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健康自觉行动

2009-10-20 04:28
健康之家 2009年10期
关键词:爱国卫生运动

健康,一个关乎中国13亿人口身体状况的词汇,在解决了温饱、追求健康为本的当下,已成为一种流行时尚。从共和国六十载的岁月历程,我们不仅亲眼目睹了,而且身体力行地深刻触及到了健康领域的巨大变化。

60年间,中国老百姓从对医疗卫生知识一无所知,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医院排队看病买药到24小时售药的药店遍布街头;从对任何疾病无从了解到专病专治……60年健康生活中发生的改变剧烈面深刻,由此本刊隆重推出“致敬60年健康成就特别专题”。通过回顾与展望对人们的健康水平最有推动力的健康大事件,聚焦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迁、生活品质的变迁、健康需求的变迁。

50~70年代

也许你不知道“天花”,也忘了种牛痘是怎么回事,但你一定还能摸到胳膊上那个圆圆的疙瘩;也许你搞不清楚脊髓灰质炎是什么病,但你一定熟悉“小儿麻痹”这个词;也许你不知道结核病的表现症状,但你印象中会残留有“肺痨”病人的形象……消灭那些危害儿童和成年居民健康的传染病,成了上世纪50年代开始努力的目标。

那个年代的公共卫生系统建立的还不很完善,即便是享受公费医疗的单位也常常因为缺医少药而陷入窘境,更不要说更为广大的农村地区。于是,从中央到各省市、县区,公社,以及小队层次,都建立起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政府运用各种资讯传播手段(如报纸,收音机,小册子,壁报,漫画,讲演,小组讨论,戏剧,街道宣传,展览等等)来鼓动人们参与到简单的公共卫生行动中。卫生运动的重点在于预防疾病,包括预防注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昆虫等。经过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广大人民不仅摆脱了很多烈性传染病,并且建立起了初步的健康理念。

健康增长点:爱国卫生运动

●消灭[四害]:老鼠、苍蝇、蚊子、臭虫;

●消灭性病;

●控制住了疟疾、血吸虫病等主要地方病的传染源;

●给民众注射多种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疫苗,使人们免受天花、白喉,肺结核等疾病侵害。

健康行动:

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展开50年代初,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得到深入发展,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党中央指示各级领导机构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强调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广泛开展卫生教育工作,强化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道德,形成讲卫生,爱清洁的社会风尚。

赤脚医生救急农村医疗50年代末大量的医师组织起来奔赴农村,办短期培训班,将大量农民培养成卫生工作者,成为了后来身边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工作内容包括预防性的工作,例如健康教育、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急救、公共卫生运动,以及为一般病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等。

60年感言

爱国卫生运动与人民一起共建健康家园

孙贤理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爱国卫生运动的目的在于:讲究卫生,预防、减少以至消灭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建国初期,我国缺医少药卫生条件极差,毛主席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为了改变不卫生状况和传染病严重流行的现实,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运动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收效之显著,都是空前的。仅半年里,全国就清除垃圾1500多万吨,疏通渠道28万公里,新建改建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共扑鼠4400多万只,消灭蚊、蝇、蚤共200多万斤还填平了一大批污水坑塘;广大城乡的卫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随着工作的开展,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指导防疫队和支援西北地区的巡回医疗队,控制传染病流行,改善缺医少药和不卫生的状况。不少厂矿建立了清洁认,卫生扫除日等各种制度;保持车间,居室、食堂、厕所的内,外环境清洁整齐,从而使职工患病率逐渐下降,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在农村,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也让在农村生活的广大人民的健康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和提高。

回眸四十多年来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基层社区方方面面全体人民的大事。关键在预防为主、深入社区。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既要讲究个人卫生,又要讲究公共卫生,既要提高个体免疫力,同时要提高群体免疫力形成人群免疫屏障,人人讲卫生,“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

70年代末~90年代初

70年代末,市场改革开始,我国的卫生条件远比建国初要好,但老百姓也在经历一个疾病形态的变化时期,诸如癌症,心脏病,中风等等慢性病正取代传染病和地方病成为健康的主要敌人,洛杉矶奥运会让我们重新燃起了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亚运会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展示健康的祖国,于是,自发的健康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始了。但是,建国30年来人口的无序增长已经逐步显现出了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先天疾病和后天人均占有医疗资源的奇缺让人们的健康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这时,政府审慎地把实行人口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且大力提倡优生优育,“只生一个好”逐渐从政府号召变成了百姓认可的自觉行为。3。年后回顾这段历史的脚步,我们看到了这阶段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和健康观念的改良为我们带来的无限生机。

