写活了中国人聊天的历史和聊天的场景,而且传递出聊天的真髓与魅力,堪称是典型的才子加性灵之文。张涛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间或写一些散文则多不离乡土风物、人间世情。从这一意义讲,此次获奖的《波光云影里的木都》,或许是他散文创作上的一个转身、一次变调和一番拓展。这篇作品将艺术瞳孔锁定在鸭绿江口素有木都之称的边城丹东,以伫立于街心公园的“逐浪”雕塑为意象和触媒,做大跨度的纵向追溯,其富有知识性同时也不乏想象力的语言,搭建起由“木场子活”“水场子活”“硬吊子”“软吊子”以及“木把铺”“放江灯”等等构成的历史长廊,同时也带出了一座城市伴随着江排成长的悲壮历程。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几代木都人高扬的闯关东的生命基调:“为了一个财富的梦,在本没有路的地方,以不屈的坚韧,踏出了一条难以想象的用生命铸就的长路。”这时,通篇作品便在生动鲜活的人文地理之外,有了沉甸甸的精神内涵。总之,李国文、聂鑫森和张涛的三篇历史文化散文,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各有特点的审美经验,而且还以较高的整体水准昭示文坛。历史文化散文是一个开阔的艺术空间,它有多种多样的写法,也有多种多样的可能,因而很值得我们拓宽视野,更新思路,多加探索和实验。

从事业余创作的崔济哲,近年来频频亮相于散文领域,其不俗的表现被写散文亦编散文的朋友称之为“文坛之外的奇人”。他的《杀人杀在菜市口》《朝阳门外旧事多》等作品,皆因为丰沛的历史含量、幽远的人生况味,以及叙述间别生魅力的京腔京调,令人回味再三,拍案叫绝。此次获奖的《岁月中的那些歌》是开在作家散文之树上的又一朵奇葩。这篇作品在不长的篇幅中,浓缩了作家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记忆,只是推开这扇记忆之门的并不是什么重大人生契机,而是一首首迄今回荡在不少人耳畔和心中的老歌,如《学习雷锋好榜样》《打靶归来》《不忘阶级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送别》《太阳出来照四方》……这些老歌裹挟着社会的嬗递、时代的激情、岁月的沉浮、生活的悲喜纷至沓来,不仅复活了一个个带有典型意义的历史现场,而且折射出一代人走过的极不寻常的精神与情感之路,从而使通篇作品进入了一个不是简单的价值判断可以概括和描述的、渊赡浑厚的境界,令人浮想联翩。这显然是好作品的重要标志。记得前些年,曾有论者断言:“文学在文坛之外。”更有选家宣称:“不选专门散文刊物上的散文。”如果把这样的说法当作散文领域的不刊之论,固然有失教条和天真,但其中包含的好作品离不开民间滋养,离不开生命支撑的意思,却无疑值得重视。在这方面,崔济哲和他的散文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季红真是文学评论家、大学教授。出自她笔下的理论著作《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以及《萧红传》等,均在文学界和学术界拥有良好的声誉。也许是不愿意让“灰色”的理论全然遮蔽了“绿色”的才情吧,多年来,红真女士在从事理论批评和学术研究之余,一直坚持散文创作,且不时有佳作问世,如当年的《古陵曲》《孩子,你是妈妈的世界》和晚近的《萧红故里》《找定窑》等,都曾引起文坛的关注。这次刊发于《鸭绿江》的《漫读天书》,亦属不错的艺术散文。这篇作品讲述的是作家随生态专家考察长白山的情形,就取材而言也许算不上新颖和奇崛,但具体的布局谋篇和表情达意,还是颇费经营也颇见精妙。譬如,全文分为三节,而内在的逻辑结构并不是线性的自然时间,而是依照作家的内心秩序,调动笔墨,依次讲述着长白山的山水资源、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以及这一切与人类或依存、或消长的复杂关系。这便使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游记性质,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科学随笔的意义,同时也显示出学者散文的重理性、善思考的优长。由此可见,对于散文创作来说,“怎么写”永远比“写什么”更重要。

刘云霞兼有作家和学者的资质。出自其笔下的《日本札记四则》,仅看标题,会以为属于当下多见甚至有些泛滥的域外游记一类,待读罢全文才明白,在作家那里,记游充其量只是一个框架,一种契机,介绍日本文化才是它的重心与目的。于是,我们看到了“樱花之美”、“‘菊与‘刀”、“如厕文化”、“从衣食住行中认识日本”这样一些小题目,看到了作家围绕这些小题目展开的关于日本文化的耐心梳理和精心讲析。由于这样的梳理和讲析,原本承载着作家自己的目光与心得,又渗入了相应的情感与体验的文章,无形中便有一种胸有成竹,娓娓道来的艺术效果,让我们觉得具体、质实和亲切。

黑龙江作家吴宝三的《初识毕淑敏》,包括作为“外二篇”的《布衣词家乔羽》和《李老干部》,都是规规矩矩写人的篇章。这几篇短文简简单单,随随便便,也许谈不上大的成功与超越,但有一点却无疑值得称道,这就是:作家无论写名作家还是老领导,都做到了不仰观、不拔高,不夸饰,而坚持用一颗平常心、一种质实无华的语言,去捕捉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音容笑貌,去记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有意思也有意义的细节,就中发掘和凸显其精神特点与人性光泽。这样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匆匆一瞥仿佛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方知其自有神采,也更能够入脑入心。

在获奖作品中,黎春奇、祁玉萍的《蒹葭苍苍》,或许同专业写作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不过,阅读这篇表述上稍显粗疏的散文,我们依然能够收获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不仅来自作品那质朴本色的叙事基调,更来自这叙事基调所承载的作家所具有的奋斗精神、集体意识和悲悯情怀。所有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为人最恒久和最宝贵的内在元素。文学作品有了它,就有了最重要的精神支点,也就有了它最终被推荐和肯定的理由。

“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我愿借来宋人杨万里的诗句,以形容本届名家散文大奖赛的获奖作品,同时预祝获奖作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阳关三叠,再出新声,从而以更多的优秀作品,迎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散文胜境。

责任编辑 高 威

猜你喜欢
散文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