健康增长点:全民健康运动兴起

84年奥运会的辉煌成就,以及90年北京亚运会的申办成功,成为中国人开始面向世界的契机,一场席卷全国的全民健康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虽然,奥运的申请没有乘胜追击的到来,但是席卷全国的健身热情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奥运的真谛,也为十年后迎来奥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健康自觉行动:

●公园里,太极拳已经不是唯一的健身方式,晨练的大妈大爷挥舞着扇子,绸带起舞;

●街头公园每逢夜幕降临音乐响起,一对对舞伴翩翩起舞;

●体育馆里,乒乓球、羽毛球场地预定要提前一个星期;

●好像所有人的运动热情都被激发起来了,曾经只是学校里体育课才会用上的运动服,运动鞋在那个年代一度成为街上最流行的服装。

●在锣鼓喧天的秧歌中,在挥汗如雨的球场上,原本只是单位组织的活动开始慢慢转变成为大家自己自发的娱乐活动。

●无数的“义务宣传员”在以亲身经历教育和鼓舞着身边懒惰的邻居,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运动健身不再是腰酸背痛的罪魁祸首,而成了脸颊红润的肱骨之臣。

60年感言

不腾出时间运动,将会腾出时间生病

孙学才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

全民健身大潮中,参与健身活动人数不断增加,这不仅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而且使广大市民从健身活动中得到更多实惠。至今,全民健身已经成了人民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据统计,北京市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达到70%。在对20万人次的国民体质测定中,达到国家《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人数比例已经达到了85%。我们100%的街道,多镇,社区和90%的行政村建立了体育组

织,体育健身活动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生活基本要素。积极热情已经逐渐转化为生活常态,形成了体育文化氛围,成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在欧洲大部分地方的体育运动活动全民健身项目都是由地方自己自发地组织起来的。比如社区的公民,因为喜欢某一种项目,比如说他们喜欢足球的话,他们就自己组织这样的活动,组织这样的挑战赛,这完全不同于政府机构组织的体育活动和健身项目。在积极的全民健身活动深入生活后,我们现有很多活动和比赛也开始由体育协会和社会民间的体育组织组织完成的,比如太极拳的表演,在北京市有4905个晨晚练点,这些晨晚练点都是这些人自发组织起来的进行太极拳的训练、参与太极拳的表演。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市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身体健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平均寿命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市民们健身的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市民有两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早晨转转腰,一天精神好。”“不腾出时间运动,将会腾出时间生病。”这两句话就足以证明我们的健身意识、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

健康增长点:优生优育

●计划生育要求科学避孕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归纳一句话,就是每—个家庭都要做到有计划地生育

●优生优育成为提高人口质量,和家庭幸福健康的先决条件。

健康自觉行动:

●自觉产检

产前检查成为筛查早期病婴儿的第一道关卡,同时对胎儿发育以及孕妇的指标的检测也为母亲的生活作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孕育健康婴儿提供了保障。

●科学坐月子

中国人生孩子永远要“坐月子”,但是科学的调养方式能让新生儿和母亲都在最健康的环境中度过最初的日子,这对母婴健康都有极大的帮助。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曾经一度被认为会影响母亲身体或者工作的恢复,然而,事实证明,母乳喂养是对婴幼儿和新生母亲最好的喂养方式,也使越来越多的母亲放弃了配方奶粉。

●注重婴幼儿交流

婴幼儿在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学习,而与他们的交流可以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起到良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父母明白,爱抚,拥抱、说话是让宝宝聪明成长的第一步教育。

60年感言

提高人民素质,必须重视优生优育

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南秀牌北京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医师

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基础。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始终将解决发展问题与解决人口问题紧密结合,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2008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中国需要一个新奇迹》,指出中国无论是业已创造的奇迹,还是创造下一个奇迹,人口问题都是核心所在。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入口日推迟了4年,为国家创造了40年的人口红利期,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飞跃。

而实际上,人口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的人口数量问题,它包括了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诸多问题。归结到一个家庭而言,生一个健康而又聪明的孩子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愿望,健康的孩子,既给美满幸福的家庭带来欢乐,又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兴旺繁荣。一个先天性疾病孩子的出生,将会造成双亲的极大痛苦,也成为家庭的累赘和社会的负担。所以,拥有优生意识是获得一个健康孩子的前提,优育和优教又是使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通过多年的宣传,现在的新妈妈爸爸们除了从老人那里得到一些经验,已经更多的从各种科普读物,节目、网站中得到了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知识。婚前体检可以阻断遗传病和先天性缺陷的延续,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而科学的孕产期又能够保证母婴的健康成长,降低后天风险:而婴儿出生后,离开了母体,切都是他学习的过程,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所能接触到的一切,都需要逐渐适应,这个适应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年轻的父母们很多已经不再是等待婴儿自然发育,他们会主动与孩子交流,保证孩子的运动和卫生,孩子健康地成长使家庭乃至社会都获得极大的受益。

21世纪

建国60年来,无论哪一个历史阶段,人民的健康意识和主动健康理念都没有进入21世纪的这9年发展的迅速。经历了梦魇般的SARS,也经历了辉煌无比的奥运,“健康”已经成为生活中最受关注的话题。生活环境提高,让我们愈发注重生活里的健康细节,我们不仅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求吃的更加健康;我们不仅仅要身体健康,更加要求心理的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健康生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诉求。

健康增长点:健康事件推动的全民健康意识提高

人类每一次的道德与文明进步,都是以重大危机的出现为契机的。2003年sARs突降,中国人承受了一场灾难,紧接着“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又接踵而至。然而,在经历了疫病的灾难后,所有人的健康理念和主动性也获得了一次阶跃性的提升。在普通百姓对疫病的流行惶惑不安的时候,媒体的健康宣传点醒了大家,其实,保证自己健康和安全的除了政府调控下的公共安全行为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我们自己生活细节的把握。真正落实勤洗手、勤通风等等健康小事变成对生活习惯。而正是这样的健康小事,才是让我们远离疾病最有力的办法,才让后续发生的一些疫病危险似乎离我们远了许多。

大事件:抗击sARS

抗击禽流感

预防甲型H1N1型流感

60年感言

健康在我心中

黄建始中国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2003年的SARS对于人民来说是个突如其来的灾难,对于政府来说,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也在这一次的危机中迅速发挥了作用。而在危机过后,公共卫生的作用在平时的体现则更为重要,因为让普通百姓重新强化自我卫生意识是远比建立几个防疫中心更为重要的工作。

回家先洗手更衣的习惯还在坚持吗?乘坐出租车记得开窗通风吗?野生猛禽是否又成为烤涮的美味……传染病仍然是多发的,而很多SARS时期养成的对付传染病的良好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成为生活习惯,才能让我们远离健康杀手。

SARS只是一个契机,让我们猛醒,原来我们还有很多生活细节没有注意,原来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让我们放弃了越来越多的健康习惯。幸而,这一个特殊的事件让我们在还没有越走越远的时候戛然止步了。

其实,健康永远不是靠某一次大量的运动,或者长期服用保健品得来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唾手可得+但是,健康的身体首先要有一个重视健康的心态,只有心里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才会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

有所考虑,是麻烦一点但是让我更健康,还是图一时的痛快但是埋下健康的隐患。我们会有意识地搜集所有对我身体有所帮助的信息,并且逐渐学会去伪存真并且身体力行,久而久之,健康或者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最终会造就我们健康或者不健康的身体。所以说,健康在我心中,才能在我的身体有所体现。

健康自觉行动:

●革除不良饮食习惯

SARs过后,首先让我们对病从口入有了一个全新角度的认知。以前都是从卫生角度来看,但是,经过这一次的经历,尽管还不能说吃野生动物一定会把某种病毒直接传染给人类,但不要食用任何未经动物防疫机构检验检疫过的动物性食品已经深入人心。

●杜绝“病经手入”

手在很多疾病的传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作用,无论是清洁的手被外界污染的细菌与病毒沾染,还是沾染有细菌与病毒的手接触口腔及鼻子周围的皮肤,都可以经手的传送作用而造成感染与传播,因此,当“勤洗手”不断在电视上出现的时候,我们再也不认为那只是教育小孩子保持卫生习惯的宣传了。

●通风比消毒重要

在以前,我们还不太重视住宅的通风性能,在sARs发生后,表示很重视通风性能的购房者比例由53.1%上升到82.8%。愿去郊区买房的人的比例也在增加,经历SARS,人们认识到低密度,高绿化率以及周边优秀的自然环境对于居住健康的重要性。

●家庭清洁适度使用消毒药剂

物理消毒—般的方式是高压和煮沸,这是最安全的,且对人体无害。而化学消毒方法如果消毒水的浓度高了,容易在病菌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反而杀灭不了病菌。而且浓度高的消毒水长期刺激人的口腔,鼻腔黏膜,脆弱的呼吸道受损,反而容易感染病原体,根本达不到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目的。

●分餐观念深入人心

时下,分餐成为很多公司,单位的时尚。以前,每到吃饭时,同事们都三三两两到外面餐馆去聚餐,觉得大家在一起吃饭比较热闹,也便于交流感情。自从sARS以后,大家开始实行分餐,不再成群结队地到餐馆去吃饭了。

●户外健身提高免疫力

到公园、郊外、大山等大自然中锻炼身体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推崇。其实,人类最好的抵抗疾病的办法就是提高免疫力。进行有氧锻炼对提高免疫力是有一定作用的,虽然每天的工作很忙,非常辛苦。但是大家都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主动免疫

以前,人们更多地将疫苗接种与孩子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孩子才需要接种疫苗。经过大疫病的流行,所有人都意识到接种疫苗是保障健康的事半功倍的举措,这不仅能保护自己,还可保护他人——间接地保护那些不能接种疫苗或对疫苗没有反应的人,如果周围的人群都接种了疫苗,那么他们感染上传染病的概率就会降低。

60年感言

调整膳食结构,健康代代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天,中国的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你品味出。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人们经常吃不饱,一天吃一顿饭是很平常的事情,甚至只是青菜和粥,不像现在大米白面家家都有。

改革开放前——票证盛行。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客人来了,摆出来,随后收好,防止受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老百姓的餐桌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向以高脂肪、高蛋白,高淀粉食物为主。但是饮食结构的变化在短短的20年间,使人们在健康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城市书店里各种各样教人合理用餐、营养平衡的书籍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许多电视频道都热播通过节食、运动来减肥瘦身的节目。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咸菜日益退出),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中国营养学会于1997年制定了《中国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2007年出版了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对如何合理调配膳食提出了建议。如果能够按照这些建议来安排生活,不仅可以满足我们所缺乏的各种营养素,而且还能预防热量和脂肪过多,对预防营养不足和慢性病都有好处。与《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相比,我们的膳食中应增加奶类食品、豆类食品和更多的蔬菜和水果;对农村尤其是西部人口来讲,还需适当增加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调整膳食结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特别需要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消费者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和促进健康的关系,自觉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应当努力帮助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把健康传给下代。

背景资料

●营养水平的大幅提升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居民营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项调查表明,1991年与1952年相比,从每人每年消耗的食物来看,谷类食品增加18%,肉类增加181%,水产品增加154%,蛋类增加596%,禽类增加360%,植物油增加180%。

●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并存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国人的营养状况形成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并存的局面。根据2004年公布的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我国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食用油及高脂肪动物性食物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另外,我国居民以钙缺乏最为显著,铁缺乏,儿童缺乏维生素A,儿童营养不良等仍然存在。

健康增长点健康饮食法则

60年的变迁,我们的饮食早已从满足温饱走出来,但是,由于能量过剩,超重和肥胖率大幅度增长。与营养失衡有关的慢性病明显上升。所以,今天的我们,膳食水平已经不用大鱼大肉来衡量了,我们更为看重一年一度的《中国膳食指南》,金字塔的良性膳食结构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健康自觉行动

●粗粮盛行

●注重营养搭配

●拒绝垃圾食品

猜你喜欢
爱国卫生运动
新世纪关于20世纪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研究综述
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国经验:生成与新进展
黄骅市人大常委会 视察春季爱国卫生运动暨城区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不正经运动范
爱国卫生健康陕西
教育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疯狂的运动